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清军镇南关大捷再审视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08月16日 17:58

清代光绪年间中法战争的镇南关大捷伤亡情况

李霞

摘 要:光绪十一年(1885),清军在镇南关大败入侵法军,取得近代以来中西战争第一大捷,扭转了中法战争大局,对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一批与镇南关大捷相关的历史文物,文章结合馆藏相关文物从战时环境、战略战术、士气人心等方面重新审视镇南关大捷。

关键词:镇南关大捷;馆藏文物

光绪十一年(1885),清军在镇南关(今凭祥市友谊关)大败入侵法军,取得近代以来“中西战争第一大捷”[1],从而扭转了中法战争大局,对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然时至今日,国人只悉其大概,对该战的种种细节却不甚了了。恰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一批与镇南关大捷紧密相连的文物,以最为生动鲜活的实物,为人们呈现距今133年的那场战争最为真实的细节。文章将结合馆藏相关文物的述评,从战时环境、战略战术、士气人心等方面,重新审视清军取得的这场镇南关大捷。

1 由主和转向主战,招抚黑旗军以战西线

19世纪70年代,法国在与普鲁士的战争中遭遇惨败,其欧洲霸主地位日渐被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所取代。为挽回其在亚洲的声誉和影响力,并开拓世界殖民市场,法国愈发觊觎地理位置优越的越南,便与长期为越南宗主的清廷产生矛盾,中法遂开始构兵。然而自第一次鸦片战争起,清廷在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败,以致一旦言战清廷庙堂则竟日舌战、莫衷一是。此次,面对据有坚船利炮全副武装的法国军队,清廷主和派与主战派同样据理舌战,这让清政府最高统治者多方犹豫迟疑。一方面派军入越,却又限制军事行动,尽量避免与法军发生正面冲突;一方面派人与法接触,等待和谈之时机,希望能不战而定和平之约。蹉跎间,光绪九年(1883)和光绪十年(1884)法国先后撕毁《李宝协议》《李福协议》,继而从越南攻入我国境内。清廷遂偏向和议,边防军消极应战,军饷物资匮乏,越南山西、北宁相继失守,中国边境受到严重威胁。后随谈判失败,局势紧急,清廷下令重新组建军机处,主战思想开始占据上风。光绪十年(1884)八月,清政府正式对法宣战。

纵观整个中法战争,战事涵盖海战和陆战两方面。海战中,法国海军先后攻袭福建和台湾,是为陆战之骚扰牵制。陆战则主要在越南北部进行,分东西两条战线:从河内以北,沿北宁、谅山达我国镇南关,为东路战线;从河内沿红河西北上,经山西、兴化、宣光,为西路战线。主和转为主战之后,清廷一方面调派湘、淮、鄂等军进入东线战场,一方面公开招抚刘永福,以其黑旗军为西线战场主力。

“刘永福者,广西上思州人……所部皆黑旗,号称黑旗军。……一战而斩安邺……法军忌永福。”“法人破东京后,每日增兵,悬万金购刘永福。”[2]鉴于刘永福在越南的声望以及抗法的成效,清廷的主战与主和派最初都想借力于其,采取拨军饷、军械等途径暗中对其进行资助,以牵制法军。清廷明令宣战后,则公开招抚黑旗军,授刘永福广西记名提督,以其为陆战西战线抗法主力。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了一面中法战争期间刘永福所用的军旗(图1)。旗纵297厘米,横302厘米,藏青土布制作。旗上用白布缝制“两广督标管带福军后营”10字,中间为180厘米×140厘米见方的繁体“刘”字,旗身褪色。旗周边镶35厘米宽的白布为后缝制。两广督标管带福军后营是清代防军编制,隶属于两广总督。两广总督标兵分为左、右、前、后、中五营,各营管带一人。

光绪十年冬(1884)至光绪十一年春(1885),清廷组织黑旗军与滇军在西线战场上对法军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长时间作战,史称宣光之战。该战使法军久困重围,使得东线远征军总司令波里也为首的法国精锐部队不得不回援西线,从而使法军没有足够的兵力进入广西,为冯子材整军备战创造了条件,侧面促成了镇南关大捷。

