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彩镂刻民间韵味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07月04日 17:52

...纸让人感受中国民间美术独特韵味-中国文明网·宣城

张敬尧

摘 要:文章对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百井剪纸的技艺传承、艺术特色、装饰纹样与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枝分缕解、鞭辟入里的介绍。并强调依托学校为推广载体,着重陈述了百井村数年来对其剪纸艺术合理有效的保护传承方法与成果,展现这一古老的艺术之花如何在新时代的芦淞绽放出新的光彩。

关键词:百井剪纸;技法;纹饰;文雕;保护

剪纸是一门镂空艺术,视觉上给人以灵动、透空的感觉,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其题材遍及人们生产生活民俗的各个方面,且操作方便、工具简单、材料便宜,在民间特别是我国农村流传较为广泛,为历代劳动人民喜闻乐见。“镂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我国早在西汉时期(公元前3世纪)剪纸技艺就已流行。在经历2000多年的发展后,这门民间艺术已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递延着古老民族的人文精神与思想脉搏,浓缩了中华文化的传统理念,沉积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及地域民族文化传统特色。

1 百井剪纸溯源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在艺术流派上主要分为北方派与南方派。北方派代表有庆阳剪纸、山西剪纸、蔚县剪纸、陕西民间剪纸、磁性剪纸和山东民间剪纸;南方派代表为湖北沔阳剪纸、广东佛山剪纸和福建民间剪纸。相对南派剪纸来说,北派剪纸流行地域更广且种类繁多,艺术风格粗犷、奔放;而南派剪纸的特点在于构图更为丰满,且工艺更加精细入微。株洲市芦淞区五里墩百井剪纸(图1)在地域及工艺上属于南派剪纸,虽没有湖北、广东、福建等地的剪纸那样声名远扬,犹如小家碧玉一般养在深闺人未识,但在湘东地域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地方志及相关资料记载,五里墩百井剪纸约从宋代开始传入本地,有着近千年的发展历史,并逐步演变发展,一直传承至今。

五里墩乡百井古村落位于株洲市东南部,原320国道及浙赣铁路从乡内穿过,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境内山清水秀、环境优美,自然生态资源保存完好,且民风淳朴、历史人文资源丰富。当地自宋代以来就有许多本地艺人擅长剪纸技艺,其题材涉及广泛,包括花鸟草虫、飞禽走兽、历史人物、传统汉字等。手艺人通过观察生活、劳动、风俗,并提炼与精简反映到剪刻纸艺术中,抒发广大劳动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生产生活之余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2 百井剪纸艺术特色

百井村民间剪纸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当地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新婚喜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窗纸上、墙上,屋内明亮的玻璃窗上,入户的大门上、灯笼上等,作为门笺、窗花、墙花、柜花、灯花、喜花、棚顶花等装饰家居,渲染节日的浓郁喜庆气氛。经历数百年的沿革发展至今,百井剪刻纸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传统材料、工具、形式的改进与创新,将古老的传统艺术与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巧妙融合,使剪纸的表现力更为丰富,表现领域更加广阔。近年来,经过组织相关人员反复研讨、反复探索、反复尝试,将剪刻纸艺术逐步融入到了学校的课堂,并成为当地金轮侨心学校的必修课程。通过课堂教学的教授形式,培养了一大批剪纸艺术人才,形成一道乡村艺术教育的亮丽风景。

2.1 百井剪纸的技艺

百井剪刻纸受到周边地区民俗文化的影响,并借助教学的方式,将百井剪纸从用纸到剪刻系统共分为三种八类,三种为单色剪纸、复色剪纸、文雕,八类则是在三种的基础上细化为折剪类、迭剪类、衬色类、套色类、拼色类、染色类、填色类、雕刻类。

2.1.1 单色剪纸

单色剪纸是由一种色纸剪出。传统的单色剪纸被称为“黑白剪纸”(图2),在艺术上阴阳虚实对比强烈,黑白明快醒目,风格单纯大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单色剪纸从技法上可细分为折剪、迭剪两类。折剪就是将纸折叠后,剪出一类图案或字型。如传统福寿花剪纸就是运用折剪技法,将纸张反复对角折叠后,以中心点为轴心,在轴心部位绘制适合的团花纹饰,经剪制完成。逢年过节各家各户将其张贴出来,烘托节庆氛围。迭剪同理于折剪,其特点是将数张纸重叠在一起,钉牢后再依稿剪之,如此一次可剪出数张作品。

