浅析定窑白釉鸳荷纹瓷碗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08月16日 14:04

宋代瓷器定窑刻花鸳鸯荷花纹 白釉芒口嵌金边大碗

郭蓓

摘 要:瓷器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之一,谈到中国陶瓷不得不提到宋代瓷器,宋时各地瓷器制作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时期,定窑、汝窑、官窑、钧窑、哥窑五大瓷窑体系更是耳熟能详,这五大名窑在国内外陶瓷史上影响深远。白瓷的创烧与成熟是我国古代陶瓷史上一项伟大的技术革命与进步,而定窑是五大名窑中唯一以烧造白瓷著称的窑场,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从定窑背景、定窑白瓷创烧方法以及装饰工艺等角度来展示这件精美的定窑白釉瓷碗。

关键词:定窑;白瓷;覆烧法;印花

中国的瓷器历史悠久,素有“世界瓷国”的称号。宋代是我国古代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那时瓷窑辈出,官私窑林立,生产的瓷器在造型、装饰艺术以及生产规模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定窑、汝窑、官窑、钧窑、哥窑五大瓷窑体系更是闻名遐迩,而定窑是这五大名窑中唯一以烧造白瓷著称的窑场。定窑的白釉瓷器以胎土细腻、釉色纯白滋润、瓷质精良、纹饰秀美闻名于世。文章就珍藏在南京市博物馆的一件定窑白釉鸳荷纹瓷碗进行介绍。

这件瓷碗高6.5厘米,口径16.5厘米,底径5.8厘米。芒口,外侈,口沿镶银边,斜弧腹,圈足。瓷胎为灰白色,胎薄质轻,釉色纯净,晶莹润泽。碗的内口沿饰一周云雷纹,纹饰规整,稠密精致。碗的内壁及内底满饰花纹,主体纹饰为鸳荷,可见碗内壁水波纹刻画得极具动感,水面上莲花、荷叶随风摇曳,两对鸳鸯引颈相望,交相并出,嬉戏在水波之中。碗的内底涟漪微泛,两条鲜活灵动的鱼儿畅游其间,栩栩如生。该碗造型端庄,古朴典雅,胎薄质轻,釉色柔和,画面线条流畅,构图清新雅丽,充满了诗情画意,洋溢着生活情趣,独特的韵味直入心底,堪称宋代定窑白釉印花瓷器中的上乘之作。

说到定窑的瓷器,不得不提“竹丝刷纹”和“泪痕”,它们是定窑瓷器最具代表性的特征。这件瓷碗釉色淡雅,有象牙白的质感,给人以柔润雅致的美感。胎体修削得十分规整,外壁有修坯时留下的旋削痕,也就是俗称的“竹丝刷纹”。“竹丝刷纹”是制作时用竹丝刷子修理未干的坯胎时留下的痕迹,由于定窑釉较薄,所以竹丝刷纹留在器物胎体表面容易显现出来。除此之外,瓷碗外壁还有俗称“泪痕”的薄层垂釉痕迹,这是由于在烧制过程中釉子的流动产生了形状多样、颜色深浅不一的泪痕现象。

明清时期,文人士大夫将定窑与钧窑、汝窑、官窑、哥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据史料记载,定窑是我国北宋至金代北方地区影响最大的窑厂,其烧造地点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瓷村。曲阳县在宋代属定州,故称定窑。北宋苏轼《试院煎茶诗》、宋邵伯温《闻见录》等文献均对定窑有所记载。当时定窑除烧造白瓷外还兼烧黑釉、酱釉、绿釉、白釉黑花、酱紫或黑釉描金等诸多品种,其中又以盛产高品质的白釉印花瓷器而闻名。元代刘祁在《归潜志》中有云“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是对定窑白瓷的高度评价。定窑创烧于唐,工艺技法上受邢窑影响,在宋代趋于成熟,形成了定窑特有的风格。到北宋时达到了鼎盛,随着统治阶层的喜好、战争及瓷土资源枯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定窑至元代逐渐衰落,烧造时间700余年,是北方烧造历史最长的瓷窑之一。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制瓷技术有许多创新和进步。北宋定窑的蓬勃发展跟它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再加上政府的一些鼓励政策,促进了瓷器手工业的发展,定窑也因此得以发展,并发展到空前繁荣时期。定窑还有北定、南定之分。北宋之前,定窑窑址在北方的定州,这时烧制的产品称为“北定”;宋室南迁之后,定窑工人一部分到了景德镇,一部分到了吉州,这个时期所烧瓷器称为“南定”。在景德镇烧制的瓷器釉色似粉,又称“粉定”。北宋晚期定窑曾一度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2009年河北省的考古工作者曾对定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带有“官”“尚药局”“尚食局”“东宫”等文字款识的器物残片数十件,这正是朝廷督烧定窑瓷器的见证。

