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墨新仿的鉴别手段
   来源:文物天地     2018年05月02日 21:37

...制\"款,清代,鉴定古墨的方法还在于听声,醇烟制墨其声清响,杂...

林欢

古墨虽小,却包含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较为完备的古墨收藏业已经过三四百余年的学术积累与实践活动,但是却在最近三十多年问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断层。以笔者从事古墨鉴定十几年的经历而言,各地文物部门、收藏家以及古玩商、拍卖行涉猎古墨研究的人员犹如风毛鳞爪。与此相对应的,却是十几年前拍卖市场古墨价格的一度飞涨,古墨作伪也随之大量出现,并流散到民间甚至海外。

古墨新仿成本较低,其根本目的在于赚钱。事实上,真正能够流传至今的古墨所剩无几,且绝大多数被收藏于国内外几个知名的博物馆中,民间所藏珍品极少。某些造假者利用收藏爱好者、投资者及古玩商家对于此类藏品的陌生或是一知半解,特别是利用国内各大博物馆出于文物保护目的对于古墨出展的严格限制,对于某些比较知名的墨品进行大量仿制以牟取暴利。

一、古墨鉴定面临的严峻形势

目前,古墨鉴定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原因之一便是老一辈古墨研究专家相继过世,而新起的中青年研究人员还与老一辈学者有相当大的学术差距,各地文物部门鲜有研究古墨鉴定的专业人才,这是不争的事实。

除此以外,古墨收藏是一门综合性较强、起点极高的小众收藏门类。能够在其中游刃有余且不会“溺水而亡”,需要投资者与收藏者具有极为广博的书画鉴定知识和器物鉴定背景。而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智力投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乃至金钱。

尤其重要的是,墨品本属古人的日常消费品,人们生产它们的目的是为了即时消费而非收藏。即便我们着意保护,但由于其易损的特性,保护工作也异常困难,稍有不慎,便会发生不可逆转的霉、裂、断、碎、粉尘化等一系列损毁过程。目前绝大多数收藏家和研究者集中见到古墨实物资料的机会极少。因此从实物方面精确了解明清以来古墨发展的基本情况对于普通人来讲难度极大。

而古墨新仿的举动导致近年来古墨市场上知假贩假、不知假贩假的现象有所泛滥,进而给不少商家乃至买家带了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在以上诸种因素制约之下,古墨的鉴定与收藏依然是业界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

二、如何鉴别古墨新仿

1.古墨新仿的主要依据

古墨新仿的主要依据有三:一是文物展览图录;二是名家名著;三是古代经典墨谱。

首先,国内各大博物馆出版的文物图录是进行作伪的第一手材料。

古墨作伪者习惯使用国内各大博物馆出版的文物展览图录作为复制的依据。此处的作伪重点,在于所谓的明末名家墨和清代“乾隆御墨”上。网络上所谓的“多看实物、多记实物”的鉴定诀窍,在目前情况下基本上是很难达到的。社会上那些所谓的“实物”,相当一部分出自作伪者对于文物图录的模仿。

目前国内各大博物馆出版的文物图录极其精美,不仅文字说明详尽,而且图片清晰,细节明显。更为重要的是,按照出版要求,图录上一般都要具体标明文物的大小尺寸,这便为文物造假提供了依据。纵观目前市面上出现的种种伪品,绝大多数可以在文物图录中找到依据。文博界早在二十多年前便发现一个规律:“(文物)图录不出,市面没有(伪作)”。例如所谓的“玉兰墨”便是如此(图一)。“玉兰墨”原型本出自明代著名制墨家方于鲁所著《墨谱》中。具体的实物,则有“黄长吉”款玉兰墨。此墨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为老一代藏墨家所捐赠。本世纪初,故宫出版了一套“藏品大系”,简称“六十卷”,黄氏玉兰墨在编。自“六十卷”之《笔墨》篇出版之后,各类“玉兰墨”纷纷涌现。究其细节,多与故宫藏品有若干差别,但是从整体形态乃至拍摄手法而言,与故宫藏品别无二致。即便藏家没有读过“六十卷”,但是只要上网即时搜索,各种大小的“玉兰墨”比比皆是。不少电商还提供免费送货上门服务!