2.1.2 复色剪纸

复色剪纸(图3)又可分为衬色、套色、拼色、染色、填色五类。

衬色类剪纸是在事先剪刻好的单色阳刻剪纸主稿上搭配各色纸块衬托,其成品近似于套色版画的效果。套色类剪纸则是以单色剪纸的方法剪成主版和次版的形象。在百井剪纸中套色类剪纸主稿通常用黑色,再在主版镂空处套色,可套得花团锦簇,不留余地;也可以局部套色,画龙点睛,促成“无画处皆成妙景”。拼色类剪纸与套色剪纸稍有区别,一般由数张彩纸分剪后,依照主画稿所需的各色色纸拼贴成图,再依主画稿沿稿线剪成。染色类剪纸则用易于浸渍的白纸或浅色纸剪成各种形象,再逐次染成所需的颜色;或先将纸染色,再剪成所需形象。填色类剪纸技法在百井剪纸较为常见,一般分为先剪后染和先染后剪两种。先剪后染主要是将生宣纸或吸水性强的剪纸胚染色,染色彩料应选用透明性颜料,如水彩颜料或彩色墨水。通常手艺人在染色之前将颜料用白酒调和,之后再用毛笔蘸上色,这样利用白酒做引便于彩料迅速晕染和立即渗透,提高宣纸的晕染效果,色彩滋润而生动,独具水墨画韵味。先染后剪则是先将不同颜色的颜料调配好放人容器中,再将宣纸按照剪制的内容折叠好用水浸湿,然后从折角處分别浸入不同颜色的容器中,或者用湿毛笔蘸色在局部点染。晾干后展开则形成类似扎染布一样的纸胚,手艺人在此基础上剪刻加工,创造出精致的艺术作品(图4)。

复色剪纸各类技法各有特色,关键在于用色。用色既要衬托主体,又要突出作品丰富的层次感。以作品所传达的内容为出发点,大胆用色,但须恰到好处且注重装饰用色的一般规律,宁缺毋乱。

2.1.3 文雕作品

文雕是百井剪纸中标新立异的一项技艺。百井村金轮侨心学校通过多年来对百井剪纸技艺的探寻及研究,在单色剪纸及复色剪纸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技艺精湛的剪刻纸作品与相对应景的诗词或者名言警句搭配组合,使剪刻纸作品与诗词相得益彰,既营造出文人画作的高雅风尚,又提升了剪刻纸作品的艺术品位。

文雕作品剪刻形式独特、内容丰富,题材主要涵盖花鸟虫鱼、戏文故事、诗书礼乐、民俗生活等。剪纸艺人们心灵手巧剪刻出的人物活灵活现,动物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各种形态的汉字笔酣墨饱、行云流水。观后不禁令人惊悸这些抽象的剪纸艺术与诗文的修饰竟然配合得如此珠联璧合、恰到好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相得益彰。如《出淤泥而不染》这幅作品(图5),观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通过对诗词的解读领悟剪纸艺人想表达的创作主题,画面中诗画相通、取长补短,让整个创作更具艺术感染力。如《双龙戏珠》这幅作品,展现了文雕作品诗词配合另一方面的特点,画与文字的虚实结合,使整个画面虚、实、动、静变化有致,构图的完整与精致和虚实相生的结构美,更好地突出和表现主题。

2.2 百井剪纸的纹饰文化

生命与理想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诉求,也是百井民间剪纸的传统主题,伴随着剪纸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已经与剪纸的民俗功能凝结为一种巫祝意义。巫祝意义在我国各类民俗剪纸中普遍存在,且有着久远的历史。百井剪纸集中体现了湘东广大民众崇尚礼仪、祈求吉祥富贵、驱灾避邪、多子多寿、繁衍生息的朴素愿望和精神需求,积聚了湘东人民深层的心理信息。

