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云现日话收藏 集珍护宝传千秋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12月04日 19:02

...E却让我有一种拨云现日的畅快感 -首玩HYPERX双星,整体提升PC...

常斌

[编者按]马年岁末,老师回西安探亲之际,得与其长谈。殷切寄语、谆谆教诲间,流露出他对当下古陶瓷收藏现状的忧虑,对国内广大藏友的期望,感受颇深。遂概要整理记述刊出,以飨藏友。

有些朋友称我为大师,这个称呼我可当不得。我自认为,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收藏爱好者,与那些古陶瓷界的老前辈们相比,自觉不及。那一辈的老专家、大师们,经历了20世纪初那段民族危亡的动荡岁月,那同时也是古陶瓷精品现身与流失的高峰期。历史不可复制,如今要想集中看到那么多的精品、珍品,已不可能。有幸的是,几十年前我能有机会跟随耿宝昌大师研习古陶瓷鉴定之法,历时七年帮助整理编撰《明清瓷器鉴定》一书,并参与了随后的全国文物普查,跟随耿老跑遍全国各地博物馆,尽览珍品。

如今大师们多已不在,祖国古陶瓷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就落在我们每个专家、每个收藏爱好者肩上。

国内收藏界的一些弊端

现在的国内古陶瓷收藏领域很热,同时也有些混乱,可以用“令人堪忧”四个字形容。

李鬼横行,李逵蒙冤。现在对古陶瓷的仿造,已经达到历史最高,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甚至已经形成“造假、售假、藏假”的链条。不单国内,有些人甚至挖空心思跑到欧洲一些小城镇,甚至非洲,去埋“地雷”,专“杀”中国游客,令人瞠目结舌。伪品已经泛滥到杯弓蛇影、风声鹤唳的地步,大开门的东西反而常常没人敢认。如果把故宫的藏品抹去编号,拍照发到网上,说不定也是一片喊假。个别专家,见到藏友拿来稀有品种、高档器物,往往不敢认。甚至有些自己也认为应该是真品,可是由于怕担风险,干脆断假。民间有“高”“精”的古陶瓷藏品,这是客观事实。有些是传世,有些出自古运河河道,有的是出自窖藏。我也看到不少藏友手中的确有“高”“精”的藏品,东西对的我都予以了确认,嘱其妥善保存。也因为我确认了一批民间精品,有些人就说我是“国宝帮”。如果确认民间精品算是“国宝帮”的话,那我继续当下去倒也无妨。

大拍门槛高,小拍埋伏多。大拍卖公司,对藏品的来源和传承十分关注,往往也有自己的客户圈子,所以,一般藏友的藏品很难入拍。因而,各路小拍卖公司应运而生。这些小拍卖公司良莠不齐,信誉好的自然不少,但也有些是打着拍卖的旗号,行坑骗之实,不少藏友都中过招。没有经历过的藏友们一定要擦亮眼睛。其中,有几种比较典型的手法:第一种,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先把藏品说成天价,而后按照估价收取高额宣传、保管等前期费用,即便流拍这些钱也要付,否则就拿不回藏品,自然,往往都是流拍的;第二种,说你的藏品不到代不能人拍,或者形成流拍的事实,再私下低价收购你的藏品;第三种,诱使藏友将起拍价设低,然后“意外”地以最低价或略高于最低价成交;第四种,也是最恶劣的一种,征集藏品后,告知你要统一保管,或送往外地,或送出境参加拍卖,而后藏品丢失,或干脆关张走人,类于抢夺。拍卖行业的自律非常重要,应加强内部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艺术修养,拍卖行的规范能够引导市场规范。