另外,所谓的“乾隆御墨”更为典型。所谓“乾隆御墨”,是清代乾隆年问,清高宗弘历下令内务府造办处根据徽州制墨技术,采用宫廷画师图稿进行创作的一系列具有清宫审美趣味的皇家集锦墨的总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乾隆御墨”是一套一套的、具有各自名称的集锦墨的总称。而目前市场上所见“乾隆御墨”,皆为单锭呈现。这些作为单锭出现的乾隆御墨,皆与各种文物图录的出版有关。如“乾隆御制七香图墨”(图二)、“乾隆御制光分太乙墨”(图三)、“乾隆御制山水清音墨”(圖四)、“乾隆御制黼黻昭文墨”(图五)等。事实上,真正的“乾隆御墨”,应该是一套带有漆木材质包装的集锦墨,分为一套26锭的彩墨版和一套40锭的黑墨版。在清宫造办处档案中,这套墨被称为“天章宝露”。

在彩墨中,每锭墨的名称分别是:映日凌云、青藜阁、世掌丝纶、仙居台阁、东林莲社、舂华秋实、兰亭修禊、凌烟阁、七香图、冈渎呈祥、众香国、天保九如、黑丹、五凤凰池、五老告河、晓艳寒香、凤珮、风块、夔虎块、夔龙块、赤壁、清香直节、鱼珮、杂珮、螭虎块、璜佩。这套彩墨又分为红、黄、青、绿、蓝、棕、白色等色,皆为天然色料配制,色彩纯净艳丽,不易褪色。

在黑墨中,每锭墨的名称分别是:黼黻昭文、天府永宝、晓艳寒香、凌云向日、天保九如、归昌叶瑞、艳友、遂初堂、山水清音、五老游河、云汉为章、螭虎块、七香图、云行雨施万国咸宁(印式)、敬胜斋法墨、地不爱宝、光分太乙、云行雨施万国咸宁(圆式)、风骊、敬胜斋珍藏、仙山楼阁、赤壁、鱼佩、东林莲社、寓名蕴古、紫阁铭勋、杂佩、兰亭高会、有虞十二章、清香直节、舂华秋实、璜佩、内殿轻煤、纶阁、龙德、来仪、众香国、夔龙块、青圭、蟠云。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若干年前文博工作者的认识不到位,未能将这些零散的墨品视作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导致在文物图录中将其分散呈现。此举的后果便是古墨作伪者遵循了文博工作者的说法,将错就错,犯下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更有甚者,文物图录中的文物款识和某些细节照片并没有全部刊出,这便导致作伪者只能仿做一部分款识,因而导致这些古墨伪作只有一半的真实性,另一半就靠作伪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了。至于全套的“乾隆御制天章宝露墨”,幸亏相关博物馆还没有出版计划,因而市场上还未能见到全套相应的伪作问世。

其次,老一辈学者们的经典之作,是古墨伪作者的第二个参考来源。

上世纪,以叶恭绰、张纲伯、张子高、尹润生以及周绍良先生为代表的社会贤达曾经收藏了大量明清时代的珍贵墨品。他们的研究成果,至今仍是进行古墨鉴藏的必备工具书。上世纪老一辈学者们所提到乃至研究过的古墨,流传有绪,其中绝大多数为孤品。而这些孤品,基本在“文革”前后被老一辈的古墨收藏家们捐献给了国家。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这些古墨珍品是不得轻易拿出参与展览活动的。古墨作伪者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敢对古代文人自制墨加以新仿。

古代文人官吏喜欢委托当时的制墨名家不惜成本制作带有纪念性的墨品,多署干支年款,这就为我们考证年代提供了方便。作伪者一般认为仿制一些文人自制墨,作伪条件方便,虽无暴利,但是可以量大取胜。这就要求投资者和收藏者通过对经典专著的学习和研究,对某些征集品的特征加以思考,比较分析,发现问题。特别是要依据墨品上面的款识,了解此墨的制作时间与制墨家之间的联系。

