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藏商代青铜兵器赏鉴
   来源:文物天地     2017年11月25日 02:54

商代青铜兵器矛头模板下载 11214293 其它物品 静物 物品

李阳

青铜器在中国古代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传世文献较少的先秦史阶段,它不仅记录着当时的历史大事、生活风俗,还凝结着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价值与思想内涵,反映了当时的等级尊卑,还原了几千年前的文化面貌。《左传·成公十三年》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见作为祭祀和战争的物化形式的青铜兵器和礼器,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地位非凡。

商代青铜的冶炼和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又有南方铜矿的开采和开发作为保障,再加上商王朝的多次向外用兵的战争需求,青铜兵器在工艺、数量、质量等方面都进入发展阶段。从青铜兵器的发展历史来看,其造型、纹饰方面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单一到复杂的过程。而它本身的作用也是从实用性的军事用品或政治权利的象征,逐渐向非实用性的明器或鉴赏收藏品转变。陕西地区虽然不是商代文化的中心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其出土的商代兵器深受“中原地区”类别、造型的影响,如老牛坡遗址出土的戈、镞等,但弓形器、战斧等器物的风格,也体现了这一地区的地方特色。

西安博物院收藏有不少商代青铜兵器,多为攻击性兵器,防护类很少,但也能对商代军械的使用情况和作战方法、生产技术等方面提供研究资料,现选其中一些作简单赏鉴。

一、戈

戈,属于击杀型兵器,出现较早,在20世纪对偃师二里头文化发掘中,就有铜戈的出土,这说明至少在夏代,戈可能已经出现在战争当中。戈一般可分为四个部分,有戈头、柲、柲冒和秘末的鳟。由于商代的柲多是木质,所以现存的戈大多数只保存有戈头部分。《考工记》载:“戈广二寸,内倍之,胡三之,援四之,已倨则不入,已句则不决。长内则折前,短内则不疾,是故倨句外博,重三锊。”对戈头的造型比例、重量以及缘由予以归纳。商代的戈根据内形状的不同,可以分为直内戈、曲内戈和銎内戈。戈援上下皆有锋,再加上柲,双手持之,前可推,后可钩,功能比较全面,即可单兵作战,亦可搭配作战,如戈与盾,可攻可守;戈与剑,长短相依等,是青铜兵器中数量较多的常见器形。

曲内戈 商代早中期,通长33.3、援长22、阑长7.6厘米,重0.54千克(图一)。1978年西安市大白杨废品回收库征集。援呈长条形牛舌状,中脊微凸,上下有阑。内的前部有一小圆穿,后部弯曲下垂。内的两面饰同样的减底式夔龙纹。

乌纹戈 商代晚期,通长28.2、援长18.7、阑长6.7厘米,重0.18千克(图二)。1979年6月西安市文物商店移交。戈体轻薄,直援曲内。援较宽,前锋尖锐,中脊不明显,上阑残,下阑突出,内后部下曲,镂空为鸟状,两面鸟纹的细部线条大体相同。

銎内戈 商代晚期,通长18.4、援长11.7、阑长6.4厘米,重0.34千克(图三)。1991年1月16日西安市公安局雁塔分局送交。援似牛舌形,中有凸棱脊,内前部銎孔的横截面呈椭圆形,可使柲套于銎中,后内扁平。

直内戈 商代晚期,通长24.2、援长17.8、阑长7.6厘米,重0.4千克(图四)。1977年西安市大白杨废品回收库征集。援宽微弧曲,前锋钝尖,中脊略鼓,上下阑突出。内作长方形,中有穿。援身饰蝉纹和涡纹组成的三角图案,其上中部有一阴刻菱形纹,双面斜竖的曲尺状兽形角作侧阑。内双面的后部有一周长方形凹槽,两面槽内饰对称的减底式半个兽面纹,合起则为一完整的兽面纹。

直內戈的形制不单在商代比较流行,其使用寿命也远长于曲内戈和銎内戈。后两者商代晚期还在安阳小屯有过使用情况,其后逐渐式微。而直内戈则发展为援末下端下延的有胡戈。胡上有阑和穿,以增加戈头与柲之间的牢固程度。到春秋战国时期,形制才与《考工记》中所述比例相符。