专家满天飞,书籍若白菜。一方面,古陶瓷鉴定领域水太浑,许多真有水平的专家,明哲息声;另一方面,的确存在许多伪专家,横行于世。不参与古董市场的专家是有局限性的,有研究能力、有信誉的古董商才是收藏家可信赖的挚友,他们多是实战的行家。行家与专家,一字之差,却往往是席上和席底之别。言论是否站得住脚,书籍有没有营养,文章观点是否经得起检验,时间会给出答案,藏友们也会给出答案。看来,藏友们学习古陶瓷鉴定,先要学会“鉴定”专家。老一辈大师们的书籍,多是集数十年研究成果于一卷,是真正有见地、有营养的著作,穷其一生,也只出得一半部。不为名利,只为传承其毕生研究成果。像《中国陶瓷史》《明清瓷器鉴定》这样的著作,现在可有哪一部能望其项背?时下大小书店各类古陶瓷鉴定书籍多如牛毛,而内容饱满充实的,又有几部?其中不乏欺世盗名之作,有的教你快餐式速成鉴定法,有的把门类分得很细,朝代也分得很具体,一个门类一本,一个朝代一本,一出就是一套,都是精装铜版彩图。可是里面,除了一些摘引的图片,除了一些摘抄的段落之外,又有几句结论是真的能够用来鉴定的呢?摘抄也就罢了,姑且称其为白菜;更有甚者,里面的观点、方法都是错的,可谓毒白菜。立论不足,误导有余。

我的一点认识

1.关于专家

国内有很多古陶瓷鉴定方面有水平的专家。作为专家们,我想,在享有崇高社会地位的同时,也应该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一是,尽可能地推广和普及古陶瓷鉴赏知识。比如在鉴定时,不光是对不对、到不到代的问题,而是对的话对在哪里?这个时期的风格特点是什么?造型、图案背后又蕴藏着什么样的文化属性?不对的话,又是不对在哪里?

二是,要有担当精神。见到真东西,要敢于确认,敢于讲真话、实话,不要盲目否定。对于稀有的真品,如果专家都不敢认,不敢去研究,那会是怎样一个结果呢?我们不能让外国人发现元青花的历史重演。如今一些鉴定专家,没有机会上手足够多的真品、精品,也没有海量的瓷片作为根基。与此同时,知识没有更换,经验往往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是师傅们从民国时一代代传下来的。改革开放30年间,出土流失了1600万件以上的陶瓷,很多专家却没有看到过。于是,因为“少见”,往往“多怪”了。

三是,切忌按图索骥,一叶障目。在否定一个器物时,要有充分的依据,一定要慎之又慎。差若毫厘,谬以千里。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专家所掌握的知识也往往是见长于某一些窑口或时期,盲点总是客观存在的。没见过,就是没见过,就是需要研究,绝不能简单化处理,盲目否定。“从未见到过”或“没有出土过”都不能成为否定的充分依据。论莫定于有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断定是仿品,就必须知道大概是在哪里仿的,是怎么仿的。如果回答不了这些问题,何以断言?要知道,专家的结论往往决定着这件藏品的命运。如果是真品,就有可能流失海外,甚至损毁,暴殄天物,这对祖宗的文化无疑是一种犯罪。

2.关于藏友

根据这些年与全国各地古陶瓷藏友们交流的经验,除了一些大的收藏家、鉴赏家之外,我把国内普通藏友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具有一定理论功底和鉴赏能力的。这些藏友都有自己固定的交流圈子,有一定的眼力,一般不容易上当,也不迷信专家和书本,但这类藏友也容易成为高仿品的目标。应注意,不听故事,只看实物。遇到有争议的器物,该坚持的要坚持,有时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第二类,是有一定社会地位或有一定经济基础,喜好传统文化的。这些藏友多有懂行的人甚至专家为其掌眼。尽管如此,由于多追求“高、精、尖”的品种,仍不免成为国宝帮的目标。收藏中,莫偏听,莫偏信,应注意综合多方面的意见。要相信并依靠知名资深古董商出身的实战型专家,作自己的经纪人代理或咨询,避免走弯路。

