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 小器大作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11月30日 13:27

高山仰止观 有感

律海明

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

北宋官窑瓷器造型丰富,大体可分为四类:

一类是宫中陈设瓷,如瓶、炉、花盆等。

二类是日常生活用瓷,如碗、盘杯、壶、洗等。

三类是作为国家礼器的“礼器”瓷。这类瓷造型通常以仿青铜器、玉器为主,是当年宋徽宗“新成礼器”的一部分,以徽宗诏敕编纂的《宣和博古图》为造型蓝本,也即依“名古器”为造型依据,作品件件有典,禀赋深义。

四类是文房用具,供权贵们使用。代表作品主要为“文房四宝”,数量之多可以成为一个系列。尤其笔洗的造型更是千变万化,计有直口、荷口、葵口、寿桃、弦纹、兽头、兽耳等多种样式,器形可谓琳琅满目、无有穷尽,充分体现了徽宗的文化智慧和创造。

北宋官瓷对釉色的追求与完善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其釉质肥厚,瓷无修饰,主要以釉色之美、纹裂之俏去追求艺术上至高至上的大境界。明学者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言:“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清光绪三十四年开始编纂、兼收百科、重在溯源的《辞源》第二册“官窑”栏也道:“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北宋大观间京师置窑烧瓷。胎骨有白、灰、红之分。其土取自汴东阳翟,淘炼极精。釉色有天青、翠青、月下白、大绿。粉青为上,淡白次之。”由于北宋官瓷在原料选用、色调调配上甚为讲究,尤其在原料选用上,可以说是穷其奢华、不惜代价,有玛瑙等玉粉入釉。在烧制过程中,按器形的要求,不断对烧制加以改进,增添了垫、支垫结合的烧法,器物受力更均匀,使得胎骨也更坚挺,从而为釉质更趋淳厚、匀润创造了条件,真正达到了肥若堆脂、抚之如缎似玉的、攥之仿佛出油的艺术效果。厚釉工艺的具体做法是先低温素烧坯,后施三至四道釉,釉厚如堆脂,再经高温成器。但釉面常出现鬃眼。

北宋官瓷釉面的开片,得益于其独到的工艺,所开片纹极富节奏感,如水波粼粼,晶莹剔透,开片不仅流畅,且小器也可开龟背大片,纹如鳝血,产生出令人惊叹的纹裂美。开片本是由于坯釉结合不好而导致釉面开裂的弊病,但被巧妙利用,这一陶瓷缺陷变成了著名的纹片釉。同时利用其独特的坯釉配方、施釉方法和烧成技术,创造出这些不是装饰的装饰。严格地说,这些人们不能完全控制和设计的效果不能称做装饰手法,它是一种材质之美,是一种本质的美。也有学者认为北宋官瓷的鳝血纹为上品,如高濂在其《燕闲清赏笺》中就说“(官瓷)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官窑瓷器虽然在宋代瓷器中只占极少数,但是由于其所处地位和具备的优越条件,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收藏界,从古至今,宋官窑器物一直是众相追逐之器。不要说能够拥有,就是有缘一见,也是极其快乐之事。笔者因工作关系,有幸在四川泸州一个收藏大家雷先生的家中见到了一件能够让人萦思梦想的器物——宋官窑青绿釉琮式笔洗。

此件青绿釉笔洗完全是仿照玉琮而制成,此器物和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的宋官窑青釉琮式瓶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高低的问题。琮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的玉质筒状物,《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此件青绿釉琮式笔洗器物遍施青绿釉,通高约5厘米,口径约8.2厘米,四边均宽约9.6厘米,呈不规则正方形。底足直径约10厘米,底足和器里外满釉,有3个不规则的圆形支钉,支钉处露胎,支钉凹孔内有结晶。器身布满开片,开片深浅、大小不一,呈网格状分布。口沿、出棱处挂釉稀薄、颜色浅,底足和器里颜色深。釉表面有几处缩釉。

