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画作中舟船的意象阐释
   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8年08月08日 12:59

...西门庆完全可以阐释中日关系

唐琼瑶 高登明

摘 要:意象为表意之象,是画者通过绘画具体的主观之象,使其成为典型物象,舟船的意象则更为被画者青睐。当现实中的交通工具投影到画作中时,往往投入了画者的主观情感,让了无生趣的舟船有了意象之美。国画大家张大千对舟船也甚为喜爱, 绘制的舟船也随着绘画者人生的起伏、主观情感的改变承载着或欢畅、或游子、或自由的意象。

关键词:张大千;舟船;意向

一、绘画的意象特征

中国传统绘画是讲究意境的绘画种类,在水墨浓淡之间就将画者的情感给表达得淋漓尽致。意象是中国传统绘画情感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象征的手法将画家的哲理观念巧妙地展现在画面中,让观画者在画中就可以感受到画家的思想观念。画家在落笔时都会受到过往经历的影响,将自己的主观情绪带入到作品中,往往在绘制山川大海时,会在画面的一角绘制一叶扁舟或是扬帆的帆船。而绘制面积的大小和位置的不同也就赋予了这些舟船各种不同的意象。若画者心情畅然,则绘制的舟船往往带着欢快的意象。反之画家可能正经历着离愁别绪,那么绘画的舟船便被赋予了不舍、盼归的离别悲情。

二、张大千的绘画经历

张大千是中国近现代的泼墨绘画大师,其属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出生于书香门第,母亲及兄长皆为擅长书法绘画,深受家庭文化习惯的影响从小便开始练习书法绘画。再则张大千的绘画造诣,离不开其独特的人生游历。青年时期四处拜师学艺,习得众家之所长并潜心临摹古人名作,渐渐在画坛中崭露头角。中年时期前往敦煌地区临摹敦煌壁画,使得张大千古拙之风更胜一分,游览祖国山河之美的同时更是把对祖国热爱藏于自己的作品之中,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晚年时期回归故土台北,虽有疾病相侵,却依然提笔作画。正由于这些人生经历让张大千难以忘怀,其在绘画创作時便融入了这些经历所带给他的情感。

三、张大千画作中舟船的意象表现

(一)托物显志之欢畅意象

游万里山川,观长河东流,书画家喜爱万里山河,更倾情于自己亲自去涉歩,在山川中感受天地一粟,宽广自己的胸怀,让自己的心胸能够容纳百川。张大千对游历山水甚为喜爱,在张大千绘制《临赵孟頫秋林载酒图》之前,他便写信给于右任,希望能给予谢稚柳假期一同前往敦煌,张大千与谢稚柳1942年抵敦煌,在此地盘桓一年之多,游榆林、西安、蜀地,最终分别于蜀地。

一九四七年的春天,张大千在北平的颐和园绘制了《临赵孟俯秋林载酒图》,透过提拔内容可以看出这是一幅临摹于元代四大家之一赵孟頫的本子。画面中的三位高士风流倜傥各有神态,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出游的欢畅。画中一位在岸上漫步的高士,眼神眺望着舟船中的动态,似乎想要一同出游。舟船中有两位高士对立而坐,其中一位高士望向船舱中的卷轴,他望着的方向一名童子正在撑篙准备离开,动作熟练,另一位高士望向两位仆人的方向,两位仆人一人在船,一人在岸交递酒瓮,在准备出行的食物,一叟扁舟便给高士们带来如此畅然的心情。或许静怡的景色,正是需要这一叶小舟来漫游天地,载酒出游好不欢畅。整幅画作透露出的正是出游的欢快之情,同时也赋予舟船了欢畅的意向。

1927年张大千游于浙江杭州西湖一带时,曾与书法家黄元秀一同寻欢畅饮。曾经的欢喜惬意,在二十年后依然让张大千怀恋,仿佛就在昨日,不由得有一种知己难觅、与君同游、笑问江山、畅说心怀的感受。所以张大千在作《临赵孟頫秋林载酒图》的同一年,张大千还绘制了《钱江画舸》,画中张大千题诗和诗跋就提及:“二十年前与西江黄晓汀同醉江山船上,历历犹眼前事。”《钱江画舸》绘制了宽阔的江面,茫茫的江面消失在地平线上,隔江相望的远山屹立在烟波之中。在画作的右下方,浪花拍岸,芦苇随风而摆,小舟与客船停驻在江岸边上,曾几何时的举酒畅饮,回首时仍记忆犹新。恍惚二十年前同游的欢畅心事,仍激动于心,舟船承载了他们饮酒交谈的欢喜,在离别后也将这种欢喜绘于纸上。

(二)寄情于景之思乡意象

游子泪离时,归来尽笑颜。张大千青年时期便离家求学,成为远去他乡的游子。1946年的《野水归帆》暗含了对归去的盼望,画上题诗曰:“野水桥边碧草生,遥山初霁接云平。松阴泉石经行路,归去轻帆及暮晴。诗情画意,水乳交融,让人陶醉。”画者在画中描绘了游子归去的快意。

在《野水归帆》的右下方有两位村民相对而坐,一同望向了江面中舟船的方向,或许他们正在等待一位远方的故人。在画作的中上部分,绘制了二十多只帆船,他们乘浪而来,路过烟雨江湖、绵亘山岭、蜿蜒野水,终成归人。而摆渡的舟船,在无形之中就承受了游子对家乡思恋和归乡的期望。