通常岁时节日里人们会张贴一些表现祈望丰稳物阜、平安如意、纳福吉祥主题的剪纸,这些带有祈福的巫术语言,其纹样主体和内涵反映出的是她们对生命繁衍、人畜兴旺、风调雨顺的祈求,人们创造它们并从中获得心理的慰藉和精神的愉悦。百井村坊间常出现的巫祝剪纸纹饰是福寿花(图6),此类纹饰是以“福”“寿”为主题纹样的剪纸图案。纹饰中的“福”“寿”字剪刻造型分为两种:其一直接取自书画艺术;其二取自汉字的谐音,利用蝙蝠、蝴蝶、佛手等雅致图案表达“福”的吉祥寓意,利用寿桃、葫芦、猫、蝶、松、鹤等长寿的象征符号,结合当地技艺习惯转化概括成多种变体、对称的纹饰。民间剪纸艺人抛开写实和逼真的艺术手法,利用自身超常的创作构思,将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以巫祝的形式融入剪纸中,自娱自乐的创作方式,突出体现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祈愿。

到了近现代,百井剪纸更加注重以实用为目的,其作用已不仅仅局限于“求福于神灵”。通过学校教学的方式,文雕创作的融入,使其具有了“装点环境”“美化生活”的作用,剪纸艺术中神秘的带有虔诚色彩的巫祝意义减弱,而由形式美营造的审美价值逐步增强。

3 百井剪纸保护与传承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传统的、原始的技艺被程序化、批量化工业浪潮所淹没,失去了生存土壤。百井剪纸传统技艺也同样遭到濒临失传的危机。为了不让民间艺术失传,五里墩乡政府、芦淞区文化馆从1993年开始,对五里墩百井剪纸艺术进行了抢救性保护,由金轮侨心学校牵头,组织相关人员对百井剪刻纸艺术进行挖掘。自1998年开始,区政府安排五里墩乡政府、百井小学每年投入万余元资金用于剪刻纸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历年来累积投入资金二十万元,用于剪纸艺术教材的编辑出版、宣传、推介等(图7)。

2009年,为保护百井剪纸艺术,区政府制订百井剪纸传承工作计划,并成立剪纸艺术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其方案主要从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两个方面展开。

静态保护是全方位、系统地保护百井剪纸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对其历史沿革以及艺人、工具、技艺方法进行系统的了解,通过搜集、记录、整理等手段,进一步完善百井剪纸的档案建立,用多媒体手段对百井剪纸的过去与现在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载,编辑成校本课程,广泛宣传、推介百井剪纸。自1991年学校开展“剪刻纸兴趣小组”邀请年近80岁从艺72年的周咏桃任课起,经历了周建红从艺32年,肖诚从艺18年,传承至今已是第四代传承人。目前,通过深入开展百井剪纸艺术本体及相关民俗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完善百井剪纸传承体系,《百井剪纸》已于2010年成功地申报为株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株洲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动态保护则是依托金轮侨心学校开设百井剪纸艺术校本课程,建立条件良好的手剪场所和展览场所,在中小学美术课以及社会活动中介绍百井剪纸艺术,使广大青少年及早得到地方艺术熏陶。不断培养和发展人才,源源不断补充新生力量,丰富、发展、提高百井剪纸艺术水平,提升其适应新时期文化变革的生存能力和艺术水准。并结合会议、旅游、商务等,广泛宣传、开发剪纸艺术市场,将赠送、经营相结合,拓展百井剪纸的经营之路。18年来,金轮侨心学校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稳步发展,使剪刻纸艺术作品质量一年一个台阶,作品获奖率逐年提高。百井剪刻纸作品,由单一地参加每年艺术节比赛,逐步转化为校园文化的窗口,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被省、市、区领导珍藏。2006年9月15日,在原“百井学校”更名为金轮侨心学校的庆典上有30余幅作品被国家侨联副主席林淑娘女士、省侨联主席刘晓先生以及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金轮集团的董事们收藏。2009年8月,金轮侨心学校还应邀到香港参观学习,百井剪刻纸作品又作为礼品送给香港金轮公司和福建中学。依托学校为推广的载体,通过多年的努力,百井剪刻纸已逐渐声名远播、誉满海内外,使这一古老的艺术之花在新時代的芦淞绽放出新的光彩。

4 结语

百井剪刻纸艺术是在民俗生活中产生、流传和发展的,它反映民间世代相袭的思想和行为,是传统信仰与人伦道德的缩影,是创造、传承、享用于民间的一种艺术形象载体,充分表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审美爱好和需求。这类具有民俗特性和特点的剪纸,为当代人了解一个地域民俗民风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的观察窗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研究、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张凤琴,王雪,傅颖.中国民间剪纸技法[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2]黄新,周西睿.金轮侨心小学剪纸校本课程[M].株洲:金轮侨心小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