第三类,是刚接触古陶瓷不久,知识懵懵懂懂,经济基础也比较薄弱的。不少人怀揣着一夜暴富的梦想,把收藏曲解为单纯的淘宝捡漏。这部分藏友人数最多,是一般仿品的最大受害者,也成为造假售假借以滋生的土壤。有些人,偶尔淘到一两件真品,便盲目自信;更有些人,历经数年甚至十数年,未得一件真品,却也不自知。这类藏友应注意,勿走捷径,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残片研习必不可少。在初期不要遍地开花,应有重点,或可专攻一个窄小的门类,做到精、通,而后触类旁通。建议大家,比如可以从磁州窑、吉州窑、龙泉窑这些存量大、特征明显的老窑器物人手,或者可以从事一些专题收藏,民窑精品也是不错的选择。

3.关于当代制瓷大师

仿古是中国众多传统手工技艺的一个重要门类。从最初的模仿到随后的复制,一代代的工匠都是从不断研习前人的技艺和成果开始登堂入室的。所以,如果把历史的眼光放长一些,应该看到,当代制瓷是中国瓷器技艺发展的一个阶段。五十年后,一百年后,今天的当代瓷就有可能成为文物,成为代表我们向后世子孙展示这个时代制瓷工艺的证明。当代制瓷大师们要敢于站到前台来,要有品牌意识,要在自己的作品上留下名款,这一点,日本的九谷烧、清水烧、有田烧等家族传承的制瓷工艺就做得比较好。纯手工制作,清晰的品牌呈现,稳定传承的技艺,如此,大师们再不需要“大清乾隆年制”来提升价格。李鬼、李逵式的真假艺术品游戏,便可休矣。

我的一点建议

对于国内广大古陶瓷收藏爱好者,我有几点建议,也算是个人的一点体会和感悟吧。

就古陶瓷鉴定而言,有人说这是一门眼学,我不完全赞同。在实际的鉴定过程中,绝不仅仅是“回忆标准器一对比特征一判断真伪”的问题。应该说,古陶瓷鉴定,是一个涉及众多交叉学科知识的鉴定科学。比如,你了解地理学,你从一个纬线上寻找,有时就能带出一个窑系来,这个窑系所包括的地下矿脉瓷土,是否有流动性的水源等信息,往往非常清晰。谈流动性的水源,又涉及了运输问题,古人的陶瓷运输以水运为主,可以24小时不间断运输,不受战争的影响,可以防止陆路运输的颠簸破损。而在进行地理观察时,历史还记录着河道历史变迁、沿革等知识,可谓十分丰富。此外,还可能用到社会学,一件陶瓷反映了当时社会流行的时代风格,唐朝以胖为美,敦厚庄重,宋朝以瘦为美,到了元代又有点返回唐朝似的风格。社会流行的戏曲小说、说唱戏本等能用绘画表现的艺术门类,都可能在陶瓷作品中展现。如果你了解机械传动、切削等原理,从陶瓷制作来看,古代工具简单,在简易的木制转动轮盘上制瓷,每分钟最多转动200下,拉胚会达到什么样的情况,有了机械原理知识,就不会成为外行。还有一些现代科技技术,如热释光技术、材料分析技术,也能用于鉴定时的佐证。但这些学科的知识,必须加以综合运用,切不可盲人摸象,以偏概全。所以,要准确鉴定古陶瓷,你最好作一个杂家。

进一步而言,鉴定仅仅是一个分辨的问题,还停留在是与非的层面。与之相比,鉴赏或许才是收藏的真谛。收藏是一个人境界的体现,应该是数十年乃至一生的审美追求,这条路没有终点。从爱好者,到收藏家,再到鉴赏家,是一个积累与沉淀的过程,也是一个爱好传统文化的中国人自我觉悟与升华的过程。收藏中,不仅要辨识真伪,判断年代品类,更要把古陶瓷作为艺术品来欣赏,充分理解体味其中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这也许才是收藏的高境界。没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感悟,不能称之为鉴赏家;没有对古陶瓷审美内涵的精准把握,也不能称之为收藏家;没有对历史文化知识的充分掌握,同样也算不得真正的爱好者。

