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的招幌
   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     2017年08月30日 23:35

...京记忆 店铺和招幌片

杨满良

过去,我国各种不同的商号都有不同的幌子。如黑龙江大庆市大同区内过去有一处义和发药店,门前就挂了两条青龙,因而被称为大龙药店。可见幌子对商家的作用。

幌子作为各商家的标志,不同行业的企业挂各种不同的幌子,它所起的不仅是广告作用,还展现各店铺的营业时间。有人考证,幌子在我国已约有近千年的历史。

在过去形形色色的幌子中,以饭店的幌子最为显眼。它一般都挂在饭店门前一特制的木杆横梁上。幌子的上半截为一木制圆桶,前人多吃蒸食,蒸则离不开笼屉,而笼屉是用罗圈(木质)制成的。饭店的招幌,中间部分的圆圈也是用罗圈制成的,它代表着笼屉,也可以理解为锅。圆桶下方挂缀着无数条一米左右的红纸条或红布条,使其成为穗状,迎风摆动,意为燃烧的火。有的还在圆桶上贴金色双喜字或寿字图案,以代表或招彰饭店财源广进,福寿绵长。筒上吸吊绳上饰以纸花。挂圆筒的三根吊绳缠绕着带穗的纸条,代表麻花;三朵花寓意为锅或笼屉里的各种主、副食,同时也起装饰点缀作用;下垂穗则代表面条。挂单幌子表明店内只卖烧饼麻花,不经营菜肴,是小吃店;挂双幌的是一般的应时熘炒,有鸡、鱼和其他肉类等菜肴;过去,一般的小县城内挂四个幌子的不是很多,因它代表的是能包办各类酒席,不论8顶8还是6顶6(八凉八热或六凉六热)菜肴都必须做到要啥有啥,应有尽有。即使是有的客户点一些稀奇古怪的菜名如“龙虎斗”、“青龙白虎”等,厨师都必须从容应对。旧社会,饭店挂的幌子特别有讲究。挂幌与经营项目必须一致。若挂幌与实际经营项目不符,就会招来无数麻烦。如挂4个幌子的饭店一旦做不出客人要的饭菜,轻则受嘲弄不付给饭菜钱,重则还要被官府责令关门停业。

烧麦饭店很受人欢迎,也很有讲究。卖烧麦的饭店必须挂烧麦幌。其形状为上端六角盘状,大小两圈。下垂的两层围绳穗子上缠着一些纸毛,饰以纸花及烧麦状的纸球。烧麦又称烧卖、稍美(内蒙古写法,音shāo mài )、肖米、稍麦、稍梅、烧梅、鬼蓬头,是形容顶端蓬松束折如花的形状,是一种以烫面为皮裹馅上笼蒸熟的小吃。外形像石榴,洁白晶莹,馅多皮薄,清香可口。喷香可口,兼有小笼包与锅贴之优点,民间常作为宴席佳肴。在中国土生土长,历史相当悠久。明末清初起源于内蒙古西部地区,后流传至京、津称为烧麦,而后至江苏、浙江、广东、广西一带,人们把它叫做烧卖 ;南北方的烧麦在制作材料做法等方面有很大差异。

回民开的饭店较多,即便是较小的城镇也有一两家。为之清真馆。它所挂的幌子式样虽与汉族饭店挂的式样相同,颜色却大相径庭。为深蓝色。

旧时,由于各地经济和交通不发达,马车是各地最主要的运输和交通工具,本地人习惯将其称为“拉脚”。于是各地的大车店便应运而生。这些大车店有的为马车牲畜和人员提供食宿,有的还为马车和行人打间(临时喂马和休息)。这些专为运输马车设置的大车店所挂的幌子与饭店不同。一般是在车店门旁埋竖一幌杆,上边有一用木板刻成的鲤鱼。鲤鱼身上刻有鱼眼、鱼鳃、鱼鳍、鱼鳞,用铁丝做成鱼须。下边挂的是一串罗圈,每个罗圈下面都围着一圈红布。在意思表达上有和饭店相似之处。如罗圈标志的是屉,红布则表示“火”,旧时住在大车店里,人吃马喂由店家全包,行前与店主算总账,故有“开店不怕大肚子汉”之说。至于幌子上安放的木制鲤鱼,意义更为深远。既有余(鱼)利的用意,又有鱼有眼无眼皮之说,表达的是对过往客人一视同仁和一律看待之意。

