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出土的黑白纹玛瑙珠管赏析
   来源:文物天地     2017年09月14日 10:22

唐代佛塔地宫出土老红玛瑙供珠

湖南两汉至唐代的墓葬遗址有30余处出土有80余件黑白纹玛瑙珠,其特征是珠子上有褐白相间或黑白相间、宽窄不一的圈带纹,部分纯为黑白花纹。主要出土于郴州、零陵(今永州)、耒阳、衡阳、长沙、益阳、常德等地,以长沙出土的最多,时代最早的为西汉时期,最晚的为唐代,以东汉时期的数量最多。

从出土的这些黑白纹玛瑙珠的制作工艺分析,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利用天然玛瑙原料制作而成,以1959年长沙五一路东汉墓9号墓出土的黑白纹玛瑙珠项链为代表,这类玛瑙珠上有褐白相间或黑白相间、宽窄不一的圈带纹,绝大多数应为玛瑙的天然纹带(图一)。但也有部分这类玛瑙珠管表面不甚光滑,较粗糙,似有强酸或强碱腐蚀过的痕迹,如1976年长沙杨家山汉墓111号墓出土的黑褐白纹玛瑙管(图二),表面粗糙,褐白连接处浸染叠压痕迹明显,重量相对较轻,是经过了人为处理还是自然环境造成目前尚难判断;第二类即为长沙市咸家湖西汉曹?墓出土的类似“天珠”的玛瑙珠(图三)和1964年长沙左家圹窑厂唐墓7号墓出土的算珠形玛瑙珠(图四),这3颗珠子明显是通过化学方法制作而成,学界称其为蚀花玛瑙珠。

笔者曾对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黑白纹玛瑙珠进行了整理,从造型、制作工艺与来源进行了分析(喻燕姣:《馆藏花斑纹玛瑙珠小议》,《文物天地》2015年第9期),并发表了20余张图像资料,本文对此不再赘述,而是将重点放在湖南出土的、尚未发表资料的黑白纹玛瑙珠上,以供大家欣赏和研究。

西汉玛瑙珠管(图五) 湖南省博物馆藏,1959年长沙金鸡咀4号墓出土。共22件,其中红色玛瑙珠管20件,有球形、算珠形、不规则球形、六面体梭形,褐白相间玛瑙管2件,其上均有从上至下的细穿孔,管长0.9、珠直径0.4-0.7厘米。褐白纹玛瑙管其上的褐色圈带和白色圈带纹宽窄不一,褐白连接处边界不甚分明,有浸染叠压痕迹。红色玛瑙球形珠和六面体梭形珠在中南亚、西亚多有发现,故其有可能为境外输入之物。

东汉玛瑙管(图六)长沙市博物馆藏,1980年长沙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工地6号墓出土,共3件,长分别是2厘米、2厘米、1.6厘米。保存基本完整。其中2件为红色玛瑙管,粗细不一,一件为腰鼓形,周身圆润,一件为六面体长梭形。另一件为黑、褐、白三色相间,呈腰鼓形,周身圆润,中部有较宽的白色纹带,黑白纹带连接处有较宽的褐色纹带,似为浸染所致,表面有磨损,不甚光滑。三颗玛瑙管均有从上至下的细小圆孔相通。

东汉玛瑙珠管(图七) 长沙市博物馆藏,1987年长沙出土。2件,分别长3厘米、3.4厘米。保存基本完整,器表稍有磨损。均作腰鼓形,较短的玛瑙管周身圆润,较长的玛瑙管管身有一边为扁平状。其上均为黑、褐、白三色纹带相间。较短的玛瑙管中部有较宽的白色圈带纹,展开后为长方形,两端呈褐色;较长的玛瑙管一端呈黑色,中部有一圈较窄的白色带纹,其两侧还有一道更窄的白带纹,另一端呈透明状褐色。两颗玛瑙管均有一细小的圆孔,可供穿绳。

东汉玛瑙珠(图八) 益阳市博物馆藏,1985年益阳县赫山庙工地出土。3件,直径0.6、长1厘米,保存完好。质地较透,均略呈短腰鼓形,其上有褐白相间的圈带纹,2件白色圈带纹较宽,白色和褐色交接处边界不清。器表均较粗糙,不甚光滑。从上至下有细穿孔相通。

东汉玛瑙管(图九) 郴州市博物馆藏,1997年郴州马家坪湘运公司工地11号墓出土。2件,长1.82.5厘米,最大直径0.7厘米,保存完好。均作腰鼓形,两端细,中间稍粗,上下贯穿一细孔。其上有黑、白、褐相间的纹带。较短的1件可平分为三大色块,中部为白色,两端分别为黑色和褐色,褐色的那端尚有几条细的白色纹带,从其颜色分析,其原色应为红色玛瑙,后经加工而成现有颜色。较长的1件中部有一圈细的白色带纹,其余多呈黑褐色,黑白连接处可明显看出色块有侵染叠压痕迹。两器表面不甚光滑,局部有磨损。

东汉金银玛瑙水晶琥珀手链(图十)

