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魂 中国梦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12月03日 10:07

中国魂中国梦演讲稿

李广宁

在国际上,中国被称为“CHINA”,其本义为:瓷器。

瓷器是中国人创烧出来的,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考古资料证明:我们的祖先生产陶器的历史有1万多年,而生产瓷器的历史也有3000多年。早在商周时期,先人们在熟练掌握烧造陶器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用耐火的陶土在高温下烧造陶器,从而催生出瓷器来。商周时期的瓷器很不成熟,故而人们往往称之为釉陶、半陶半瓷等等。而专家给其的定名为“原始瓷”。又经过1000多年的烧造和发展,到东汉后期,成熟的瓷器终于烧造出来。六朝时期是我国瓷器生产的第一个高峰期,其产品以南方青瓷器为代表。到唐代中期以后,瓷器生产又出现了新的高峰期。窑以州名始于唐代,也就是说名窑概念的出现是自唐代才开始的。唐人陆羽在《茶经》中就一口气列出当时的七大名窑,都是以州冠名的。它们是:越州窑、鼎州窑、邢州窑、岳州窑、寿州窑、婺州窑、洪州窑。其中南方的越窑青瓷和北方的邢窑白瓷,号称“南青北白”。它们是作为土贡向唐王朝进贡的,因此具有早期官窑的性质。除了这七大名窑外,通过其他文献记载的研究和考古发现,我们掌握了唐代还有长沙窑、邛崃窑、鲁山窑、巩县窑、宣州窑、耀州窑等一大批著名瓷器窑场。长沙窑的釉下彩、鲁山花瓷及巩县黄冶窑的唐三彩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陶瓷器名品。

五代时期是短暂而混乱的,由于战乱而引起的经济衰退,使许多窑场衰败了,但有些窑场还在继续烧造和发展。特别在南方的南唐国和吴越国,由于远离战乱,经济文化都相对发达,因此瓷器生产反而长足发展。越窑作为吴越国的官窑,烧造出艾叶绿色的秘色青瓷,吴越国以此向北方王朝进贡以求自保。而南唐国则以宣州窑为官窑,生产出中国最早的青白釉瓷器。经考证,该窑就是安徽的繁昌窑。此外,五代时期还有一个谜一样的“柴窑”,传说是后周皇帝柴荣建立的官窑,其下旨给工匠:“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这)般颜色做将来。”明清文献记载其产品“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而将其排在宋代五大名窑之前,号称“柴、汝、钧、官、哥、定”。对于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柴窑”以及“柴窑”器物是什么样子,“柴窑”在哪里?人们争论了几百年,直到今天学术界还在热议,迄今无定论。但近些年来,学术界发声最大的一个观点是说“柴窑”为五代耀州窑。的确,在考古发现中,五代耀州窑青瓷是我们所能见到的五代时期北方青瓷中质量最高的。如果历史上真的有后周的官窑,它在质量上倒是可以说得过去的。