在烧造方法上,定窑瓷器主要采用正烧、挂烧、覆烧、叠烧等方法,时代特征较为明显。其中覆烧法为北宋中后期定窑首创,本文介绍的这件瓷碗正是用覆烧法烧造而成。在覆烧法出现之前,采用的是一件匣钵装烧一件器物入窑烧制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器坯在窑炉中不受火焰和烟灰熏染,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宋代北方窑炉较小,且窑炉的空间容量不能被充分利用。为了提高产量,覆烧法应运而生。覆烧法是以垫圈组合的匣钵取代普通匣钵,先在较厚的底圈内放置一个或两个碗坯,其上再放一个支圈和一个碗坯,以此类推,当支圈和碗坯叠置到一定高度后入窑烧制。同样的燃烧条件及燃烧成本,采用覆烧法可以大大节省窑位,增加产量,节约燃料,降低成本,有利于市场竞争。这种装烧方法对北方及江南地区青白瓷窑场都产生了很大影響,对促进中国制瓷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覆烧工艺也有其局限性。在烧制之前,为了防止器口的釉粘在窑具上,要将器口的釉旋去一圈,所以出窑后的产品口部都没有釉,这种现象被称为“芒口”。口部有芒的瓷器既不美观,还影响其实用功能。为弥补这一缺陷给使用带来的不便,常采用镶金口、银口、铜口的工艺加以装饰。这样既掩盖了芒口的缺陷,又增加了美感,不仅使用方便,同时也提升了瓷器的品质档次。

在装饰技法上,定窑瓷器主要采用划花、刻花和印花三种工艺。其中印花瓷器的品位最高,被视为白瓷中的佳品。五代至北宋早期主要流行划花,北宋中期刻花较为盛行,此时印花装饰也已悄然兴起。印花技法在北宋晚期逐渐成熟并达到高峰,在宋代同类装饰中首屈一指。据文献记载及专家研究考证,定窑印花纹饰可能取材于定州缂丝,制瓷工匠很可能把缂丝纹样有选择地刻在陶范上,以致其出现之初就显得比较成熟,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定窑白釉印花瓷器在宋瓷中极具代表性,对南北瓷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所谓印花,是指以有花纹的模具在尚未干透的器物坯体上印出花纹,或者用有纹样的模具制坯,直接在坯体上留下花纹。印花的线条精秀工整,所印花纹一丝不苟,纹饰繁缛细腻。其纹饰多位于碗盘的内壁及内底,布局讲求对称,种类较多,以各种花卉为主,动物、禽鸟、水波、游鱼等也占一定的比例。其中花卉纹又以牡丹、莲花最为常见,多采用缠枝、转枝、折枝等表现手法,禽鸟有鸳鸯、鹭鸶、雁、孔雀等,多与花卉组合。这些纹饰内涵丰富多样,寓意既有逢吉避凶的吉祥,又有希冀美好的憧憬。这件瓷碗的印花纹饰生动、自然,所印鸳鸯、荷花、双鱼以及水波纹饰逼真地跃然于瓷器表面,显示出宋代制瓷工匠高超的雕刻技法,是典型宋代白釉印花瓷器的代表。

这件精美的定窑白釉鸳荷纹瓷碗于1971年出土于南京江浦黄悦岭南宋张同之夫妇墓中。张同之,字野夫,唐代诗人张籍的后人,宋代词人张孝祥之子,曾任江南西路转运判官等职。与他同穴合葬的为章氏,章氏是南宋文学家叶梦得的外孙女。该墓出土遗物较为丰富,除瓷器、陶器、银器外,还有以铜镇纸、铜笔架为代表的文房用具。出土的瓷器中,以章氏墓室出土的四件南宋定窑白瓷最为精美,一件为瓷盘,另三件为瓷碗,其中瓷盘和文章中介绍的这件瓷碗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纵观中国陶瓷发展史,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以这件精美的定窑鸳荷纹瓷碗为代表的宋代定窑印花白瓷,更是以其高超的制瓷工艺水平和自身所独有的艺术风格,在这泱泱瓷国中彰显出与众不同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国肖.定窑考略[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4).

[2]南京市博物馆.江浦黄悦岭南宋张同之夫妇墓[J].文物,1973(4).

[3]齐吉祥.宋代瓷器[J].历史教学,1981(3).

[4]王健丽.北方白瓷概览[J].收藏家,2016(12).

[5]吕成龙.定州花瓷天下白——定窑研究与故宫藏定窑瓷器[J].紫禁城,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