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清代古井出土的青花小物鉴赏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12月16日 11:55

清代紫砂的考古发现

赵童

【摘 要】2011年10月,淮北市区一口古井出土了一批清初青花瓷器。本文通过对清初历代青花瓷在釉色、造型、纹饰上的特征的认识,进而对这批出土青花瓷予以品鉴。

【关键词】清代初期 青花瓷

青花,瓷器高温釉下彩之一,是白地青花瓷器的专称。用含氧化钴的钴土矿石为色料,直接在瓷器胎体上描绘纹饰,再施一层透明釉,入窑经1300℃左右的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青花所使用的钴原料经高温烧成后呈蓝色,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空气氧对其影响较小,生产工序简便,烧制成功率高,呈色稳定。

清代景德镇的瓷都地位较为突出,尤以青花瓷著称于世。清朝立朝260余年,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堪称盛世。在这一时期烧造的青花瓷器特征鲜明,收藏价值较高。通过对清代早期青花瓷的釉色、造型、纹饰的认识,可以进一步增强我们鉴赏青花瓷器的能力。笔者结合清代早期青花瓷的特点,拟对淮北市出土的一批青花瓷器进行鉴赏。

一、青花釉色之奇

清代官窑青花烧造始自顺治朝,之后青花发色之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当时青花料制作工艺有严格提炼的要求,青花料的采取、加工有专门工匠,选料有标准。唐英《陶冶图说》中记载:“青料,出浙江绍兴、金华二府所属诸山。采者入山得料,于溪流漂去浮土。其色黑黄,大而圆者为上青,名‘顶圆子。携至镇,埋窑地三日,取出,重淘洗之,始出售。”“青料拣选有料户专司其事。黑绿润泽,光色全者为上选。仿古霁青、青花,细器用之。虽黑绿,而欠润泽,只供粗瓷。至光色全无者,一切选弃。”当时钴土矿的拣炼工艺,是将钴土矿石在水中不断淘洗,装钵煅烧,逐粒精选出色泽润、比重大、拨动发金属声的上等料,然后研磨极细以备用。采用这一套煅烧、精选工艺,相对提高了钴含量,烧成后的青花色泽鲜艳,蓝色纯净,莹澈明亮。

顺治青花瓷青花用浙料,呈色早期灰暗,晚期浓艳,稍发紫,亦有部分用珠明料,色泽艳丽。康熙时期达到青花艺术表现的最高水平,用浙料和珠明料,色调早期为灰蓝色,中期为鲜艳的翠蓝色,层次分明,蓝色透底,莹澈透亮,能分出浓淡深浅层次。而康熙晚期的青花则颜色浅淡,蓝中微闪灰色。总的来说,清初时期的青花具有清纯、精美的风格。雍正青花瓷青花发色不如康熙时色阶丰富,色泽艳丽,但凭借其蓝、浅蓝、青翠、晕散等效果,使得画风意境深邃,平添了一分妩媚之美。乾隆时青花以正蓝色为主,色泽明艳,呈色稳定,无晕散现象。然而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乾隆瓷器装饰过于繁缛、细腻,奢华有余而神韵不足。这是由于随着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社会精神趋于颓败,制瓷工艺唯命是从,只重视技巧的铺排,中华民族崇尚的古朴浑厚的精神渐渐泯灭的缘故。乾隆瓷器的浮华之风,标志着青花制瓷工艺由兴盛走向衰落。

二、器物造型之多

顺治青花瓷造型风格挺拔之中带有柔秀,康熙时期其器形风格敦厚古拙,在整个清代瓷器中尤显雄伟浑厚;雍正青花瓷器形改康熙之浑厚古拙为轻巧俊秀。器物造型丰富多样,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国传统的器形,数量占绝大多数,如各式碗、盘、梅瓶、扁壶、执壶、盖罐、赏瓶、玉壶春瓶、烛台、爵杯、托子、六棱大瓶、天球瓶、撞罐、捧盒、印泥盒、小钵等;另一类是具有明显欧洲风格的器形,如汤盆、奶杯、水器、双口瓶等,这些器形在国内没有发现,很可能是按订单来样烧成,占外销瓷的比例较少。