在瓷器制作过程中,都会因工艺和材料的原因,会在器物表面形成各种痕迹。这些原生痕迹既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器物生产工艺、使用材料等相关信息,也会通过时间、存在环境以及自身的内外因素的变化在微观层面上成为自然老化痕迹产生和变化的载体。也就是从器物诞生之日起,亦会在使用、保存、流转等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次生型痕迹,这其中,有记载其自然老化变化规律的痕迹种类,也可能存在人为因素而产生的痕迹种类。此器物为压模后拍片,又将拍片镶接成形,内圆外方,工艺精湛。胎薄,釉厚。釉面上自然老化痕迹非常明显,自然浸入的土沁、土蚀、水碱、水锈很是明显,开片的缝隙中有自然渗入的褐黄色的油亮包浆以及自然形成的浅黄色、白色的结晶体。变化中的各类气泡,浅黄、深黄、褐色、深褐色、黑色均已存在,在为数不少的死亡气泡留下的黑洞中,洞口口沿规则,为自然破损。洞孔内沉积各异的结晶物。釉薄处显露浅色氧化筋,同时由于物质的不断运动使得釉下胎中的没有溶解彻底的矿物颗粒,有的已经呈现晶体化。所有这些,都向我们展现着自然界酸碱冷暖的变化、累计的时间记忆,诉说着泥土沧桑,给我们以无穷的遐想。同时在釉面上可观察到没有溶解的依然闪烁光芒的玛瑙颗粒,更可证明其高贵的出身。

通常情况下,任何瓷器中,鲜活的气泡都具有明亮性和通透性,形状也往往都圆润而规则;100年以上的瓷器则往往会开始出现气泡变色、裂变等现象,如果是铜红釉瓷器则往往开始闪现水银状针尖大小的小亮点,如果是透明釉瓷器则往往需要200年以上才呈现出明显的衰变迹象,有些气泡开始变得浑浊失透,有发紫、发黄、发混的现象,且所有瓷器品种都呈现出年代越久远则气泡衰变比例越众多的线性升幂不可逆排列的总体趋势;400年左右的瓷器,会有相当一部分气泡变黑、破裂、畸变,而且其数量和程度也是与年代成正比地逐渐递增;800-1000年左右的瓷器,其气泡就会部分甚至全部地破灭死亡,只留下与气泡的直径和大小相吻合的黑洞与麻坑。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气泡死亡期所形成的黑洞与麻坑中,甚至在其边缘部位,都有白色,黄白色、黄色等诸多颜色和形态各异的微生物结晶、矿物结晶等。根据结晶理论(在自然状态下,结晶基本上是在过度饱和或过度冷却这两种状态下形成),就可知其年代的久远。

叶喆民在2011年出版的《中国陶瓷史》中写道:“气泡本是陶瓷器的缺点,但在古陶瓷的鉴定中有的也起到美化和决疑的作用。例如在钧窑釉中它起到乳浊的作用,在哥窑、官窑釉中密集程度真好像聚沫攒珠一样,因而产生那种柔和、含蓄而不刺目的所谓酥油光……,官窑、哥窑釉中气泡密集的程度不仅对其釉质的鉴赏有着很大作用,并且也是鉴定文物真伪的重要依据。”

此器胎质细腻,造型规整庄严,釉质莹润。此种器形工艺对胎土质量要求极高,必须使用陈腐多年的胎土才能制造。高难度的成型工艺、精准的烧造技术以及昂贵的胎釉用料,造就了此物的不菲身价。特别是经过千年地气的陶冶及漫长岁月的摩挲,壁上已泛出一层温淳的包浆,弥散出悠悠的沧桑之气。匀净晶莹而清醇华滋,色泽怡人而高雅幽逸,十分养眼可人。

此器器形虽小,但小器大做,为仿古器物形制,充分体现了其时完美的烧造工艺。北宋官窑器从其生产以来至今,一直是收藏市场的宠儿,价值一直不菲,根据中国保利、香港佳士得、苏富比等几家拍卖公司2012年、2013年、2014年对于与其同代相类器物的成交拍卖价格的综合分析,一般的收藏价格均为人民币千万以上,此器物保存完整,又是十分罕见,其升值空间必然是十分乐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