其实过去不只仅在饭店门前挂幌,旧社会至解放初期,城乡各行各业的店铺也都曾挂有招幌。各种招幌的形态都很贴近店铺从事的生意行当。特别是在旧社会和解放初期,招幌便利文盲和乡下人购置和加工商品,起到招揽顾客,做活生意的作用。早时,各行各业的招幌五花八门,但却各有特色。

用实物或制作工具作招幌

这种招幌直接将所销售的商品或制作商品的工具挂在幌杆上,系在摊床上端,以招揽生意。

煎饼铺:将一张煎饼叠成半张大小,下端系一条红布,用以作幌;也有的将刮煎饼的木耙子,底下拴三条红布挂起来作幌;或以半圆形木板,上写“山东煎饼”下系块红布为幌;

山行庄(收购皮、毛):将猪鬃、马尾拴在弓子上作幌,或门前挂几张小皮或几把猪鬃、马尾,表示专收皮毛;

染缸房:门前挂一件青布片子,中心缝制一块白布,上面写个“染”字;

木匠铺:在敞开的门市房里(有的在外面搭棚),摆着一摞棺材、一套柜箱;

估衣店:门前挂一件旧衣服作招幌;

鼓乐棚:将乐器云锣挂起作幌,也有将画有鼓、锣、钹、笙等乐器的木牌子挂起来做招幌,有的木牌上写着“风雨不误”;

兽医桩:门前竖立两根很粗的涂红色的八尺多高的硬木桩子,桩子顶端有的雕刻龙头,也有的横穿一块刻有犬牙形的厚木板,叫做兽医桩。这兽医桩既当幌子用,又是兽医行医的设施。

把实物放大作招幌

这种招幌就是将出售、加工制作的商品、器物原样放大,用板或薄铁皮等物做成,悬挂于门前,使人在远处就能望见,以招揽顾客。

代书处:门前竖一个小牌匾,上面画一个大信封,中间用红色圈着方框,旁边写着“代写各种书信”;

锡拉铺:门前竖一根幌杆子,挂着四根横木和二十七个铅勺组成的幌子,横木分三层,每层九个铅勺;

铜器铺:在一根两米长的幌杆上横挂着一支巨型烟袋,烟袋锅和烟袋嘴全由黄铜铸成,两边各挂着一块木板。一块木板上写着字号、画着铜盆、铜锁、铜勺,另一块木板上画着两支又细又长的烟袋;

钱庄:门前放一条大板凳,上面摆一个用木头雕制的大元宝,元宝凹洼处立放一枚木制的大铜钱;

杂货铺:门前竖一根很高的幌杆子,悬挂着一丈八尺长、一尺宽的一幅红布,布四周镶着两寸半宽,用青大绒剪成的云字卷作为招幌。独挑一幅红布的叫作“红幌”,凡是挂这样幌的店铺,铺底资金都比较雄厚。有的铺店还另悬四块招牌,分别写“呢绒货店”、“京庄杂货”、“青蓝白布”;

皮铺:挂的店幌可以看岀经营的物类,幌是以物象为标,店前挂几条干皮子的是皮铺;店前挂双靰鞡的也是皮铺;店前挂着车马挽具的还是皮铺;店前挂张熟好的老羊皮的那还是皮铺。

以喻意象征性作招幌这种招幌既不是用商品直接作招幌,也不是将实物放大作招幌,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以喻意、借代、含蓄的方式,巧妙利用本行业的特殊象征而制作招幌。如:用装液体或固体的葫芦,作为某些行业的招幌;再如:过去行商旅客远游,都挑副装有行装的圆形笼子,所以旅店业抓住这个特点,用罗圈象征箱笼以作招幌;

酒馆:酒幌的历史最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悬帜”挂酒旗卖酒,将白布中间写一个“酒”字,悬在门前招引酒客。至民国以后,就不再用酒旗了,改为用铜、锡做成的大酒壶,壶底下垂一条红布,悬在幌杆上,招揽生意;

药铺:幌杆(也有的把图样刻印在铺门两侧)顶端系一朵莲花,下连一节三角形铁片,紧连着两个菱形铁片,又系着一个倒置的三角形铁片,下垂两条小鱼。三角形和菱形铁片都中间涂以黑色圆心,外圈涂白色类似膏药的形体造型。莲花和鱼具有一定含意,即“鲤鱼卧莲花昼夜不停”。意思是不管病家什么时候来买药,都有人卖药。有的药铺只挂一串用木或铁制的象征性膏药,两头半块,中间三块的模具;还有一种药壶幌,门前幌杆上吊着一个木制的葫芦,下端垂一块红布,挂这种幌的药铺,不但卖药,而且还有给人治病的“坐堂先生”;