如果墨上的时间纯属虚构,或者其与制墨家或者墨的主人生活时间不符,那么我们就很容易判定此墨的真伪。例如有一锭“太素斋漆金墨”(图六),其款识题有“康熙甲戌年”,此年为康熙三十三年(1694)。“太素斋”为清代官员靳方铸的斋号,而靳方铸(1816-1880)的生卒年与墨品的标注时间不符,其时靳方铸尚未出生。如果从业者与收藏者们熟读过周绍良先生的名著《蓄墨小言》,自然不会被此墨绚丽的外表所迷惑。况且,如此“嚣张”的颜色,并非当时一个文人雅士的典型做派。又如“兰亭雅集墨”(图七),此墨题有“万历甲子年”,然而明代万历朝并没有“甲子年”,故而此“甲子”很可能是假托。况且,墨本身的形制与故宫正品也有着明显差异。

另外,还有一些作伪者会依照经典所记内容加以融会贯通,进而创作出似是而非的作品。如“一品元霜墨”(图八),其正面与背面内容除字体潦草,难以体现订制者本身的文化修养外,其款识内容也有不对之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墨侧款为“古歙胡学文监制”。“胡学文”,来自安徽绩溪的一家墨店,与清代“四大墨家”之一的胡开文有血缘关系。“胡学文”与胡开文一样,是徽墨绩溪休宁派的代表。即便他在徽州府治歙县老城开办墨店,款识上也应该像胡开文一样打“徽州歙县(胡学文)”或像曹素功一样打“徽歙(胡学文)”。反观侧款中的“古歙”字样,明显是文人自制墨乃至整个徽墨界别中的一个笑话。

再次,一些依照古典墨谱新仿的墨品成为某些作伪者牟取暴利的重灾区。

自宋代以来,专记藏墨的书不下几十种,有的书还附有墨的拓片,特别是《方氏墨谱》与《程氏墨苑》,值得今天的藏墨家借鉴阅读,以提高眼力。当然,利用古人的墨谱进行再创造,也是古墨作伪者的善用手段。除了上文提到的“玉兰墨”外,又如“御题关槐山水墨”(图九),直接仿自清代“四大墨家”之一汪近圣的《鉴古斋墨薮》,虽然此墨的正反面样式与原《墨薮》相同,但是款识字体的潦草以及“道光甲辰新安汪近圣制”的内容错误暴露了它的身份,因为历史上根本就没有“道光甲辰”这一年。另外,此墨为现代石油化工原料所制,只能算作现代一般工艺品。

2.古墨新仿的具体表现

(1)極力压低生产成本

首先,从墨品本身质地来说,新仿墨与旧墨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

其因有二:一是墨粉的质量不佳;二是锻打的时间和次数不够。古墨按制作用的主要原料区分种类,有松烟墨、油烟墨、油松混合墨以及彩墨之别。高质量的墨,具备“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的特色。现代新墨多由石油提炼物——炭黑制成,质料粗糙,天然带有灰色,虽浓厚但不朗润。与之相对的是古墨多由松烟或油烟制成,色泽纯黑,色感厚实。我们从“七香图墨”、“光分太乙墨”、“山水清音墨”的裂纹以及“铁拐李描彩泥金墨”可以看出,这几锭墨的墨质极差,裂纹边缘呈现无序的猥琐锯齿状,分明是墨质搅拌不均所导致的墨粉颗粒局部凝结的结果。而真正的古品,其裂纹边缘即便破碎,也会呈现类似碎玻璃边缘的挺拔、刚健的正直状态。此可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精神的体现。正品墨的裂纹效果,直接涉及到中国传统制墨法——“易水法”。这是后世千百年来徽墨制作技术的基本准则。“易水法”的核心技术在于三点:一、动物胶的使用;二、香料的添加;三、“十万杵”的捣制。其中以第三点尤为突出。“十万杵”的法则要求烟与胶相混合后,尚-须强力与多次的杵捣,使烟和胶均匀而紧密地结合,不致有离散的烟粒存在。而杵捣有助于改变烟粒子的大小和散布的区域。烟胶均匀且结合紧密的墨,若杵捣不够,烟胶问的空隙大,不但研磨时墨色不匀,且墨块也易崩裂。然而,“易水法”是以时间、成本为代价的,现代伪作者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来实现这种“玉质”的突破。