三、纹饰绘画之美

清代青花瓷的绘画用笔精致,除了将明代清淡雅致、匀净秀美的风格发扬,还将晚明民窑青花的“分水”技法运用得精熟。“分水”是绘制青花纹饰的一种工艺,也称“混水”。是在勾好的輪廓线内,用含水量为82%~96%的青花料填色。根据画面的需要,可将青花料调配成浓淡不同的料水,可分为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等五种、七种甚至九种色阶。如同中国画的“墨分五色”,人们把青花丰富的色彩称为“青花五彩”。青花浓淡的不同,进而形成了色彩上的不同感受。在同一笔中也能分出不同的浓淡笔韵,这种青花分水描绘技法层次丰富,立体感强。民间艺术自然、纯朴,艺术家们凭着深厚的艺术修养,吸取民间艺术自然、洒脱之美,加以艺术处理手法,又别具新姿。

陶瓷纹样在清代亦进入了全盛时期,特别是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瓷器的纹样。不仅沉淀了古陶瓷数千年胎体装饰、色彩装饰的精华,而且汲取了玉器、书画、青铜、金银器、漆器、家具和竹木牙雕等各类古代工艺品的表现形式。纹样品种不断增加,富有新意的图案层出不穷,装饰手法和构图形式也更多样化。

清代瓷器纹饰的内涵特征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大多都是中国传统的绘画风格纹样,常见的纹饰题材有花卉图案、动物图案、人物图案、山水图案、文字图案、几何形纹图案等吉祥图案。

就具体纹饰讲,顺治时期处于清政府政权建立之初,各地战事尚未平息,正是百废待兴之际,政府对官窑的生产还无暇顾及,传世的官窑瓷器较少,常见的多为民窑日用器和供器之类。大多制作比较粗糙,造型及图案较多保留了晚明的风格。最常见的纹样有花鸟、云龙、山石芭蕉、麒麟芭蕉、雄鸡牡丹、人物等。

康熙青花瓷是画意最精的时期,瓷器造型及画风尚有明末遗风,风格粗犷,绘画技法则借鉴中国纸绢水墨画“分水”晕染和西洋画的透视技法,使画面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粗犷的纹饰更成为后代追捧的楷模。瓷器的纹样多以花鸟、山水、人物故事等为主题,还有传统的单纯纹样,如缠枝莲、菊花、牡丹、团龙、团凤、团鹤,以及以蝙蝠、鹿、石榴、寿桃等动植物的谐音或寓意表现的吉祥图案。瓶罐上多画人物纹样,多以故事题材入画,如《西厢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文学作品中的场面。

雍正时期的青花瓷已经基本脱离了晚明清初民窑的影响,创新了更多的器物造型,工艺发展到了新的水平,为历代之首。《陶雅》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雍正青花素以精细著称于世,用疏疏密密的点染法模拟永宣时期青花的自然斑点,在装饰上也新颖别致。关于青花瓷的彩和纹样,张浦生先生说:“青花,一看青,二看花;官窑看青料,民窑看纹样。”雍正青花青料,总的格调是仿古,仿明永乐到清康熙各朝不同风格的官窑器。纹样主要有绘画纹样和图案纹样两大类。绘画纹样的布局一般为适合纹样;图案纹样分为主体纹样和辅助纹样,一般作多层次布局。纹样有仿明代的云龙、云凤、云鹤、折枝花果、缠枝花卉、莲花托八宝、八仙人物、梵文、贯套纹等,还有蝙蝠仙桃、双喜字图案。

乾隆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这一时期陶瓷制作在数量、品种方面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在乾隆青花的纹样中,内容繁杂,大部分以吉祥图案为题材,除了传统的动物、植物及人物以外,多见百鹿纹、百福寿纹、瓜蝶纹、荣升图、三星图、百子图、麒麟送子图等,每件器物都有多层图案。也正是由于此时的装饰风格繁复致密,浮华之余,亦显画面单调呆板,且格调平庸、神韵不足,使得乾隆朝的青花开始逐渐走向下坡路。

