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里江山图》管窥宋代青绿山水画的特征
   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8年08月08日 17:18

《千里江山》-江山秋色 才是真正的宋代青绿山水画巨制

梁穆穆

摘 要: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宋代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千里江山图》是对前人青绿山水画的继承、发展和超越,具有青绿山水画的主要特征:对晋唐色彩的追忆——金碧辉煌、艳丽超群;对五代以来笔墨的继承——墨彩结合、丰富完善;江山情怀——一目千里、波澜壮阔的构图;诗意之美——生机盎然、宁静清新的意境。这些特征对于理解、学习、临摹青绿山水画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宋代;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特征

2017年9月15日,大展“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正式开展。北宋画家王希孟的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人气爆棚。《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据传是北宋王希孟所作,此画本身无款。通过蔡京的题字(政和三年题跋),可知希孟是北宋画院的学生,在十八岁时经过宋徽宗赵佶指点,进步神速,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画成此画。《千里江山图》是对前人青绿山水画的继承、发展和超越,具有青绿山水画以下的主要特征。

一、对晋唐色彩的追忆——金碧辉煌、艳丽超群

“从传世最早的山水画,如隋展子虔的《游春图》、唐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和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来看,中国山水画从发轫之初就确立了以‘青绿为主调的优雅风格。在这些画里面,石青和石绿罩染了大部分的天空和水面,那是青山魏峨、绿水扬波的景色,加上赭石和朱砂烘托出的林木山石及点缀其间的宫宇楼阁,更使画面显得一片精工富丽、碧玉青瑶。”《千里江山图》中,大片面积的深沉的蓝绿色江水压住了整个画面,与山峦的石青石绿赭石等色形成鲜明对比,石青石绿色像宝石镶嵌一样晶莹明亮,构成色彩旋律的主调。山峦、岸边的树木、建筑物以墨线勾勒,又以深墨绿点叶,造成画面重点色块,既调节江水与峰峦的色彩关系,又使石青石绿等颜色更加鲜亮、协调。在蓝、绿等主色调中的对比中达到了“金碧辉映”“艳丽超群”的效果,较早期唐代山水画“以色貌色”的设色原则,多了几分灵动与生机,达到了“设色妙者无定法,合色妙者无定方”的用色境界。

在用色上,《千里江山图》用色厚重不透明,色泽明艳,覆盖性强;《江山秋色图》用色清淡,墨不掩色的笔墨,故有以此有大、小青绿之分;《万松金阙图》较《江山秋色》灵活多变,自由生动。此外,在宋代的山水册,有一些精美的青绿山水画小品,如《云山殿阁图》《澄江碧岫图》《江天春色图》《曲院莲香图》等,虽然没有署名,但是足可证实当时青绿的高超技法。可见,宋人在青绿山水画的创作上是继承了前人的画格,是在对晋唐画风的复古中,使传统的青绿山水画得以复兴和完美。

二、对五代以来笔墨的继承——墨彩结合、丰富完善

“宋代以后,中国古典绘画也开始了一种新的进行方向,它迈上了对传统资源重新发掘和重新组合的进程,而将‘色彩与‘水墨进行结合,也成为这个进程中的基本步调。它的意义在于,它承续了晋唐时期色彩绘画的原生语言,并在水墨急速兴起的绘画背景下,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使它们都具有了‘笔墨的语汇特征。”

五代到北宋初期,水墨山水画形成历史上的一个高峰,不但在表现手法上“皴法”不断拓展与成熟,而且在对自然景物的深入刻画能力上也不断加强,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和兴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青绿山水画的进一步繁荣。但是,水墨的繁荣在另一方面又促进了青绿山水画的演进和结合,青绿山水畫在自身发展的的基础上,慢慢借鉴了水墨山水画丰富的表现技巧和绘画语言,促成了相互的融合,同时也使青绿山水画有了一种新面貌。使画家可以用更自由的手法表现审美取向,更好地实现语言与心灵体验的对接,使宋代的青绿山水画更具有“色墨结合”和“兼收并蓄”特色。

《千里江山图》正是这种融合的具体表现:先用或浓或淡的墨色勾出轮廓和大体形,再用柔软圆润的长短线条加皴,其墨色有浓淡之分,用笔有粗细之分。建筑物用勾勒法,严谨周密,形象刻画得很充分、真实,与唐画相比较,表现能力有明显的飞跃,趋于成熟。他这种“先墨稿,有笔有墨;再赋色,色墨交相辉映”的表现手法可以看出,他是继承了五代以来水墨的笔法,把水墨技法融合到青绿山水中,突破墨线与色彩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墨和色之间产生新的视觉关系。通过植物色在山石阴暗面的多重分染,不但强化了山石的体面关系,同时,这种分染又使矿物色与墨线勾皴间形成过渡自然的联接,使色图与皴浑然统一在一起。让金碧辉煌的青绿山水,完美地糅合了皴法,从而使青绿山水画和水墨山水画一样注重自然写实,一样具有了笔墨情趣。这是宋代青绿山水画中的一个特色。

在宋代画家们在水墨技法的影响下,色彩绘画的发展大多数是与水墨联系在一起的,都有意识地去探究和努力去实践用青绿山水画手法融入水墨山水画中一些结构语言,从而不断丰富青绿山水画的表现手法。色彩与水墨的结合成为宋代青绿山水画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三、江山情怀——一目千里、波澜壮阔的构图

郭熙的“三远”中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山水画中“远”能把人的目光和情绪向远方伸展,“远”和“淡”是“平远”的境地。山水画自宋之后,山水画的构图从多以高远为主的雄壮、巍峨的北方山水为描绘对象的巨幅构图转向以平远为主的幽远、平和的南方山水为主的卷轴长卷,呈现出一目千里、波澜壮阔的“江山”构图样式。