多年的收藏、鉴赏经历告诉我,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爱好者、收藏家、鉴赏家,走上古陶瓷收藏的坦途大道,少走弯路,不走错路,就要完成“四修”。

1.修心以明目

非淡泊无以明志,搞收藏一定要有一颗平常心。好的收藏心态,能带给我们持久的快乐。快进快出,一夜暴富的心态不适合搞收藏。收藏是一种文化,不是搞投资,不是买股票,不能以经济利益为目标,也不要攀比。每每看到别人得到好的藏品,便生羡嫉之情,将不利于你的收藏之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没有得到那样的藏品,倒不如潜下心来充实自己,提高认知水平。得到好的藏品固然令人欣喜,然而,对一件古陶瓷艺术品而言,任何人的占有都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在这件器物的生命周期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全中国有多少古陶瓷艺术品,你又能占有多少呢?占有的快乐是短暂的,如果你没有读懂它,那么这种占有也是虚空无力的,这并非收藏的真谛。所谓过眼即拥有,收藏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和精神享受。不论是谁的藏品,你读懂了,你体会到它的艺术价值,感受到它的文化承载,你就获得了真正的收藏之乐。

通常,藏品的艺术水平,代表收藏者的审美境界;藏品的珍稀程度,也代表收藏者的鉴别能力。而时下,许多藏友并不是以藏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为目标,单纯追逐市场价值。这里,我想说的是,不要只追求当前受热捧的藏品。古陶瓷各门类市场行情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要过于关注市场价值。例如,1990年前后,一个直径约70厘米的明洪武龙泉窑莲花口大盘,价格在60万港币左右,直到2002年,市价仍没有很明显的上升幅度。原因在于,2005年之前官窑身份的不确定,藏家更多是因为龙泉青瓷令人惊叹的艺术价值而进行收藏,并非投资目的。但官窑身份确定后,推动了全球市场对龙泉青瓷的重新认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目光投注在龙泉青瓷上。总的来说,你能看到的市场高点,别人通常也能看到。藏品是供你欣赏和研究的。无心栽柳,只要东西真,工艺精,往往过后会带给你意外的惊喜。

志不强者智不达。作为一个古陶瓷爱好者,目标不应该仅仅是收藏,而要把古陶瓷鉴赏作为努力的方向,体味其中的文化和艺术承载,获得高雅的精神享受。

2.修德以结缘

收藏要有藏德,要做君子。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收藏的道理与做人的道理相通。应善待与自己结缘的藏友,不损人以利己,不奸佞以获利,真诚相待,厚德载物。有些藏友希望出手藏品,以藏养藏,还有一些是以此为生,这本都无可厚非。但若知假售假,行惟利是图的龌龊之举,必自溃于德行,自绝于君子。人以群分,志同而道合。修君子之德,便能结交君子;怀小人之惠,焉能澄于泥沼。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结交什么样的藏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你的收藏之路。有些藏友,刚一人道,就一头扎进假圈子,怎么也出不来,别人劝也听不进,闭目塞听,恶性循环;而另一些藏友,一开始自己水平有限,难辨真伪,但只结交那些品行贵重之人,以为良师益友的君子之交,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真诚交流。自己虽然藏品不多,但总能在相互交流中拓宽眼界,上手真品,不久眼力和水平便有很大提高。

3.修道以正途

收藏要有正确的治学态度和学习方法。

治学态度:一方面,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要知道人外有人,身边卧虎藏龙也未可知。要时刻提醒自己,知识有盲点。在交流中,应注重多听反面意见,听一听这些反面意见的依据是否足信,往往大有收获。如果一味偏执,甚至以行家自居,引以书本知识点加以反驳,岂不既断言路,又折人缘,有害无益。倒不如虚心听取,保留意见,而后更深入研究。另一方面,要有正确的是非观。不迷信专家、书本,不搞“凡是”主义,也不跟风随大流,人云亦云。圣人无常师,一切以事实为依据,看实物说话。一直以来,古陶瓷的鉴定,都采用以考古发掘品和传世标准器为参照的对比判定法,现在虽然不能说不对,但也不能盖论没有出土过、没有传世标准型的就是伪品。毕竟,考古发掘还在不断涌现新的发现,传世品亦有新品种迭出。