山字戈 商代晚期,通长20.8、援长15、阑长8.3厘米,重0.377千克(图五)。1974年西安市大白杨废品回收库征集。援似牛舌形,中有脊略凸,侧阑内有两穿;短胡,胡下有向前伸出的短刺;直内,内后部的长方形凹面内铸有一阳文“山”字形。

有胡戈 商代晚期,通长26.9、援长20.6、阑长12.1厘米,重0.235千克(图六)。1985年西安市文物商店移交。长援略扬,中起脊,近锋端微内曲,圆锋,胡上两穿较长。内微下倾,略呈圆角长方形,上有随形凹槽,后有小歧刺。

二、矛

矛,属于冲刺型兵器,这种类型的兵器使用很早,原始石木兵器时期就出现矛的雏形。矛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前锋和两翼在内的锋、骹以及矛秘。矛柲一般也是竹木质地,难以保存至今。商代早期的流行狭叶刃矛,如湖北盘龙城出土的双系矛,到晚期逐渐变宽,如安阳小屯出土的双系矛。

到了春秋晚期、战国初期又转回流行狭刃式。矛在中国兵器史上存在了很长时间,随着铁器的出现,铁制矛逐渐取代了青铜矛,直到清朝末年鸦片战争中清军手持武器仍是如此。

柳叶形矛 商代晚期,通长17.9、銎径2.1×2.6、叶宽5.1厘米,重0.175千克(图七)。1972年西安市大白杨废品回收库征集。矛呈柳叶形,刃似阔叶状,两翼作曲弧形下延,中起脊,骸扁圆中空。

《无衣》:“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矛与戈同属攻击性武器,在战争中需求量大,故目前在考古发掘中出土数量较其他器形比重大。而且在商代已出现乘坐战车的作战方式,矛与戈这种具有一定长度的武器应该是比较实用的。

三、钺

商周时期,青铜钺的政治作用远大于军事作用,属于仪仗类器物,一般作为征伐权利的象征。历史上武王伐纣事件中著名的牧野誓师就提到“黄钺”一词,取得战争的胜利之后,武王又以黄钺斩掉纣王的头颅。钺绝非一般氏族贵族所能享有,也常被王上赐给诸侯重臣,即“赐用钺,用征蛮方”。尤其是商代晚期墓葬出土的铜钺,造型、纹饰华美,器形较大,且宽而扁,有明显的等级差别。

沟纹钺 商代中期,通长20.76、刃宽8.59厘米,重0.354千克(图八)。1983年西安市文物商店移交。钺体呈长方形,腰部两侧微收,弧刃外展,本下有两长穿,穿间有侧阑,阑下长方框内饰两排乳钉。长方形直内,内的双面后部饰勾连云纹。钺身两面铸三道纵向宽沟纹,沟纹旁有并排的两个穿孔,孔边高凸。

圆孔钺 商代晚期,通长48.38、刃宽11.02厘米,重0.412千克(图九)。1978年西安市大白杨废品回收库征集。钺体正方形,腰部两侧微收,刃部弧曲外展,本下有两长穿,穿间有侧阑。长方形直内。钺身正中有一大圆孔。

四、斧

斧,属于砍、劈型兵器,区别于戈、矛,适合近距离作战。在文献资料中常与钺一起出现。例如《左传》中记载:“王弗听,负之斧钺,以殉之诸侯。”又如《国语·鲁语上》曰:“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战斧出现于二里头三期,无銎,刃较窄,劈砍功能逊于到商代的宽刃有銎战斧。西周时期较为流行。

斧 商代晚期,通长23.4、銎径2.8×1.4、最宽处5.3厘米,重0.536千克(图十)。1967年4月西安市大白杨废品回收库征集。斧呈扃長形,上宽下窄,双面刃,横向椭圆形銎孔。上端中间有圆柱,两肩向上出尖牙。

