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博物院藏汉代摇钱树研究
   来源:文物天地     2017年11月16日 13:57

四川省博物馆学会2011年年会暨四川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授牌仪式在四川...

张琴

摇钱树是西南地区(以四川为主,包括重庆、云南、贵州、汉中等地)东汉至三国晚期流行的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明器。摇钱树由树座和青铜树组成,树座有石质和陶质两种,以陶质较多。树座一般是上小下大,树座上端是一中空的柱,用以插物。树座上有的浮雕羊、蟾蜍、天禄、辟邪,有的浮雕歌舞的人、持瓶骑于羊身的人或坐于龙虎座上的西王母,有的浮雕方格纹、串枝纹和方孔圆钱。青铜树分为树干和树枝,采用分段铸造然后组装的方式。青铜树上除挂满方孔圆钱外,还装饰西王母系列图像或佛像等。将青铜树插于树座中柱中,组成摇钱树。出土时,树座、树干和树枝多分开,枝干散落在树座周围,且多残破,无法复原整棵摇钱树的原貌,因此,现存可复原的摇钱树较少。1972年,四川省博物馆考古队在四川成都市彭山县双江乡崖墓发掘出土一株完整的摇钱树,现藏于四川博物院。

四川博物院藏摇钱树由陶座和铜树组成,通高135厘米,陶座高45.3厘米(图一)。陶座为泥质褐陶,模制,上小下火,呈圆锥体状,中间凸起一空心圆柱(供插铜钱树用)。陶座上浮雕两只神兽,呈叠蹲状。其上之神兽双目突出,头直伸向前,背饰钱纹;其下之神兽,双目瞪圆,头曲颈向下。近圈足处饰绶带钱纹。

铜树共分六层,满饰方孔圆钱。树干由六小节套在一起,装饰方孔圆钱和仙鹿(图二)。六层树叶插入树干的套管内。树顶立一凤鸟,曲颈、展翅、翘尾,口含虾蟆丸,一人正往凤鸟口中喂虾蟆丸。凤鸟正前方有一人双手高举圆月,月中饰蟾蜍。此人高髻,着右衽长袍,人首蛇身,曲尾(图三)。

树顶之下有五层树枝,每层树枝由两片树叶组成,左右对称,每层两片树叶的图案内容相同,从上到下,上四层图案内容也相同,均是:头戴方胜的西王母端坐于龙虎座上,头顶华盖。龙的一边有两人牵着一只仙鹿,虎的一边有两只对立而站的仙鹿。龙虎座下有两骑鹿人抬头仰望西王母,高举双手,似在乞求仙药。下面有两只鹿正在往上攀登。以树枝分开的另一边的图案上面有两人,一人抚琴,一人作倾听状,衣带飘扬,应为伯牙和钟子期。图案下面是牛郎和织女。牛郎一手牵着牛,一手和织女一起牵着他们的孩子。图案右边还有一人正在努力往上攀登(图四)。

第五层图案以树枝分开为上下两部分,下部饰仙人和方孔圆钱,仙人衣带飘扬,身姿曼妙。上部图案正中为西王母端坐于龙虎座上,头顶戴冠,冠上从耳际两端有披帔下垂至肩部,头上罩着华盖,双手平置于膝上。西王母一边饰玉兔跪坐持臼捣药,玉兔旁边是一仙人手执灵芝和一人持环状物,最后有一只三青鸟,翘尾。另一边饰持物跪坐的蟾蜍和一仙人持灵芝,旁边有一梳双髻的舞者,扭腰回首,手中长巾飘拂。舞者旁边有一人正在表演跳丸,丸有六枚。另有一人伏在案上表演反弓。最后有一人执节跪坐(图五)。

对于摇钱树的定名、起源及意义,学术界早已有人研究。对摇钱树的定名,20世纪40年代,冯汉骥对彭山汉代崖墓出土的摇钱树和摇钱树座进行研究后将铜树定名为“钱树”,陶器座定名为“钱树座”。霍巍也认为“‘钱树这一命名可能更为妥切和客观”,并且认为“摇钱树是汉代信仰观念中与‘西王母——天门——天帝这一崇拜系统有关的‘天柱或‘柱株”(霍巍:《四川汉代神话图像中的象征意义——浅析香港城市大学收藏的两件四川汉代陶摇钱树座与陶灯台》,《西南考古与中华文明》,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1年,第204页。与霍巍观点相似的还有周克林、邱登成、美国学者艾素珊等,他们认为摇钱树是天梯,是送迎死者灵魂进入天国仙界的特殊工具)。而有的人从摇钱树座上发现的有人持杆打钱以及将钱挑走的图像出发,认为摇钱树表现出东汉人们“祈福求财的心理”(孙机:《汉代物质文化图说》,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406页。与此观点相同的还有江玉祥、李凇)。还有的认为摇钱树象征着“社树”,与三星堆青铜神树有关(俞伟超:《三星堆文化在我国文化总谱系中的位置、地望及其土地崇拜》,《四川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也可能象征着神话传说中的桃都山(王永红:《汉代“摇钱树”的形状及内涵》,《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6年第2期)等。而四川博物院藏的这株摇钱树的意义是什么呢?又应该怎么解读呢?