2 察情勘势,以己之长制敌之短

2.1 组建萃军,挺进南关

法军西线战场陷入困顿,便转向东线战场,以期打击清军主力,迫使清军投降。随着法军主力转向,东线战场上清军形势急转直下,以潘鼎新为首的清军主将皆不战而退。为挽救危局,光绪十年(1884)十月,奉命督粤的张之洞制定了“争越以振全局”的战略,并由广东出军两支,一支为王孝祺部,一支由“熟悉边情,曩年剿平越匪,威望远播”的冯子材“督募勇十营”[3],紧急开赴前线。

光绪十年(1884)十二月三日冯子材方受命募军,同年十二月十七日便必须从钦州开拔。军情似火,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编练一支部队,冯子材采取的办法一是改编已有团练,二是在各乡、各村公开树旗招募。因冯子材在钦州当地声名赫赫,一时间应者云集,最终共募得十营,约一万人。因冯子材字萃亭,故其军称“萃军”。此外,在开赴前线的路上,冯子材还不断收集溃勇,不断壮大萃军的力量。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了一柄中法战争时期冯子材使用的宝剑(图2)。

光绪十一年(1885)二月,法軍攻陷谅山十日后侵占镇南关,但因兵力不足、补给困难焚关而去,退至文渊(今越南同登)、谅山,伺机再犯。然而此时,尽管镇南关一战迫在眉睫,清军各系军队却因边关“暑蒸湿结,瘴发疫流”兵力大减,再加上各派系主张不一,战时无法积极配合。危难存亡之际,冯子材率萃军挺进镇南关。

2.2 考察地势,筑墙挖沟

冯子材到镇南关后,积极考察边情地势,做好战前布防。镇南关位于凭祥西南,距凭祥约15千米,地势险要。左右皆为峭壁石山,中设关,两旁建城,入口仅有一条大道。入关后往北走10里(5千米),四面山峦起伏,只东西间有一狭长盆地,为隘口圩。镇南关周遭地形形似一只开口的鱼,若能引敌深入盆谷,便可使敌军如入网袋之中。鉴此,冯子材便选择隘口作为主战场,在关道上横跨东西两岭筑一条拦路长垟。长垟用草皮和泥堆砌而成,高七尺,长三里,厚一丈(高约2.33米,长1500米,厚约3.33米),每隔八丈十丈开一缺口,缺口上装上闸门,是为拦岗闸,又称垛墙。垛墙可以有效避挡法军炮火,闸门方便将士出入。在垛墙外,冯子材还派人广挖梅花坑,坑上盖上草皮泥。一来可以挡炮,二来可以让将士隐藏埋伏。至此,冯子材根据周围的地形地势建起了较为完整的防御阵地。

2.3 先锋大刀,肉搏近战

19世纪中叶的法国,经过社会变革、工业革命以及殖民扩张,军械装备精良,快枪、开花炮威力巨大,且拥有一支训练有素、战略战术成熟的强大军队。中法战争时,“法兵人持一后膛枪,操练熟悉,药弹备齐,兼有轻炮队相辅而行,离水近处,兵轮大炮又可夹击”[4]。而此时的清朝,生产力停滞不前,虽经过洋务运动图强自求,但起步较晚,引进设备制造的枪炮和军舰质量不精、产量不高,各制造局未有定制,使得清军或缺枪少弹,或武器装备杂乱无章难以操练。因此,此时的清军仍以冷兵器和旧火器为主。“滇、桂各营后膛快枪既少,或有枪而缺子弹,操练又素未讲求,轻重炮位更少,……亦只惯用内地枪炮,于洋器究少阅历。”[5]单就萃军而言,因其主要由团练编练而成,武器、弹药由地方自行筹集,再加上军令紧急,无法等待张之洞广州拨发军械,所以萃军装备仍主要是以鸟枪、抬枪、马枪等旧火器为主。