北宋时期,山水画多以“江山”为主要题材和表现对象。如有《江山万里图》而著称的赵芾,也有以画江景而称善的燕文贵的《江山楼观图》、许道宁的《渔父图》和李唐的《江山小景图卷》等。这些以“江山”为主题的山水画,大多以长卷的形式出现,画面壮阔,一目千里。或表现北方山峦的雄峻厚拔、意境开阔的意境,或有抒写南方江流迂回、洲渚村林的情趣。“江山”这一题材的表达,包含的不仅仅是个人对山山水水的兴趣和情感,不仅仅是“可居”“可行”“可游”,更是一种气度,这种气度既有宫廷式的雍容典雅和纵览天下的感觉,又有文人士大夫式的气吞万里山河的气概和想象。

“这种构图是指以幽远、静穆、平和的南方山水为对象的写实性的山水画卷轴画,表现一种天人和谐的优美情调,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理想境界,彰显画家的人文情怀,比较注意抒发画家的对自然山水的情感体验。”《千里江山图》就是这种构图的具体表现:以平远法为主构筑画境,穿插运用高远、深远的处理方法,节奏鲜明而又起伏跌宕,连绵往复。广阔的江面上,连绵起伏的雄奇山势连接江水,天水一色的浩瀚江河一望无际,江山尽收眼底。既有开合大势,又有丰富多彩的变化;既有“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的形势,溪山楼观,瀑布悬流的胜概,又有山峦遗逛腾浪,江堵坡岸的美感;既有北方山水巨轴的丘壑的壮美和高爽气概,又有江南山水画平淡天真的意趣。这种由理想化向生活化的衍变趋势,与北宋院画的“江山”情怀和尚“写实”重细节真实的审美思想是一致的。这种江山构图,是画家赞美幽静、宁和的自然和美好生活家园的想象,追求的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审美与意愿。

四、诗意之美——生机盎然、宁静清新的意境

“宋人山水,往往与诗文为缘——或题诗以发画趣,或绘画以取诗境,或运用文法诗意作画。”在画师的考试中,也曾这样记到:“其法太学之试目,以敕令公布课题于天下,补试四方画工。其课题多取陈诗为之,例如‘踏春归去马蹄香,以画群蝶追马蹄得上选;‘嫩绿技头一点红,恼人春色不须多,以画杨柳楼头美人凭阑者得上选;盖于笔墨之外,又重思想,以形象之艺术,表诗中之神趣为妙,诗中求画,画中求诗。”“这里的诗意有三个层次:一是借助画的提诗,或根据诗作画,使画面同诗歌意境相得益彰……二是借助诗歌的抒情达意,托物寓兴……三是绘画要表达诗意的韵味,这是绘画的诗意境界的核心。韵,就是要有余味,给人无穷的回味,含蓄的、耐人咀嚼、给人诗意的绘画境界。”

宋代的绘画与诗意相联系,其中,重要的表现是诗、书、画三者相结合,也就是绘画的诗意化,它主要包括书法用笔、诗的意境之美等,诗意的含蓄和意境之美归根结底就是要表现画家的内心情感和心性理趣。画境中的诗意内涵是画家真情的主观感受的自然流露。画家在作画过程中,通过对物象的描写、提炼,借助自已的想象,加以抒情性的表现,升华到诗意的境界。

王希孟是受过“画学”训练和宋徽宗亲授的青年画家,他的画风自然要受时代风气的熏陶,其作品体现时代审美思想、体现诗意趣味是必然的。《千里江山图》气势宏大,融南方和北方特色于一体,使雄奇与秀丽相结合表现出山河之美。在画面中,画家把自已至情至性的主观感受在景物的点点滴滴中自然流淌出来。我们看到:画面中作者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神奇的自然风光:有峰岩山谷,有挂瀑飞鸣,有翠山丛竹,也有碧波烟云。在自然景物中,还安排了丰富的生活景致,如村落、街道、觀寺、平房、渔船、长桥、亭桥、水磨等,以及人物活动的场面,如捕鱼、撒网、驶船、幽居、劳动、观景,使画面显得真实自然。在这些富于生活意味的细节的真实刻画和有浓郁诗情的片段中,通过对景物特征的强调及自然物象的神韵把握和内心的体会,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结合,是心灵与景物碰撞而产生的情感。它表达的不是某时、某地、某情、某景的确切的具体诗意,而是自然的景物与人思想的亲切关系,是理想对现实的美化,是诗意情感与理想的表达。体现着宋代画院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思想。

五、结语

《千里江山图》是青绿山水画的杰作,容纳了五代北宋以来水墨山水画的艺术成果,而且直接继承隋唐以来的青绿山水画传统。在创作上体现了隋唐时期的“真工实能”华丽传统,又吸收了宋代“平淡天真”的水墨情结,并在此基础上体现出宋代“诗意性”文人审美观念。因此,论述其艺术特点,对了解青绿山水画的风格特点是有代表意义的。南宋、北宋的绘画风格有明显的变化,而这幅长卷的成画年代正处于这种风格变化的交界点,所以从这件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绘画风格特点出发,研究青绿山水画风衍变过程,甚至整个青绿山水画风的嬗变过程研究也是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吴越.《千里江山图》为何引发“故宫跑”[N].解放日报,2017-9-30.

[2]陈传席.中国山水画[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3]陈智安.诗意的色彩华章[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4]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7.

[5]牛克诚.色彩的中国绘画[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

[6]邓椿.《画继·卷二》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7]徐习文.理学影响下的宋代绘画观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8]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