四川博物院藏摇钱树装饰的主题是西王母系列图像。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西王母的传说,在记录远古神话传说的《山海经》中,西王母是居住在西部地区的一个蓬发戴胜、豹尾虎齿的半兽神,执掌瘟疫和刑罚。《山海经·西次三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袁珂:《山海经校注》,巴蜀书社,1996年,第59页)。《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袁珂:《山海经校注》,巴蜀书社,1996年,第466页)。

在《穆天子传》里描绘了周穆王与西王母相会的情景:“吉日甲子,天子宾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好献锦组百纯,□组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西王母又为天子吟,曰:‘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於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将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翔翔。世民之子,唯天之望。天子遂驱升于弁山,乃记名迹于弇山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晋·郭璞:《穆天子传》,《四部备要》第44册,中国书店、中华书局联合出版,1989年,第13页)。虽然对《穆天子传》的真伪和成书时间曾有很大的争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西王母传说的真实性以及西王母形象的变化,这时的西王母已经是人形,已具备了人的礼节,对于周穆王的礼物“再拜收之”,并与周穆王互相唱答。

到西汉,《淮南子·览冥训》中“羿请不死之药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何宁撰:《淮南子集释》卷六,览冥训,中华书局,1998年,第501页)。西王母被描写成长生不死仙药的所有者,成为人们追崇的对象。有学者考证汉武帝派遣张骞通西域就是为了寻找西王母之地,不少学者也相信武帝伐大宛的目的之一便是取得能载人升仙的“天马”。而在民间,人们采用祭祀的方式希望得到西王母的庇护。《汉书·哀帝纪》曰:“(建平)四年(公元前三年)春,大旱。关东民传行西王母筹,经历郡国,西入关至京师。民又会聚祠西王母,或夜持火上屋,击鼓号呼相惊恐”(班固:《汉书》,第1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42页)。《汉书·五行志》亦记此事,曰:“哀帝建平四年正月,民惊走,持稾或椰一枚,传相付与,曰行诏筹。……经历郡国二十六,至京师。其夏,京师郡国民聚会里巷仟陌,设(祭)张博具,歌舞祠西王母”(班固:《汉书》,第5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476页)。因西王母掌管长生不死的仙药,长生不死在现实生活中也未曾实现,于是死后的升仙便被寄予厚望,西王母系列图像就被广泛运用于丧葬文化中,四川博物院藏的这株摇钱树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从摇钱树树枝的装饰看,主要有三组图像内容。最下面的一组图像表现的是西王母仙境。威严的西王母端坐于龙虎座上。龙和虎很早就被认为是助人升天的工具。龙作为升仙的工具在楚辞中有提到,如《九歌》“大司命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湘君驾飞龙兮北征,遭吾道兮洞庭”;“东君驾龙舟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等(屈原著,郭沫若译:《离骚九歌》,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63、70、80页)。1972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中发现一幅帛画,画中一男子侧身直立,手执缰绳,驾驭着一条巨龙。龙头高昂,龙尾翘起,龙身平伏,略呈一舟形。在龙尾上部站着一鹤,昂首仰天。人头上方为舆盖,三条飘带随风拂动(湖南省博物馆:《新发现的长沙战国楚墓帛画》,《文物》,1973年第7期,第3-4页)。整个画面表现出男子乘龙升仙的景象。而人头上方的舆盖,其实就是华盖,同摇钱树枝上西王母头顶的华盖一样。有的学者考证华盖一方面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代表西王母至尊的地位;一方面就是象征着登仙(李淞:《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56-157页)。用龙与虎作西王母的坐骑表明西王母有决定谁升仙的权力,而华盖更突出了西王母的地位。

在龙虎座的两边是制作长生不死之药——虾蟆丸的场景。西王母的一边有一只玉兔正在捣药,玉兔后面一仙人手执灵芝;另一边有一只蟾蜍持物跪地,其后也是一仙人手执灵芝。蟾蜍和玉兔都是月精,相传为西王母制作长生不死仙药,常伴西王母左右。《乐府诗集》《相和歌辞·董逃行》:“采取神药若木端,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晋代傅玄:“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嫦娥奔月后托身于月,成为蟾蜍,而为月精。在汉代墓葬绘画中常见玉兔和蟾蜍,玉兔多为执臼捣药形象,有时也为手持灵芝的形象。蟾蜍有时也为捣药形象,有时手执一张网,正在为西王母筛选药丸。玉兔和蟾蜍是西王母图像的核心,是西王母的标志之一,为西王母制作长生不死之药——虾蟆丸。灵芝是制作虾蟆丸的原料。在汉代人的观念中,灵芝具有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功效,凡人服用灵芝就可长寿。