学习方法:第一,是提高自己的眼力。对绝大多数藏友而言,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去博物馆参观“高、精、尖”藏品之外,研习残片也是正道。当年我年轻时在西安就已搜集10万块残片,相当于我的10万个老师,每个残片各有不同。表面老化到什么程度了?创伤程度如何?因为各有不同,所以每个残片其实都蕴含着品鉴方面的特点,日积月累,经验自然越来越丰富。第二,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文科类型的藏友要着重补充材料、物理、化学等相关的理工科知识,理工科类型的要着重补充文史方面的知识。第三,不要想着一味地吃现成,学习中要注重自己去总结,去归纳,去理解消化。通过研究比较,细微地观察和琢磨,重点在古代工艺的程序、工具、手工技法等,还原其时代风貌,从而逐渐在别人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自己的窍门和鉴定方法。

4.修行以功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陶瓷鉴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需要多年“上手”经验的积累,而且要多看精品。多看,多上手,这是不变的真理。为学需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每当别人问及我如何提高眼力时,我的回答就是,拼命地实践。30多年来,我自己上手看过的古陶瓷不下200万件,其中我自己有记录的精品,超过36万件。这也是我能确切说出真伪,讲出来龙去脉的底气。水平高低,是以你看过上手研究过多少东西而论,实实在在来不得半点虚假。

藏友们在实践中应着重注意“造型”“胎体”“釉面”“纹饰”和“款识”五个方面。造型是根本,从一件瓷器的器形就可以看出它的时代风格和历史背景。看到瓷器的第一眼就可以判断是否有继续鉴定下去的必要。因为历朝历代都有各自不同的流行风格,要用正确的线条概念去把好陶瓷鉴定的第一关。在通过“器形”确定了基本年代之后,就开始第二个步骤,观察胎体,即足底不上釉的地方。胎体一定要借助放大镜来进行仔细观察,但并非倍数越大效果就越好,20到30倍之间最佳,这样能够较真实地显示出陶瓷的骨骼和脉络,从瓷器底部线条的锋利、软硬、细密程度,都可以判断陶瓷的大概朝代,50倍以上放大镜容易失真。釉面就像是瓷器的“衣服”,不同的装扮能够展示出不同的“着衣”特色。只有掌握了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演变过程,才能正确分辨出不同朝代的釉面风格和特征。从釉层的厚薄、气泡的疏密和大小,以及釉面的莹润和软硬程度,都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特征。例如,明代瓷器的圈足边上容易白中泛青,这就是由于那个时代的烧制原料中加入了钾和钠的缘故。每一件瓷器都有一定的时代痕迹,有的在地下受到了其他物质的侵蚀,出土后又被氧化,所以胎体就会显得很旧很干。而釉面气泡也有大有小有疏有密,再加上瓷器的纹饰和款识也各不相同,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地捕捉到鉴定的重要依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广大藏友在收藏之路上,切忌闭门读书,空学理论,一定要多实践,参观博物馆、相互交流、残片研习等都是很好的实践路径。经年累月,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鉴赏水平一定会不断提升。专家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通过实践成为一等品类的古陶瓷鉴定家、鉴赏家。

收藏的昨天是历史的沉淀,收藏的明天是稀世珍宝,唯独收藏的今天是保护文物,传承文化艺术。尽管普通藏友的个人收藏,对古陶瓷艺术品的传承,意义不及博物馆,但那毕竟也是一种保护,应该鼓励。否则,我们就要眼看着更多的珍贵文物流失海外。