五、刀

刀,也属于砍伐型兵器。最早属于生活工具类,之后逐渐分化演变为兵器。商代晚期遗存中已有较多发现,但数量不是很多,不能算是当时主要的攻击武器。随着青铜剑的使用扩大,青铜刀逐渐被其所替代。而商代晚期出现的一些具有精美纹饰的青铜刀,其装饰性大于实战性,是贵族一种身份等级的象征,属于礼仪用器。

长秘卷首刀商代晚期,通长40.09、最宽处9.1、厚0.6厘米,重0.327千克(图十一)。1971年西安市大白杨废品回收库征集。刀体狭长,前锋上翘回卷,恰好套住柲的顶端,刀脊上有二横穿。

短柄翘首刀 商代晚期,通长31.58、最宽处7.1、厚0.8厘米,重0.339千克(图十二)。1974年3月西安市大白杨废品回收库征集。刀体狭长,前锋上卷,刚好能顶住秘的前端,背脊与阑由柄直通锋尖,阑下有扁长横穿。

这两类长秘卷首刀和短柄翘首刀,属于商代较为常见形制。上海博物馆藏有相似曲刃刀。

三銎敞刃刀 商晚周初,通长27.53、銎径3.9×2.4、最宽处5.4厘米,重0.388千克(图十三)。1980年2月西安市大白杨废品回收库征集。刀体直,平刃,脊有三秘孔,近脊处两面各饰一排乳钉纹。刀背上在扁管銎上横切两节半管,形成槽上三拱桥式銎,可装长柄使用。

六、箭镞

箭镞,即“箭矢”“箭头”,附在竹木制的箭杆上,搭配弓弩使用,属于远距离攻击武器。镞的形制使用较早,西安半坡仰韶文化就出土过不少骨镞、石镞。二里头文化遗址中曾出土过青铜镞,到了商代已经大量使用,其他材质逐渐式微。在郑州、安阳等地考古发掘出土了不少箭镞和镞范。早期的青铜镞体型短小,到商代比较常见的应属双翼镞,西周时期仍在使用。《考工记》载:“冶氏为杀矢,刃长寸围寸,铤十之,重三垸。”记录了箭矢各部分的比例。商代早期还存在与二里头遗址出土相似的锥形阔翼式,到商代晚期前锋愈尖,后锋愈锐,杀伤力大增。

双翼镞 商代晚期,通长5.2、叶宽1.6厘米,重0.0075千克(图十四)。1971年西安市灞桥区老牛坡出土。镞身有中脊分出左右对称两叶,向前聚成前锋,向后形成倒刺的后锋。此镞中脊近菱形,翼薄平外张,侧刃微张,铤为尖锥状,具有商代中、晚期铜镞的典型特点。

单耳镞 商代晚期,通长7.8、叶宽1.55厘米,重0.017千克(图十五)。1979年西安市文物商店移交。镞身短小,横截面呈菱形,双翼后掠。铤圆且长,分前后两段,前粗后细,前段侧有附一半环形耳。

七、弓形器

弓形器的具体用途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弓驸或铜弓柲,也有的认为是挂绊马缰绳的挂缰钩等。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弓上的辅助器,绑缚于弓背中央,以防张弓发弦时顿伤。弓形器流行于商代后期和西周早期,沿用至春秋战国,应该多是北方少数民族使用。

弓形器 商代晚期,通长35.5、最宽处4.2厘米,重0.54千克(图十六)。1995年5月16日西安市长安区沣西乡大原村西周土壕出土。器体呈扃椭圆形,中宽末窄,略上拱,上部中心有一突起圆钮,钮端有一环形凸;弓身两端另生拱形臂,两臂上端须紧缚于弓柲,臂端以玲为饰。

商王朝统治时期不是一个稳定、大一统的时期,其与周边方国之间大大小小战争不断。兵器作为与战争最为密切的物品,透过它还原当时军队的装备情况、部队构成,甚至了解当时自然地理环境及其条件下的作战方式有着重要意义。也是完善军事史的宝贵研究材料。

(责任编辑:阮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