其次,从墨品图案设计上来讲,新仿墨完全采用“拿来主义”。即便如此,它们对古代精品的仿制也是敷衍了事。

除墨质不好之外,墨模粗糙也是伪品的特征。古墨最初是实用品,后来随时代的需求,出现了观赏墨(即珍玩品)及礼品墨。这就促使墨形成了一种工艺美术门类。到明代嘉靖年问,墨模作为一门独立的雕刻艺术,已经成为徽墨制造业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总体而言,明代墨模的刀法多深厚有力,清代墨模的刀法多柔妍精细。其所以不同,实因书法绘画风格不同所致。这对鉴别明清两代名墨大有裨益。与此相反,现代伪作者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此项工作。如“墨精墨”(图十),造型粗劣不堪。其虽仿清代康熙年间的刘源的“松风水月墨”,但是拙劣的文笔,粗糙的构图,失调的比例,实在无法让人产生美感。又如“棉花图诗墨”(图十一),与前者一样拥有轻浮的文笔,粗糙的构图,失调的比例。尤其是墨边的回纹,被简化为一条断断续续的直线。除此以外,款识字体与正品有着相当大的差别。究其根本,同样在于作伪者只想追求利益,没有时间去精雕细琢。

再次,比例失调与刻板的模仿。

比例失调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墨品本身的比例大小与原作有明显差异,另外一种则是墨品中图案比例失调。这个问题的出现,与作伪者对原物的观察不够细致有关。如“淳化轩墨”(图十二),似乎参考了台北故宫的藏品,但并未完全仿制。如果按照原物全盘仿制的话,墨品正面的空间组合将会大大缩小。不得已,作伪者只能将原物的“乾隆御制”四字压缩为“御用”二字。同样道理,此墨背面的人物“回氏”,面部表情僵硬刻板,完全丧失了古墨的生动。

最后,对于涂金,新仿墨采取的策略是能省就省。

鉴别墨的好坏,除了看外形制作图案是否精美之外,还要看所涂的金色是否纯正。前文所述“山水清音墨”者,不仅在款识上东倒西歪,还画蛇添足,添加了许多不该添加的内容。最最不堪之处,在于其墨面文字用铜粉涂装,因而呈现出一种不寻常的红色,更加拉低了墨的档次。又如“淳化轩墨”者,直接省略了在图案人物身上多达几层的涂金工序,其目的虽然是想证明墨品的古老,但是步骤的省略反而导致了墨品的弄巧成拙。

(2)作伪者的“艺术”创作

事实上,作伪者本身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对于中国墨文化的理解也不深刻,加之其作伪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因而其新仿作品对于古代经典的抄袭和模仿,属于最低级形式的照搬与拼凑。至于这种拼凑与照搬是否符合古代的禮仪制度和古人的行为规范,则不在他们的考虑之中。他们坚信,那些购买者本身的文化素养,不见得会比他们高出多少。而在实际的墨品鉴定过程中,鉴定者和收藏者熟练掌握的古代历史文化常识,是对新仿品“一眼辨真假”的不二神器。

如网络上常常提到鉴别古墨时的“玄”与“元”的避讳问题,此处不再赘述。当然,还有一些民间习俗需要我们了解。如所谓的“铁拐李描彩泥金墨”(图十三)。此墨塑有一蓝脸小鬼,站立于鳌头,双手扶于腰问。如不细看,我们当真以为此人为铁拐李,然而铁拐李标志性的拐杖却不见踪迹。事实上,此墨应该称为“魁星墨”,魁星神站立于鳌头之上,有“独占鳌头”的意味。在古代科举考试中,魁星是广大举子们的命运守护神。按照正常仪态,蓝脸魁星应该站立于鳌头之上,双手举起,一手持笔,一手持元宝,作施法状,保佑举子们科场高中。然而此墨颇有现代创意,尤其是在背后加了一葫芦,双手扶肚,有着猪八戒的滑稽,并完全丧失了魁星神的威猛。即便把它当作铁拐李,其风格、神韵也与清末民国的徽州民间八仙墨造型相比有着显著差异。况且,制作“魁星墨”成本高昂,尤其是双臂高举造成的头重脚轻,即便是古代制墨家也不敢轻易尝试,故目前所见“魁星墨”多为平面造型。即便是立体造型,其体积也相对较小。现代作伪者综合了八仙与魁星两种造型,在造型艺术中算得上是一个“创举”。