改革开放的30多年,全国各地相继搞起了开发建设,这种举国大开发的形式,也使得我国的古陶瓷出现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第二次集中面世。各地的开发,有的是在旧城上,也有的地方现在是荒芜的,但曾经有过辉煌。这30年的大开发,规模之大可谓前所未有,但也是最后一次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现了古陶瓷的多元化出土形式,有窖藏、运河、湖泊、高地等等。举例说,一个古代家族,20个人,每个人用10件陶瓷器皿,就有200件之多,而古人往往有窖藏的习惯,如果遇到战争或迁徙,就找个大坛子,把这些瓷器深挖埋藏起来,以便以后回来再用。在四川一个农民家里,就以这种形式,集中出现了1000件藏品,最后成了四川遂宁博物馆精品展;西安的澄城县,一个尼姑庵的苹果树下,一大缸北宋耀州窑的精品,出土时全是崭新的,一个农民用袋子装了一些,老远驮在自行车上带到集市,有的就磕破了,有的磨损了,拿到市场上,很多人就说是新的,是高仿的,大家都不要。有一个专家买了几件,回去研究,结果惊奇地发现竟然是真的,再回去找,就没有了。结果很明显,造成了这批古陶瓷散失在各地。在古代,大运河是陶瓷的重要运输方式,近年来,在大运河附近出土了成千上万件成批保存非常完美的陶瓷精品,往往数量巨大。这些陶瓷器之所以保存完整,有很多原因,比如黄河附近的,运河水是淡水,没有酸碱性,黄河沙子在显微镜下看是白色面粉一样的细沙,一旦陶瓷跌落到这样的环境中,就像放到了一个真空包装的密封器里一样,所以保存完好,就如同新烧出来的一样。此前有一个藏友,藏有永乐、宣德官窑的,有成化瓷,也有清三代官窑的等等。后来证实,是从江西鄱阳湖出土的。鄱阳湖无风三尺浪,古时水域比现在大几倍,是景德镇御瓷北上的必经之地,鄱阳县古时叫浮梁,设有管理景德镇的浮梁瓷局。有些鉴定专家看了,竞说是高仿的,做得跟真的一样。再比如高铁,高速路都是走地势高的地方,向阳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又都是几千年来人们所说的风水宝地,是埋人的地方。开发这些地方,带来很多好的陶瓷出土。但是,不少精品陶瓷是在开发现场破坏了,散失了。

据我的不完全统计,1997至2010年间全国各地流失到香港的古陶瓷竟达1600万件之多。有时,我就想,那些被偶然在某地集中发现了的古陶瓷,又迅速被人瓜分散失了,就像一个个孤魂野鬼,他们似乎都在高喊着“救命”。他们拥有着良好的生命力,却不知所踪了!所以,时下应该是中华民族最大规模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古陶瓷出土之际,抢救是当务之急。

与此同时,近年出现的海外文物回流趋势,可以用“千载难逢”来形容。一是中国20年来的繁荣富强,国民经济实力增加;二是世界经济整体仍处于低迷期;三是国内外爱国力量合作,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氛围。这种机遇一百年不曾有,将来也不会多。所以国内的藏家要抓紧机会,为自己,也为国家。

有生之年,我还要将有限的精力继续投入到祖国古陶瓷保护及其文化艺术的传承中去。尽我最大的能力,传播知识,引导收藏,通过大众收藏,使那些历史遗珍得以保护和传承,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们能够再见到它们的真容,能够领略其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精髓。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是我们祖祖辈辈所传承的民族文化。中国古陶瓷的历史恰恰是中华文明史的侧影。海内外华人所有古陶瓷爱好者、收藏家、鉴赏家应该一同行动起来,在实现自己的收藏梦,保护历史文物,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感受这些古代遗珍所承载的文明信息,汲取这些美丽艺术品所蕴含的民族美学精神和传统美德,把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延续下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