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 习惯改变 金钱次之
   来源:中国收藏     2017年12月14日 19:10

刘文嘉 博物馆习惯

去博物馆、美术馆度过一段充实的时光,如今正在成为不少人平日里休闲娱乐的选择项目之一。随着近年来博物馆、美术馆免费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各种引进展览频繁,人们感受艺术熏陶的眼界也在逐渐扩宽。看过一场精彩的展览,这种行为其实也是在消费艺术。

艺术消费就是花一定价钱买进艺术品,钱在其中不可或缺。这样的想法仍有一定局限性。它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全民艺术审美素养、水平逐步提高的基础之上,而博物馆、美术馆恰恰在当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回望2013年,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都有一些不错的展览推出,又以上海的表现最为抢眼,从前不久上海博物馆公布的数据——日参观人数过万中就能窥见一斑。而去博物馆、美术馆看展览,恰恰说是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消费。因此,如何把专业性与大众普及巧妙地结合起来,真正引进受众期待看到的等等,都是当前业内要更进一步提高的方面。

说到此,值得一提的还有艺术衍生品。从2013年“朕知道了”、晒博物馆的“呆萌兽”等火爆网络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民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关注与需求。对于博物馆、美术馆,衍生品的出现实则也属于自身经营思路的一部分。而站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视野来说,创意源自生活的点点滴滴,如何开发、如何引导、如何实现,市场的发掘等待着我们去探讨。

杨超 西安美术馆馆长

公众走进美术馆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请进来,也可以走出去。公共文化做得怎么样?美术馆和城市的契合点在哪里?跟公众的关系怎么样?这种文化使命既有阳春白雪的高度,又有普遍意义上的公共性。

孙永增 白盒子艺术馆负责人

艺术衍生品价格不要过高,应该尽量把它降到普通消费者可以接受的程度,例如原创性的、限量版的衍生品,定价在1000元至5000元较为合适。这对艺术家、消费者、商家都有好处。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大范围地去传播艺术,使艺术消费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投资行为、收藏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