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纹章瓷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08月16日 19:20

景德镇纹章瓷中西交融美不胜收

施泳峰

摘 要:纹章瓷是明清外销瓷中专门为外国客户定制的产品,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中晚期,从清代的康熙年间到乾隆年间是纹章瓷生产的兴盛时期,纹章瓷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

关键词:纹章瓷;外销;清代

纹章瓷是指绘有欧洲各国贵族、军团、公司、团体等徽章的瓷器。纹章是一种象征的符号,代表着一种势力,用于标识自我。刀、剑、盾、皇冠、绶带、狮子、雄鹰、猛兽、花卉等都是纹章瓷中常见的图案,上述元素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标识,显得威严华贵、至高无上[1]。纹章瓷流行于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末的欧洲,是明清外销瓷中专门为外国客户定制的产品。

纹章瓷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中晚期,目前发现最早的纹章瓷是葡萄牙国王马努埃尔一世在明朝嘉靖年间到景德镇定制的。在17世纪的后期,法国的红衣主教、国王路易十四的教父、宰相马扎然在景德镇定制了大批带有法国军徽与纹章等图案的瓷器,从此欧洲便流行起纹章瓷。在英国甚至出现专门负责定制纹章瓷的商人,被称为“瓷人”[2]。纹章瓷的生产在18世纪达到鼎盛,清朝康熙年间许多欧洲的王公贵族、富商巨贾、公司团体等纷纷来到景德镇定制纹章瓷。

纹章瓷是由西方的买家提供品种、造型、式样、图案、工期等,委托贸易商在中国定制烧造,这些买家不仅肯出高价,而且要求十分严格,在烧制时非常讲究,所以产品的质量极高,既有中国瓷器精致细腻的工艺特点,又有欧洲贵族华美典雅的装饰风格,堪称明清外销瓷中的精品。据统计,明清时期约有300多家欧洲的豪门贵族在景德镇定烧纹章瓷[3]。中国瓷器的美感与欧洲贵族显赫的地位相匹配,衍生出象征着权威和荣耀的纹章瓷,成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

从清代的康熙年间到乾隆年间是纹章瓷生产的兴盛时期。此时期的纹章瓷制作精美,品种繁多,色彩艳丽,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纹章瓷的装饰纹样东方文化和西方元素并存,代表西方元素的各式徽章是主题纹饰,代表东方文化的传统图案是辅助纹饰。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绘画题材在同一件瓷器上,彼此融合,讲究意境,突出徽章,和谐共存,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第二,纹章瓷的绘画风格始终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情趣。中国的制瓷工匠以传统绘画的艺术手法,通过细腻流畅的笔法、丰富多样的色彩运用完美地诠释出西方社会需要的装饰效果,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在同一件瓷器上充分地展现出来。

第三,纹章瓷的烧造品种除了青花以外还有粉彩。青花的发色明艳,浓淡相宜,既有勾边,又有晕散,如同繁花似锦。粉彩的色彩鲜艳夺目,纹饰繁缛艳丽,突出金彩、蓝彩、红彩、绿彩、黑彩等,大量使用描金技法,在视觉上有富丽堂皇之感,故又被称为“织金彩”。

第四,纹章瓷的烧造产地除了传统的景德镇以外,在雍正年間纹章瓷的烧制更是从景德镇转移到广州。往往是先在景德镇烧造出上等的白瓷,再运到广州根据外商的需求烧制彩绘图案,最后直接从广州港装船海运,做到了瓷器生产效能的最大化,提高了生产效率。

到了清朝晚期,由于欧洲各国已经能够烧制瓷器,而且产品质量日趋精致,这使得在中国定制的纹章瓷数量逐渐减少。由于纹章瓷均为外销产品,所以我国虽然是纹章瓷的生产大国,但是留存在国内的纹章瓷数量却极其稀少,目前主要是集中在欧美各国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的手中。已经有西方学者将纹章瓷与历史文献相结合,深入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形成了所谓的“纹章学”。纹章瓷是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产物,是明清时期海外贸易的一个历史缩影。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纹章瓷有不少是从海外征集而来的,也有部分来自于私人捐赠,这些藏品中既有江西景德镇烧造的,也有福建漳州窑烧造的。以下笔者为大家介绍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几件纹章瓷。

清代康熙青花仕女纹盘(图1),高2.1厘米,口径25.7厘米,足径14.6厘米。盘的口沿绘有一圈青花仕女图,或对坐吟诗,或赏画读书,情态各异,栩栩如生。盘心绘有一幅青花徽章的图案,这是荷兰贵族约翰尼斯·坎普斯的私人纹章。约翰尼斯·坎普斯(1634—1695)在1654年进入荷兰东印度公司工作,先后在日本、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等地供职,1684年成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巴达维亚总督。他曾在伊登岛(今属印度尼西亚)上修建了一处日式风格的住宅,这件清代康熙青花仕女纹盘就是约翰尼斯·坎普斯于康熙年间在景德镇定制的一件纹章瓷,摆放在伊登岛的住宅内。现藏上海博物馆。

清代康熙青花花卉纹盘(图2),高2.8厘米,口径22.7厘米,足径12.8厘米。盘的口沿绘有两圈锦地纹,在锦地纹之间有五组折枝花卉纹,分别是松枝、竹枝、柳树、菊花、牡丹等。在盘心绘有一幅青花徽章的图案,由猎狐和盾牌组成,这是来自英国莱斯特郡的帕尔玛家族的族徽。现藏上海博物馆。

清代雍正粉彩花卉纹盘(图3),高3.9厘米,口径36.1厘米,足径21厘米。盘的口沿绘有一圈以青花、红彩和金彩描绘的折枝花卉纹,盘的内壁绘有一圈以金彩描绘的缠枝花卉纹,在开光处绘折枝菊花纹。盘心绘有一幅以红彩和金彩描绘的徽章图案,这是来自德国巴伐利亚的奈维尔家族的族徽。现藏上海博物馆。

清代乾隆粉彩盘(图4),高3.8厘米,口径22.8厘米,足径12.5厘米。盘的口沿绘有一圈金彩山字纹,盘的内壁绘有一圈金彩如意云纹。盘心绘有一幅粉彩徽章的图案,是由两个家族的族徽组合而成,这两个家族分别是来自荷兰西部阿姆斯特丹的法玛斯家族和荷兰东部兹沃勒的伏利森家族。1752年法玛斯家族的乔安·威尔汉姆先生与伏利森家族的乔安娜女士在兹沃勒举行婚礼,这件清代乾隆粉彩盘就是当时婚宴上使用的餐具之一。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清代嘉庆青花盘(图5),高5.2厘米,口径24.5厘米,足径14.8厘米。盘的口沿绘有一圈青花锦地纹,间杂有如意云纹和蝴蝶纹。盘心绘有一幅青花徽章的图案,由狮子、盾牌和皇冠组成,意为“双狮护盾,一狮擎冠”,这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标志。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在1874年解散,总部设在印度。该盘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参考文献

[1]甘雪莉.中国外销瓷[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

[2]故宫博物院.瑞典藏中国陶瓷[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

[3]上海博物馆.海帆留踪——荷兰倪汉克捐赠明清贸易瓷[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