另外还有一种创作,是作伪者在侧款上动手脚。具体手段有两种:一种是“删”,一种是“添”。“删”,主要针对明代末年的名家墨。前文已述,就目前而言,古墨作伪的对象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仿明代末年的名家墨,如方于鲁墨、程君房墨等。按照网络上的说法,有人作伪时会把清代初年制的精品墨原名款挖去,再用墨蜡填平,并在墨蜡处镌刻名章、年款,略施金色加以打磨。由于完整的明墨已不多见,因此有人将破碎的旧墨重新装制。这种仿品不易识别。另外还有一类是仿清代乾隆年问的御墨。

“添”,则是由于乾隆御墨的品种极其繁多,特别是实用本色墨不仅数量多,形状也大体相同,而此类墨品的图稿被汪近圣的《鉴古斋墨薮》记录了下来,此书又多见于民间,故而二百多年以来对乾隆御墨的仿制活动一直在进行当中。有些伪造墨,属于老模新铸,但是墨质太差,甚至还杂有砂砾,既损笔又损砚,没有实用价值。为了将现代仿制乾隆御墨卖出一个好价钱,作伪者经常创造出一个年代,以证明其作品的悠久历史。这个历史,甚至要比“乾隆”还要久远!例如“新安大好山水墨”(图十四),与“棉花图诗墨”一样,皆属于“乾隆御墨”的范畴。此墨共16锭,分别是:斗山、万山、乌聊、问政、紫阳、渔梁、西干、东山、飞布、歙浦、练江、篁南、岑山、风山、古岩、紫霞、灵山、黄海、齐云、松萝、古城、落石、龙尾、高湖、祁山、闾门、桃源、淋沥、石照、翠眉、玉屏、祥云。我们可以通过识别墨品正反两面的文字及图案来进行基本的判断。如果墨品的造型、图案都没有问题的话,墨品左右两侧的监制单位名称便是推断其真伪的依据。就整体而言,此墨的图案模仿得还较为逼真,但是其侧款“康熙年汪近圣制”却暴露了它的真相。原因在于汪近圣成名于乾隆年问。据《绩溪县志》:“汪近圣,号鉴古,上田人。制墨精妙,六邑争购之。乾隆辛酉(1741),子兆瑞同吴庆禄召选入京,于御书处开局监制,近圣墨名遂播一时。”由此可知,汪近圣闻名一时,至少是在乾隆六年(1741)之后。他绝不可能在康熙年问,便把乾隆时期的宫廷御墨图样拿回乡里,牟取私利。

三、收藏家如何鉴别古墨作伪

事实上,古墨作伪者的手段就目前而言并不高明,许多错误都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这要求鉴藏者具有相当的知识和经验储备,需要有心之士踏踏实实潜心钻研,不断积累,避免一时的贪心,保持适度节欲的平常心。这才是陶冶情操、寓教于乐的良好生活方式。具体而言,可以有以下的途径:

1.经常关注国内各大博物馆的综合性展览,熟读国内各大博物馆出版的文物展览图录和老一辈藏墨家的研究名著。在此基础上,翻阅古代经典墨谱。

2.通过阅读经典,大体了解古墨源流的发展演变史,掌握和熟悉某一名家名作的风格特点。通过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多学文献资料,通过对墨品的了解,即使在没有年款的情况下也可以鉴定出是哪些名家墨品。

3.参照明清两代徽州石雕、木雕、砖雕、竹雕等艺术品的表现。我们可以按照雕刻手法的不同来区分墨品的年代。例如明代的书法多遒劲,雕刻时的刀法也需要深厚,才能显示字体雄健,阳文字锋芒峻厉,圭角崭然。清代书法多秀润,雕刻的刀法也必须遵循精秀润细的风格,才能表达出柔丽清雅。明清两代雕刻墨模的技巧,与明清两代书画的不同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

4.具体到实际的墨品鉴别上来,还应该遵循一定的步骤:辨形、辨色、辨味、听声以及询问墨品流传经过等等。

(责任编辑:李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