由此可见,两国、两军实力实在相差悬殊。若以火器正面拼杀,萃军远不及法军。通过认真考查敌我长短,冯子材最终选择近战策略,组建了先锋队。《中法战争调查资料实录》中记载,萃军先锋战士藏于梅花坑中,待敌人靠近时,“先用先锋煲投入敌阵”,待烟雾四起时,趁机冲入“用大刀、钢镖冲杀”肉搏[6]。先锋煲属改良版的旧式土火器。早期以罐盛火药并用布扎紧,点燃后扔出,产生大量烟雾,以便近战,但杀伤力不大。后来,冯子材改用陶器做壳,瓶嘴安火绳,瓶身有耳,可系绳携带,威力增大。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了一件冯子材部在镇南关抗法时用的先锋陶煲(图3)。煲高8.5厘米,腹围9.8厘米,底径7.8厘米,红陶质,圆腹平底。腹部有轮旋纹六道,顶有双环钮,顶侧有圆孔,装炸药爆破用。煲身后题有墨笔楷书题识:“1936年军次钦州在冯府搜集战史材料,蒙六公子赠送。冯子材将军大破法军于镇南关所用武器之一,名曰先锋煲,丘兆深赠南宁博物馆。”馆里还收藏有中法战争时期使用的铁面盔(图4)和近战使用的大刀(图5)。

3 激励抗敌,多方配合,成就最终胜利

孟子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场上的各因素对战争的胜负有着不同影响,“人和”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广西前线将士浴血奋战的高昂士气与边民越民鼎力相助的同仇敌忾,为镇南关大捷创造了“人和”之利。

为提高士气、鼓舞军心,清廷大行激励措施。镇南关战役甫始,冯子材亦表示无论士兵或百姓,得法军一人头者奖银10两,杀得军官按衔级增倍,士兵还可提升兵级。当时,在龙州设立领奖台,由州官颁发奖励。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了一张光绪十一年(1885)广西提督苏元春授予打仗出力的柯培谦抗法功牌(图6)。功牌纵68.2厘米,横56.2厘米,虫蛀已裱。功牌正上印“功牌”二字,钤“钦命督办军务署理广西提督行营关防”,墨书黑色半字应为功牌编号,下竖排书内容为“钦命督办军务头品顶戴署广西提督军门法什尚阿巴图鲁世袭骑都尉苏,为给发功牌事,照得本督办钦奉谕旨统师出关筹办越南防务,所有各军弁勇以及差遣人等,或打仗冲锋不避坚险,或催提饷械不畏辛劳,凡有绩劳足录者,亟应给奖。兹查有柯培谦打仗出力,堪以赏给六品顶戴以示鼓励。除俟汇案咨部注册,合先给与功牌须至功牌者。奖右牌给六品顶戴柯培谦。准此。光绪十一年六月初五日給。提督军门”。左上落款处钤“广西提督总兵官印”。

除奖励措施外,镇南关战役之时,冯子材虽为临阵起用,但其前为广西提督,久经战阵,威望素著,苏元春、王孝祺、王德榜、陈嘉、蒋宗汉等清军各系将领皆服膺其人,愿积极配合其指挥部署,共同痛击法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冯子材此时虽已年近七旬,但仍身先士卒,“奋身陷阵”,膝下二子冯相荣、冯相华亦为众人表率,不避兵火,冲锋在前。军中将士见此无不感奋,皆誓死抗敌,愿效死命。加之冯子材所带部队“军纪最好”[7],在当地民众中享有很高声誉。而此时,越南人民也早已“苦法虐久,闻冯军至,皆来迎,争相犒问”[8],且“越官、越民争为耳目,敌人举动悉来报知,近自北甯,远至西贡,皆通消息”[9],甚至有不少“越人争立团,树冯军帜,愿供粮运作乡导”[10]。本就熟悉边情的冯子材,在越人的帮助下,更加全面掌握了法军的军事动态。在镇南关决战中,冯子材正是得到越人探报,才能果断采取对策,攻其不备,一举击败法军,帮助清廷赢得了这场对阵西方列强法国之战争胜利。

参考文献

[1]赵尔巽等.清史稿·卷四五九[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2]邵循正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3][4][5]邵循正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6]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中法战争调查资料实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

[7][9]邵循正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8][10]赵尔巽等.清史稿·卷四五九·列传第二四六·冯子材[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