四、淮北市区出土的青花小物鉴赏

对清代早期青花瓷的釉色、造型、纹饰几个方面的学习和认识,有助于提高我们对青花藏品的品鉴能力。下面结合淮北市出土的一批清代初期青花瓷进行进一步的鉴赏。

2011年10月,在淮北市火车站南广场的工地发掘现场,清理出一口砖圈水井,井中出土了一批铜钱、青花瓷器等文物,此处出土的铜钱年代最晚的为乾隆通宝。根据出土器物器形及年代综合判断,这处古井的年代为清代初期,出土的一青花“寿”字盏底的“大清雍正年制”款也印证了这一点。这批青花瓷器在历年来淮北市的出土文物中实属罕见,笔者就其中一部分品相相对完好之器做如下品鉴。

1.青花山水人物杯

敞口,尖圆唇,弧腹,圈足。通高3.7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2.2厘米。内外满施青白釉,有积釉现象。外腹部绘有山水人物纹,画面中近景、中景、远景,层层递进,浓淡虚实错落有致,山石间树木萧疏,两叶轻舟悠游于山水之间,表现出传统士大夫文人寄情山水、崇尚自然的情怀(见图1)。杯底部中间正方形框内书“闰”字款。清初时期的民窑青花山水画,是受宫廷院体、文人山水画成就的综合影响而自由于青花的表现。当时的工匠们利用青花山水画表现传统隐逸生活,作为一种高雅心境的寄寓,寻求精神寄托。清顺治、康熙朝的民窑青花山水纹所表现出的水墨丹青的韵味和生气也影响了官窑瓷器的绘画风格。

2.青花喜鹊登枝杯

一组四个,每一个均为敞口,尖圆唇,弧腹,圈足。通高3.7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2.2厘米。内外满施青白釉,有积釉现象。清初时期民窑青花花鸟画,以灵动的笔性,自由的性情,生活的意趣,活泼的构思,创造的天性,表现一种气韵生动的活力。犹如这组杯,青花浓淡有致,色调静美,胎体轻薄,造型轻盈秀丽,灵巧俊雅。杯外腹部绘有花鸟纹,神情自若的喜鹊在花朵盛开的枝头昂首挺胸,表现出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画面用笔舒展流畅、自然傳神、生动活泼。杯底部中间正方形框内书“闰”字款(见图2)。

3.清雍正青花“寿”字盏

敞口,尖圆唇,弧腹,圈足。通高4.4厘米,口径9.2厘米,底径3.6厘米。内外满施青白釉。外上腹部饰一周不同形制的“寿”字纹,下腹部饰一周卷云纹。外底分两行书“大清雍正年制”款(见图3)。

4.青花昆虫花卉纹碗

撇口,尖圆唇,垂腹,圈足。通高8.8厘米,口径17.8厘米,底径7.3厘米。内外满施青白釉。内口沿两周弦纹,间饰圆圈纹、花瓣纹。内底双周弦纹,内绘花草纹。外腹部饰花卉、芦叶、昆虫、点状纹。画面整体用笔细致,洗练生动,线条流畅,色调浓郁。圈足饰三周弦纹。外底部有两周弦纹,内绘“双鱼”花样款(见图4)。

5.青花花篮纹盘

敞口,圆唇,弧腹,圈足斜内收。通高2厘米,口径11.7厘米,底径5.8厘米。除外圈足底均满施青白釉。盘内底绘有一支花篮,花篮手提处有飘逸的丝带,篮中花朵盛开。画面生动活泼,青花浓淡有致。外底部两周弦纹,内绘花样款(见图5)。

6.青花花卉纹尖底鸟食罐

敞口,圆唇,矮颈,溜肩,鼓腹,小尖底。通高5厘米,口径5厘米。内外满施青白釉。肩部绘连续间隔点状纹,腹部绘有葡萄纹。纹饰布局较为舒朗,笔画简洁流畅,洒脱随意。上腹部单侧竖装一对圆形系。白色胎(见图6)。■

参考文献:

[1]孔六庆.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2

[2]张浦生,霍华.中国青花瓷收藏鉴赏全集[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5

[3]曹淦源,巴德伟.中国古陶瓷纹样全集[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作者单位:淮北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