西王母的世界也是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因此在制作长生不死仙药的两边又分布着乐舞杂技图像,有正扭腰回首的舞者,有表演跳丸和反弓的杂技演员。他们为西王母表演,以娱乐西王母。

在这一组图像的最两边分别是一人执节跪坐和一只三青鸟。三青鸟,在《山海经》中多次提到,《山海经·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己而戴胜仗。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袁珂:《山海经校注》,巴蜀书社,1996年,第358页)。可见三青鸟是为西王母取食者。同三青鸟一样,执节跪坐的人可能也是西王母的侍者。

中间四层装饰的意义表现的是追逐西王母,向西王母乞求长生不死药。对这一图像的解读应该从下往上看,整个图像的下面部分都是正向上攀登的景象。画面左边有正在攀爬的鹿,画面中间有结伴而行的牛郎和织女,而画面右边有正在努力往上攀登的人,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到达西王母仙境。整个图像的上面部分以西王母为中心,西王母下面是两个已经到达仙境的人正在向西王母乞求长生不死仙药(蛤蟆丸,这正是最下面一组图像中玉兔制作的)。西王母的右边是已经升仙的伯牙和钟子期正在演奏,他们自娱自乐,过着无忧无虑的仙人生活。

最后一组图像描绘的是天上世界的景象。在汉代人的心目中有一个无比丰富的天上世界,那是一个由日月星辰等宇宙天象,河海山岳、动物植物等自然神,和远古祖先或神话传说转化而来的神灵所组成的世界。摇钱树的顶端就是一个由仙人和风鸟组成的天上世界。举月的仙人是羲和,羲和和常仪均为帝俊的妻子,常仪托日,羲和托月,举月的羲和也叫做月神。月中的蟾蜍如前所述,是月精。凤鸟,一种祥瑞神鸟,形象上与朱雀相似。《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五采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袁珂:《山海经校注》,巴蜀书社,1993年,第453页)。《山海经·南山经·南次三经》:“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袁珂:《山海经校注》,巴蜀书社,1993年,第19页)。在四川地区的汉代画像石棺上常绘凤鸟立于阙上,如四川简阳鬼头山崖墓3号石棺左侧图像中部有一单檐连接双阙式天门,门顶两侧各站立一凤鸟,门的上方榜题“天门”,门下有人双手拱作迎接状(内江市文管所、简阳县文化馆:《四川简阳县鬼头山东汉崖墓》,《文物》,1991年底3期;罗二虎:《汉代画像石棺》,巴蜀书社,2002年,第73页)。天门上的凤鸟是为了迎接进入天国的人,引导人们进入天门升仙。而摇钱树上的凤鸟正衔着西王母的长生不死药,其意义同阙上之凤鸟一样,给进入天国的人吃长生不死药以升仙。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四川博物院藏摇钱树的树枝共有三个主题:天上世界、西王母仙境和升仙的场景,三个主题均与升仙有关。在汉以前,仙就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仙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死,而不死就是长寿,因此有一些长寿的人转化为仙的故事,如赤松子和王乔。到汉代,随着人们灵魂观念的发展,阴阳观念用来解释灵魂观念,中国灵魂二元论形成。灵魂包括魂和魄,人活着的时候,魂与魄和谐统一在人体内;人死的时候,两者分离开来,并脱离身体,魂迅速升天,而魄以较慢的速度入地。魂是指“精神”的灵魂,魄是指“肉体”的灵魂(余英时:《东汉生死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34-140页)。魂由气组成,在人死后离开身体升天。魄与肉体相关,如果尸体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魄就会得到安息并能长久存在。正因为灵魂观念的发展,汉代人相信死是不可避免的,想要成仙不可能只在生前达到;死后也可以成仙。这就是所谓的“此世之仙”和“彼世之仙”(《东汉生死观》中对此世和彼世,此世之仙和此世之仙都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为了升仙,就需要觐见西王母,得到长生不死仙药,方能到达西王母仙界,过着无忧无虑的仙人生活。因此在摇钱树树枝上装饰三个部分的内容。在西王母仙界中有玉兔正在制作长生不死仙药。为了早日见到西王母,得到西王母赏赐长生不死仙药,必须努力向着西王母仙界攀登。西王母有时亲自赏赐仙药,有时也派凤鸟代赐仙药,引导人们进入仙界。在墓中随葬摇钱树反映了墓主强烈的升仙愿望,希望自己的灵魂能够借助树枝往上攀登到达西王母仙界,完成升仙的愿望。

(责任编辑:李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