《秋水云帆》同绘于1946年,在构图意境上与《野水归帆》略有相似之处。不高的山脉绵延起伏,远处的山脉消失在烟波之中,山头的树木郁郁葱葱,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画卷左下方有两位长者在闲谈,旁边还有一位小孩在玩耍,河流中的船帆缓缓驶来,似乎这里就是美好的桃源世界。画中题识曰:“丙戌十月,拟清湘老人秋水云帆于欧湘馆中,似肖园仁兄。”表明了这不是在四川所画,而是在上海的李氏欧湘馆中。题识中引用了李芸子词《木兰花慢》,词中言:“占西风早处,一番雨,一番秋。记故国斜阳,去年今日,落叶林幽。悲歌几回激烈,寄疏狂、酒令与诗筹。遗恨清商易改,多情紫燕难留。嗟休。触绪茧丝抽。旧事续何由。奈予怀渺渺,羁愁郁郁,归梦悠悠。生平不如老杜,便如他、飘泊也风流。寄与庭柯径菊,甚时得棹孤舟。”词中的只言片语都是游子对故乡的怀恋,来来往往的云帆似归人,似离人,都被给予了希望和神伤。

张大千喜欢游山玩水和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虽然一生都在游历四处但是有山水作伴也实为安心。故国江山仍壮阔,游子离去心犹在。正如跋语中所说:“时方将出蜀南游也。虚舟卧滩水,白石冷平冈。近日乘秋涨,端思下蜀江。”张大千离开四川,承舟南下,烟波渺渺,枫叶带沙,秋水暗涨,正是思乡之节。《江山无尽图》伴随张大千很长一段年岁,每逢思乡之时,便翻看怀恋。

《江山无尽图》绘于1949年,该画作由近而远,山川河流横竖交错平铺在画卷上。四川是丘陵之地没有高耸入云的奇峰,只有波澜起伏的山脉。岸上有隔水而居的村落,依山傍水,岸上还有两位长者相对而立,似乎在攀谈,似乎在等待。远处的江河里来往着奔波的客船,似乎那也是画者自己,游子离家乘船而去。画者将这种别离时的悲伤,透过笔尖给原本作为交通工具的舟船,也披上了游子的外衣,显得格外沉重和寂寥。

张大千在七十岁时还身处他乡,思乡之心更加迫切,便绘制了这幅巨作《长江万里图》。《长江万里图》以四川的都江堰的铁索桥起笔,那是画者生命的起源,是对曾经的追忆。画卷中以泼墨的手法绘制了长江沿岸的壮阔山河,下笔兼重笔调的雄浑与秀润,将山河的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河流蜿蜒而下,河流中有各式各样的船只,有的扬帆起航,消失在峡谷的烟波里;有的船只垂帆停靠在江岸边上,似乎是打渔归来;有的船只是小小的扁舟,舟中一兩人,似乎要摆渡到河流的另一边,又似乎在观长江山水,品山河魅力。《长江万里图》中还有一座一座的村落笼罩在炊烟里,似乎袅袅炊烟仿佛近在眼前,似乎自己就要乘小船回归故里。远远山河今犹在,远在它乡思故里。游子远涉它国,感受异国风情,在悲喜之中都是带着思恋,一样的故乡,一样的思恋情感。

(三)云壑渔隐之闲适意象

舟船在隐士的图画上最为常见,独坐蓑笠翁,闲适惬意。传统的文人志士在年迈的时候,都渴望归于自然,寻求身心的闲适,似乎回到自然才是最终的归属。画者热于作画,将自己的感情都在画幅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云壑渔隐图》是张大千晚年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灵动的运笔和丰富的墨色变化,精到而随性,使得绘画的意境脱离了尘世的羁绊到了新的境界。小小扁舟点明了主题,渲染出自由的意象,小小的扁舟正要驶向大山的深处,或许高山深壑还看不够,或许归去山水才能闲适。傅申老先生在鉴定证书中写道:“此大千先生己酉三月所作《云壑渔隐图》真迹。奇峰壁立,云霄烟笼雾绕。谷口一蓑笠行向深谷。丛树间小桥村舍,俨然世外桃源也......”而独坐船头的老翁引起了观画者内心的情感,似乎都被画中的美好河山所醉倒,简造屋舍,隐于深山,追求自由闲适的生活。

四、结语

张大千曾作诗曰:“老夫夜半清兴发,惊起儿女睡梦间。翻倒墨池收不住,夏云涌出一天山。”写出作为画家的张大千对绘画的热衷,情感上了心头,便夜不能寐。画家手握的是笔墨,而画中的意象境界皆由心生。欢畅与悲伤、离人与归者、束缚与自由,都随画者的人生起伏而出现。舟船作为交通工具时摆渡了画者,作为心灵的寄托时承载了画家的情感和心境。不同的情感和心境都给予了画作中舟船不一样的意象。

参考文献:

[1]董寓榕.五百年来一大千——张大千《云壑渔隐图》赏析[J].收藏,2010,(10):174-175.

[2]张大千.《野水归帆》赏析[J].中国书画,2013,(03):21-23.

作者单位:

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