宋代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史上的顶峰时期。宋王朝重文轻武,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使瓷器生产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在宋代,全国各地名窑林立,争奇斗妍,出现了“五大名窑”“八大窑系”。五大名窑即汝窑、钧窑、官窑、哥窑、定窑。汝窑是宋王朝仿越窑青瓷而在北方建立的窑场,主要存在于北宋末期的徽宗朝,存在时间只有短短的二十余年,其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而覆灭。汝窑以烧造天青釉瓷器而闻名,完整器存世量特别稀少,因此极其珍贵,被列为五大名窑之首。汝窑的窑址过去一直不为人知,人们求片瓷而不可得。20世纪80年代,窑址被发现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并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的标本与故宫传世汝窑相同,证实了汝窑窑址的确定性。文献记载北宋王朝起初是“命汝州造青器”,后来又“京师自置窑”。这个“自置窑”就是北宋官窑。对于这个“自置”,人们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在北宋首都汴梁(今开封)皇城内置窑烧造的(因为南宋王朝是这样做的);又有人认为开封不具备烧窑条件,京师只是在汝州“自置”窑而已。北宋汴梁城遗址因黄河泛滥淤积,沉埋在6米以下的地层里,难以找到窑址,因此北宋官窑是个谜。但我们根据故宫传世的文物分析,无法确定哪是汝窑,哪是北宋官窑瓷器。我个人认为所谓北宋官窑,应该就是北宋王朝在汝州“自置”的官窑,烧造的仍是汝瓷。这个京师“自置窑”的时间更是极短,其所用原料与烧造方法甚至工匠都相同,因此汝窑与北宋官窑瓷器是不可能分出来的。北宋灭亡后,宋室南渡,建都临安(今杭州),确实在皇城内建窑烧瓷,号称“修内司官窑”,即南宋官窑。窑址一共两处,一在乌龟山,一在凤凰山,都已发现并发掘。南宋官窑瓷器仿汝瓷,但因原料改变,水土变异,烧造的产品也有了变异。被列为宋代五大名窑次席的钧窑是专烧窑变釉瓷器的窑场,其专门为宫廷烧造花盆、盆托等陈设瓷,釉彩华丽,釉面有“蚯蚓走泥纹”的特征。其窑址在河南禹县城内,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已在20世纪70年代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现在有的学术观点认为所谓北宋官钧窑的时代很晚,甚至晚到元末明初了。但一批传统的考古学家仍认为其是北宋时期的。哥窑则是又一个谜一样的窑场。宋代文献中没有关于哥窑的记载,只在元代文献中有一个“哥哥洞窑”的记载。明清文献中记载龙泉窑在宋时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烧窑,生一窑烧开片瓷,即为哥窑。在龙泉窑中,确实存在开片的宋代产品,谓之“黑胎龙泉”,但其与宫中传世的宋代哥窑瓷器相比对不上号。而近几十年来,国内有一些元末明初窑址或墓葬中出土了类似传世哥窑的器物。因此哥窑的问题扑朔迷离,尚待进一步研究。而宋代五大名窑的最后一位定窑,则是窑址清楚、烧造量大的名窑。其窑址位于河北省曲阳县,唐时已烧造,至宋代大发展。其装饰工艺发达,并创造了覆烧技术,成为宋代窑业中影响最大的窑场。宋代的八大窑系是今人研究总结出来的。宋代窑业发达,技术传播较快。往往出现一批窑烧造某类风格相同的产品,因此称之为“窑系”。宋代瓷窑的八大窑系是指:越窑系,以烧造越窑风格的青瓷为主;定窑系,以烧造定窑风格的白瓷为主;耀州窑系,以烧造釉色泛姜黄的耀州窑风格的青瓷为主;景德镇窑系,以烧造青白釉瓷器为主;钧窑系,以烧造钧窑窑变釉瓷器为主;龙泉窑系,以烧造龙泉窑风格的青瓷为主;磁州窑系,以烧造白地黑花风格的瓷器为主;天目窑系,以烧造建窑风格的黑釉茶盏类器物为主。宋代的每一个窑系,都有数量众多的窑口,其中不乏名窑。反之,由于市场竞争和技术的传播,也有在一个著名窑场中同时烧造几个窑系风格产品的情况。还有一点值得说的是,在宋代,除汝窑等五大名窑产品供奉给宫廷被使用外,根据文献记载、考古发掘及对宫廷传世文物的研究,建窑、景德镇窑及耀州窑等窑场的产品都曾进入宋王朝宫廷使用过,因此它们的核心窑口也都具有一定的官窑性质。

进入元代以后,我国的瓷业生产从宋代的高峰急剧滑落。许多带官窑性质的名窑停产或衰落了。但由于民间日用和外销的需要,许多民窑仍在继续生产,如磁州窑系、钧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窑系及天目窑系的一批窑场反而增大产量烧造。但生产的瓷器质量与宋代瓷器相比终究是无法同日而语的。元代后期,由于枢密院等元中央政权的一些重要部门相继在景德镇定烧瓷器,使得景德镇窑成为元代唯一具有官窑性质的窑场。其创烧出来的枢府釉瓷器、釉里红瓷器及青花瓷器都是新的骄人成就。今人注目元瓷,毫无疑问元青花瓷器是最耀眼的亮点。

在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异军突起,形成在全国制瓷业中一枝独秀的局面。从洪武时起,明王朝在景德镇和龙泉同时设立官窑,历经永乐、宣德。其后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官窑制度中断,被学术界称为“空白期”。到成化朝时,景德镇恢复了官窑,龙泉则没有恢复。自此到清代,官窑只在景德镇设立。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号称“瓷都”。其无论在单色釉瓷器方面还是彩瓷方面,都创烧出大量的新品种,如鲜红、甜白、鸡油黄、霁红、霁蓝、斗彩、五彩、粉彩、珐琅彩、浅绛彩等等。青花瓷器更是得到极大发展。尽管景德镇窑是一家独大,全国各地窑场万花纷谢,但仍有一些窑场凭借其特色产品顽强生存,敢与景德镇窑分庭抗礼,如磁州窑、龙泉窑、德化窑、宜兴窑、石湾窑等。在清代的雍正朝至清末时期,广州的匠人还在景德镇窑订购白瓷坯,运到广州后加彩复烤。这些作品色彩鲜艳,大红大绿加描金,世称“广彩”。广彩瓷器一般都是为迎合当时欧洲人的审美情趣而加工外销的。

