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县博物馆馆藏元青花瓷带座供瓶鉴赏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12月16日 19:35

桂檄+徐娟娟+石琴

【摘 要】1984年青阳县庙前镇玉屏村窖藏出土一对元代青花瓷带座供瓶,造型独特精巧,瓶和座能活动装卸。座宽唇平折,边缘为六棱花边形,座颈部六棱形,座身为镂空精细的花窗。座底呈六瓣花足。器胎洁白坚致,釉色莹亮润泽,纹饰简洁素雅。經安徽省文物鉴定站专家鉴定,青花供瓶烧制于元代,定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

【关键词】青花瓷 元代佛教法器 带座供瓶 青阳县博物馆

一、引言

青花瓷是我国创烧的一个瓷器品种,就现有的考古发掘资料来看,青花瓷产生于唐代,扬州唐城出土的青花瓷,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青花瓷[1]。青花瓷烧制技术成熟于元末至正年间。元代,景德镇窑青花瓷胎采用“瓷石+高岭土”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氧化铝)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大为减少。青花料以进口苏麻泥青料为主,国产料为辅,青花呈色青蓝偏灰黑;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器形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型,尤以高足杯、带座器、明器最具特色。

明代,景德镇窑以青花瓷器制品为代表,青花瓷发展至鼎盛,“明人对于瓷业,无论在意匠上,形式上,其技术均渐臻至完成之顶点。而永乐以降,因波斯、阿拉伯艺术之东渐,与我国原有之艺术相融和,于瓷业上,更发生一种异样之精彩”[2]。景德镇窑以其延续时代最久、产量最大而形成中国青花瓷器的主流地位。

青花瓷以典雅端庄的造型、浓重浑厚的色调而闻名于世,其白地蓝花、传统的釉下彩装饰手法、奔放自由的画风、丰富的绘画层次等表现技艺,使青花瓷成为了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文化符号。从14世纪以来景德镇窑瓷器制品就远销欧亚大陆,并深受国内外欢迎。今天,青花瓷工艺以我国瓷器的代表性技艺得到继承和发扬[3]。其中,元青花瓷以其存世量少、造型独特、釉色饱满等特点,掀起了研究、收藏的文化热潮。

自20世纪50年代始,中国各地出土的窖藏元代青花瓷器渐多,江西高安、九江等地几次大的窖藏元代青花瓷的出现[4],为我们认识、研究元代青花瓷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佐证资料。1984年,青阳县庙前镇玉屏村窖藏出土一对元代青花瓷供瓶,现收藏于青阳县博物馆。这对青花瓷带座供瓶应为佛教实用器皿,以纹饰简洁、造型精巧、釉色饱满圆润为主要特色,经专家鉴定确定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

二、青阳县博物馆馆藏元青花带座供瓶瓷的特点

1.器形

元末至正年间,景德镇瓷器制造技术已经日臻成熟,“元人瓷器亦稍染蒙人之俗,有奇特之样式,为前人所未有……而元人最喜悦者,则为印花”[5]。青花瓷器生产者为了满足社会习俗和喜好,其产品大多集中在中小型瓶、炉、笔山、高足碗、连座器等器物,大体可综合为罐类、壶类、碗类、盘类、瓶类等五大类。带座器形是元代瓷器的一大特色。

青阳庙前镇出土的这对窖藏带座供瓶器形较为独特,这一对青花玉兔纹带座供瓶为形状、纹饰相同的两只瓶子组成,上部是净瓶,下部为瓶底座。供瓶直口、细长颈,口颈相连,颈由上至下渐粗,颈中部有一圈出脊相隔。微溜肩,下腹微收,足内凹。瓶和座能活动装卸,可以分开成两部分,净瓶插立其上。座宽唇平折,边缘为六棱花边形,座颈部六棱形,座身为镂空精细的花窗(壸门),座底呈六瓣花足,圈足较宽稍向外撇(见图1)。通高26cm,口径2.2cm。

元代带座青花瓷器在全国多个博物馆均有收藏。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龙纹带座梅瓶(见图2),通高21.9cm,口径2.0cm,底径4.3cm。瓶身青花满绘纹饰,底座身镂六扇壸门,荷叶边形座足。青花灰蓝,晕散朦胧。江西省萍乡市博物馆收藏带座香炉[6](见图3),香炉炉体为鼎形,双耳、圆腹、三足,带底座。通过比对,这些带座器形的底座有很多共同点和相同的时代特征。