郴州市博物馆藏,2003年郴州市骆仙岭北湖区政府新址工地24号墓出土。全长17厘米,孔径0.5-1.3厘米。共12件,保存完好。其中茉莉花苞形金珠2件、茉莉花苞形银珠2件、六面体短梭形白色水晶珠1件,龟、狗和兽首形琥珀珠3件,六面体梭形红色玛瑙管3件,黑褐白纹玛瑙管1件,均有孔相连。黑褐白纹玛瑙管呈长腰鼓形,中间粗,两端细,其上有黑、褐、白相间、宽窄不一的圈带纹,黑、白连接处,褐、白连接处边界不清,互相之间有叠压。该手链出土时置于墓主手腕处,当为手镯使用。茉莉花苞形饰、六面体水晶玛瑙珠管在东南亚、中亚常见,故这串手链有可能为外来之物。

东汉珠串(图十一) 湖南省博物馆藏,1955年长沙丝茅冲DM3号墓出土。共34件,长0.3-1.4厘米。其中红色玛瑙珠管29件,有算珠形、球形、椭圆形、六面体短梭形;紫色水晶管1件,六面体玻璃珠1件,黑白纹玛瑙珠3件,均有穿孔相通。黑白纹玛瑙珠均呈腰鼓形,其中2件黑白纹对比更明显,另1件为黑、褐、白相间,颜色较浅,器表均不甚光滑,两端磨损较重。

东汉珠串(图十二) 湖南省博物馆藏。1955年耒阳营建工地BM17号墓出土。共9件,其中紫色球形玻璃珠1件、蓝色多面水晶管1件、白色六面体水晶管1件、动物形琥珀珠1件、椭圆形琥珀珠1件、红色球形玛瑙珠2件、六面体短梭形红色玛瑙管1件、黑白纹玛瑙管1件。黑白纹玛瑙管作腰鼓形,长1.6厘米,一端为白色,一端为黑色,中部白色纹带较宽,白色与黑色连接处有一圈不规则的褐色圈带,似为人为加工染色时侵染所致。

东汉珠串(图十三) 湖南省博物馆藏。1955年长沙丝茅冲EM9号墓出土。共9件,其中黑白纹带玛瑙珠1件,长2厘米;腰鼓形木珠8件,长0.8厘米。玛瑙管呈腰鼓形,一端呈黑色,一端为一圈较宽的白色带纹,中部为深褐色。器表粗糙,磨损较严重,似有人工加工后的痕迹。

东汉珠串(图十四) 湖南省博物馆藏。1955年长沙丝茅冲AM144号墓出土。总40件,其中红色玛瑙球形珠17件、六面梭形红色玛瑙珠管10件、六面梭形淡黄色水晶管1件、六面梭形白色水晶管1件、茉莉花苞形银珠2件、球形木珠2件、不明质地珠2件、琥珀动物形珠2件、深蓝色腰鼓形玻璃珠2件、黑褐白花带纹玛瑙管1件。肉红色玛瑙珠、多棱面体玛瑙、水晶管、茉莉花苞形银珠等在南亚、中亚出土较多,或为境外输入之物。黑褐白花带纹玛瑙管长3厘米,呈腰鼓形,中部有黑、褐、白相间的窄圈带纹。两端有磨损,器表不太光滑。

东汉串珠(图十五) 湖南省博物馆藏。1953年衡阳空军基地4号墓出土。41件,其中红色桔形玛瑙珠3件、黑白纹带玛瑙管4件、蓝色玻璃耳珰1件、深蓝色球形玻璃珠3件(1件残为2块)、圜底壶形紫色水晶珠2件、深蓝色算珠形玻璃珠20件、绿松石珠1件、黄色玻璃珠5件、椭圆形金珠2件,其上均有穿孔,除黑白纹带玛瑙管外,均光素无纹。黑白纹带玛瑙管呈长短不一的腰鼓形,白色纹带或宽或窄。

汉代玛瑙管(图十六) 湖南省博物馆藏。2件,其中红玛瑙管长5厘米、黑白纹带玛瑙管长3.6厘米,从上至下有穿孔相通。1952年长沙黑石渡出土。红玛瑙管作六面梭形体,为常见的肉红石髓,这种六面体形制的玛瑙管在南亚、中亚多有发现,有可能是外来之物。黑白纹玛瑙管呈腰鼓形,整器呈黑褐色,中部有一道较窄的白色圈带纹,黑白连接处可看到淡褐色侵染痕迹。器表较粗糙。

汉代珠饰(图十七) 湖南省博物馆藏。3件。其中红玛瑙珠1件,黑白纹玛瑙珠1件,琥珀珠1件,其上均有穿孔。长0.8-1.5厘米。1975年长沙火车站广播设备厂12号墓出土。红玛瑙珠作圆球形,琥珀珠作椭圆形,均光素无纹。黑白纹玛瑙珠作短腰鼓形,一端为淡褐色,一端为白色。靠中部有白色宽带纹一道。整器表面较粗糙,有侵蚀过的痕迹。

西晋玛瑙管形饰(图十八) 湖南省博物馆藏。长10.5厘米、1964年长沙黄泥坑汽修厂3号墓出土,呈长条梭形,中无穿孔。两端为红褐色,向中部延伸渐变为黑褐色。器表不甚光滑,有侵咬过的小孔。此件可看出其原色应为红色,经处理过后变成黑褐色。

(责任编辑:阮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