花店:是旅客行业的一种,专住往来贩卖各种花卉的人,也住“货郎子”(手摇波浪鼓,挑八股绳的小贩),花商既在此店住,又在店中进行交易,所以叫“花店”。花店为区别与其他旅店经营性质不同,在幌杆上挂一个大花篮,内插各式各样的用纸做的大红花,以表示这里是住花商的地方;

剃头棚:有两种招幌。一种用三寸直径、一尺长的圆木,上涂红、蓝、白三角呈螺旋形的曲线,称之“三色桩”;另一种是用半尺宽、一尺长的白布上写“清水洗头,朝阳掏耳”,布的两端用二股绳吊起来作幌;凡是挂白布幌的行业,铺店和资金都比较薄,借钱贷款都很不容易。

当铺:门前竖着两根很高的杆子,当中央一块二尺长、一尺半宽、两寸厚的木牌子,上面刻着一个“当”字。有的干脆在门两侧的墙壁涂上蓝色底色,写上白色“当”字;

金银店:招幌很精巧别致,门前竖一座五层的四角塔,每角各垂一个铜铃铛,塔顶和飞檐处都精雕细刻,整个塔体贴金涂朱,浑然一体,显得玲珑剔透,光彩夺目。为的是用来展示本店是制作和出售贵重金银首饰的场所;

京庄:招幌是用小玻璃球串成花篮状,挂在门前两侧,以小玻璃球作幌,既表示出售不值钱的低档商品,如针头线脑、头油雪花膏等货;又可象征出售贵重的高档货物,像金银首饰等;

果香铺:挂四块竖着的大木牌子,红地金字,上面刻有“京式八件”、“五香供果”、“四季糕点”、“鲜果茶食”;

烧饼铺:门前挂一小块竖立的木板,上面写“香酥烧饼”字样,下垂红布条;

酱醋坊:用三个木制的压腰葫芦,上边一个、下边两个,连坐在木架上,挂起立在门旁作招幌;

扎彩棚:在一根木制幌杆的上端处,有一条横木雕成龙状。龙的下边绘有彩云,木托上镶两个木制车轮子,车轮外又镶着花边;

卦摊:外面摆一张桌子,桌前下悬一块白布,上面画着阴阳鱼;八卦,桌上放着卦签筒;

粥铺:挂出的是长方形或半圆形的木板,板下边并排坠着穗状布条,标明这是一种最低档的饭铺;

澡堂:门前竖一根比其他行业都高的幌杆子,顶端吊一盏红灯。这红灯笼象征着是黑天,也间接地告诉人们:此处是背人的场所,严禁人们往屋里窥视。挂灯表示营业,请君入池沐浴;不挂灯,表示水没烧开或不营业,望君莫入;

妓女院(馆):临街住房,门前挂红灯,窗上有排影壁,门上悬红门帘,所以人们将其称为红灯区;有的不挂红灯,门前有两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人倚门而立,招引嫖客。几所共聚一街形成“窑子街”——红灯区。

除店铺之外,民间之中,常因互通有无或急需用钱,卖牲畜、农具、家具、器物等,于集市或众人之处,在欲卖物头上或其显眼之处,插上一束干草作“草标”为招幌。

旧时的客栈虽不挂幌,但店门外的门楣上都有木匾,夜晚挂有客栈标志的门灯,上写着“某某客栈”。栈房内设有账房和若干房间,房间内备有行李,住房价格比通铺大炕要贵得多。一般的通铺大炕不备行李,旅客主要是“打干房”,盖的是自己的上衣或合衣而卧。

旧时还有一种客栈叫“花子房小店”,又叫鸡毛小店。此种客店与客栈不同,设备陈旧简陋,故富贵大亨们从不来此光顾。此类小店之所以叫花子店顾名思义,“花子”,过去人常把要饭的称“叫花子”,所以花子店专门接待穷苦过客。诸如要饭的、算卦的、卖小药的、耍猴的、卖苦力的、拉洋片的、变戏法的、唱蹦蹦戏的和耍驴皮影的等等。这种店很少有行李租用。因为即使是店里多有行李,租用的人也很少。故这种店挂的幌子也十分简单,在店门旁边竖一立杆,顶端横梁上挂一梨包(装梨用的筐)。

此外,亦有一些特殊幌子,如开茶馆的挂茶壶,下面系一红布条,弹棉花的门前挂一棉花圈,这种幌子多是直接表达,寓意也不深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过去一直袭用的幌子以被人们取缔多年,取而代之是一些装潢美丽时髦纷的霓虹灯。你若想欣赏昔日的商家的幌子,那也只能去史书中查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