元代景德镇瓶、罐之类器形,均采用分段制胎,然后再用胎泥黏合而成。黏接处器表往往突起,外壁接痕经过打磨上釉,难见接痕,但内壁均不做修削,接痕清晰可见。青阳县博物馆收藏的这对带座供瓶的底、腹、口等处胎体接痕明显,瓶底有火石红痕迹。

2.釉色

景德镇元青花的釉,色白微青,多为青白、乳白半透明或影青釉,光润透亮。元代末期青花瓷开始使用卵白釉,釉层乳浊。青阳县博物馆这一对带座青花供瓶器胎洁白坚致,釉层肥厚,圈足内侧及瓶底未施釉,形成一周氧化后的火石红。

3.纹饰

元代中晚期的青花瓷装饰画面,继承了汉唐以来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注重从客观现实,特别是从大自然中选取素材,内容和题材都十分广泛,而且比前代更为开阔[7]。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元代青花瓷的装饰绘画,常分为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花叶等;除通常所见的植物和动物主体纹饰之外,有起伏连绵的缠枝、卷草、波浪纹饰。青阳县博物馆这一对供瓶的纹饰有着元代青花瓷的主要特点,瓶体绘五层青花纹饰,内容为蕉叶、云纹、玉兔、山石、柳树、灵芝、卷草纹等。瓶口沿处饰元青花瓷器常见的装饰——蕉叶纹,其腹部所绘主图案为兔纹,绘三只玉兔,一只在平地上跑,一只回首停望,另一只从山石间奔下。各具其势,形象生动逼真。瓶座为束腰六边形带壸门空筒鼓座式,其束腰上绘青花开光图案。壸门也以青花勾边。这对供瓶绘画层次丰富,但是主题图案分明,其云朵的边部留白以及柳叶呈网状交叉下垂的画法等,都是景德镇窑元代青花瓷器的典型绘画特点。在元青花瓷器上所绘的动物图案中,兔纹较少使用且一般都给在小件器物上,以主题纹饰绘画在供瓶上是很罕见的。整个瓶绘纹饰简单明了,构图丰满,画面直截了当。虽然画得比较随意,却飘逸率真。这对青花瓶发色较浓且浓淡不一,色浓的地方见到凹下的黑斑,说明是使用进口的“苏泥渤青”钴料所绘。

三、青阳县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瓷供瓶的价值

1.学术价值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虽陆续出土了一批元代青花瓷窖藏或陪葬品,但就全国范围来看,元代青花瓷存世数量仍然不多。这对供瓶窖藏出土于著名的佛教圣地九华山下的庙前镇,对器形进行研判,认为其应为佛前供器,属于佛教实用法器之一,这对于了解元代九华山佛教和江南地区佛教发展史具有特殊的意义。

2.艺术价值

青花瓷器装饰中运用的每一朵花卉,每一棵植物,每一只动物,都具有象征意味。青阳县博物馆收藏的这对供瓶以兔子为主体纹饰,在我国目前已经发现的元代青花瓷器中属于绝无仅有的一对。对于我们了解元代青花瓷的本质审美,具有一定艺术研究价值,同时为我们研究江南池州区域元代宗教信仰和民间生活提供了一定的实物资料。

3.科学价值

元青花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更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晶。元代瓷器敦实厚重,瓷质坚实,展现出元人独特的审美趣味。青阳县博物馆收藏的这对元青花供瓶,器形特殊、釉色及纹饰独特,对于研究元代青花瓷的工艺技术、发展脉络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青阳县博物馆收藏的窖藏元青花供瓶品相完整,是迄今为止安徽省境内发现的唯一一对元青花供瓶珍品。经专家对其釉面、胎质及绘工进行考证,确定应为民窑烧制瓷器。这对供瓶出土时没有伴随其他物品,因此,对其使用属性需进一步考证。

注释:

[1]熊寥.中国陶瓷美术史[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273.

[2]吴仁敬,辛安潮.中国陶瓷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37.

[3]冯先铭.有关青花起源的几个问题[J].文物,1980(4).

[4]吴水存.江西九江发现元代青花瓷器[J].文物,1992(6).

刘慧中.高安窖藏青花瓷器装饰的技法与图案[J].南方文物,2000(4).

肖一亭.萍乡市发现元代青花瓷等窖藏文物[J].江西历史文物,1986(1):46.

[5]吴仁敬,辛安潮.中国陶瓷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34.

[6]1985年江西省萍鄉市福田乡元代窖藏出土.

[7]熊寥.中国陶瓷美术史[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277.

作者单位:

桂檄 青阳县博物馆

徐娟娟 石台县博物馆

石琴 九华山历史文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