中国有长达3000多年生产瓷器的历史,这在世界上是唯一的。瓷器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同时由于瓷器的外销,也改变了世界人民的生活习惯及生活方式,为全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贡献。至迟唐代起,中国瓷器就大量外销,其少量由陆上丝绸之路及北方草原向西进入中亚、西亚地区,大部分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水运外销。在唐、宋、元至明代中期,中国瓷器通过海运外销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及东非等广大地区。到明代晚期,中国瓷器已经外销到欧洲,在欧洲各国的宫廷及上流社会中引发抢购的热潮。那里的人们对中国瓷器视若拱璧,花重金求购珍藏。在16、17世纪,西欧多国的商人们绕过半个地球乘船到景德镇贩运瓷器。当时景德镇产瓷区在昌江南岸,当地人称昌南镇。欧洲商人在昌南贩运瓷器回欧洲销售,每获重利。他们将瓷器称为“CHINA”,即“昌南”的译音。欧洲人通过瓷器认识了中国,因此进而称中国为“CHINA”,实际上就是“瓷国”的意思。随着中国瓷器外销,中国烧制瓷器的技术也远播海外,促进了当地的瓷器生产。在唐代末期,中国的制瓷技术就传播到朝鲜半岛,当时称高丽王朝。经过不断发展,至12世纪生产出优质的高丽瓷。宋元之际,日本在濑户仿烧中国的天目釉瓷器获得成功,号称“濑户物”。明代以后,中国的制瓷技术更传入东南亚及南亚许多国家。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许多国家当时生产的瓷器都明显带有脱胎于中国瓷器的印痕。在欧洲,则是迟至17世纪以后才烧制出真正的瓷器。其一开始就是仿烧中国瓷器,最著名的我们可以举出德国的麦森瓷器和荷兰的德尔夫特瓷器等。

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放飞中国梦,宣传“一带一路”的宏伟建设,由安徽省文物学会主办、庐庆斋(合肥)古美术陈列馆和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社承办的《国魂——中国古代名窑陶瓷展》于2016年4月24日至6月24日在合肥展出。该展览的展品均为学会会员的收藏品,共展出完整器90件、标本80件和修复的残器10件,该展览主要有如下看点:

1.展品年代上自商周,下至清末,涵盖了中国3000多年的全部瓷器生产历史。在这里,我们既可以看到商代原始瓷、东汉刚刚成熟的青瓷,又可以看到六朝、唐宋及明清各时期的名窑精品瓷器。最晚者可看到纪年铭文为“辛亥”(1911年)的浅绛彩产品,这是大清王朝最后一年的瓷器产品。由于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瓷器史的鼎盛时期,全国各地名窑林立。因此本次展览的重点内容在于唐宋时期名窑产品,并适度安排唐以前的早期产品和宋代以后的晚期产品。

2.展品覆盖的地域辽阔,来自全国各地50多座历史名窑。历史上最著名的窑口,如唐代越窑、邢窑、寿州窑、长沙窑、洪州窑、寿州窑及宋代五大名窑、八大窑系窑口的产品基本都收入了。同时尽量选择名窑中的名品瓷器,如越窑秘色瓷器、汝窑天青釉瓷器、景德镇窑元青花和明成化斗彩瓷器等。名窑名品,争奇斗艳。

3.本次展览的展品以瓷器为主,以符“国魂”之名,同时少量选展我国各历史时期的著名陶器,如商周印纹硬陶、汉罐、唐三彩和明清时期的宜兴均釉陶器及界首彩陶等,同样是为显示“古代名窑陶瓷展”之实。

4.安徽历史上是产瓷大省,名窑众多,本次展览选取了本省的寿州窑、宣州窑、繁昌窑、竦口窑、萧窑、界首窑等一批历史名窑产品,适度凸显安徽特色。如寿州窑黑釉三足、宣州窑青釉点彩罐、竦口窑青釉四系罐、繁昌窑如意钮盖盒、萧窑黑釉油滴碗等都是过去罕见的精品。

5.本次展览的展品都是安徽省文物学会会员藏品,这是他们多年潜心收集的成果。这次展览的很多精品都是来自海外的回流瓷,有的来自欧洲,有的来自日本,还有的来自印度尼西亚的“黑石”号沉船打捞品。这都是会员们花重金从海外购回的,彰显了他们的拳拳爱国之心。另外,本次展品全部都是从未发表过资料,首次与观众见面,更增加了新鲜度,值得大家一看。

6.本次展览还选展了少量的高丽瓷器。它们虽然不是中国生产的瓷器产品,却是历史上受中国制瓷业影响的外国窑场产品,显示出中国制瓷业对海外的影响,这也应该是一个看点。

7.本次展览除展出完整品外,还选展了一批瓷片标本及修复残器。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的精美程度和重要性并不亚于完整器,因此也是值得一看的亮点。

(作者单位:安徽省文物鉴定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