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博物馆基本陈列的策划与设计
   来源:文物天地     2018年08月29日 11:54

华凯创意解密长沙博物馆长沙历史文化陈列亮点

王立华

长沙博物馆2017年5月18日隆重开幕的“湘江北去·中流击水——长沙历史文化陈列”,是第一次全面展示长沙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的大型陈列。陈列分两个篇章,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展出反映长沙历史文化内涵的文物1250余件(套),综合运用场景、艺术品、新媒体展项80余处。在策划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根据长沙历史文化的特色,合理构建陈列体系,提炼陈列主题,突出重点亮点,通过展示空间的整理重构、陈列艺术形象的设计和空间色彩的诠释,力求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讲述好长沙故事。

一、长沙历史文化特色的分析

长沙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脉绵长,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从陈列内容策划的角度来看,长沙历史文化的地方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长沙地处湘中,绾毂南北,连接东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湖湘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万年前,长沙开始有人类活动。西周时期建立方国,宁乡炭河里就是方国的政治中心。战国时期楚人设立长沙县,长沙成为楚国南部的重镇。自秦代末年设立长沙郡起,长沙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的政治版图,此后2000余年来,长沙一直是各代州、郡、路、府的治所,并一度成为西汉长沙国、五代马楚国的国都和明代藩王的分封之地,有“湖湘首邑”之称。作为政治中心的载体,长沙城自战国楚人开始营建以来,城市的中心均未变化,这不仅成就了长沙在世界城建史上的奇迹,也积淀了长沙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2.中国南方的青铜之乡

商周时期,长沙是远离中原政治中心的化外之地。但至迟在商代晚期,商人经由汉水流域,入洞庭,溯湘江而上来到了长沙,带来了发达的青铜文明。这是长沙历史上第一次受到中原文明的强烈影响。今宁乡黄材盆地及其周边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已出土商周青铜器数百件,四羊方尊、人面纹鼎、青铜大铙等以其形体之高大厚重,铸造之精美绝伦成为中国青铜器中的珍品,奠定了长沙作为南方青铜文化中心之一的地位。90年代黄材盆地西周炭河里古城的发现、望城高沙脊遗址和贵族墓的发掘,证明了长沙西周方国的存在,也表明了青铜文明的输入,给长沙带来的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也给长沙地区的社会形态带来了巨大变化,长沙由此进入了国家文明时期。

3.以“楚汉名城”著称于世

楚汉时期是长沙历史上重要的节点时期。这一时期时间跨度达500余年,长沙完成了由南蛮之地逐渐融合到大一统的汉文明之中的历史进程,特别是西汉长沙国的建立,基本确定了两千余年来洞庭湖以南地区的政治版图,对促进当地民族的融合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春秋晚期楚人进入长沙,前后经营三百余年,在这里设县建城,并以长沙为前沿阵地发动对南方越人的攻伐。楚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发展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同时将周人的礼仪制度、思想文化带到长沙,基本荡涤了本地越文化的主体,使本地文化面貌焕然一新。公元前202年,刘邦封吴芮为长沙王,都临湘(今长沙),开启长沙的封国时代。长沙国分吴氏、刘氏两个时期,其分封历程、疆域变迁及与南越国的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汉政权的政治走向。西汉长沙王室墓、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呈现出汉代长沙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4.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唐代,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造船与航海技术的进步,中国的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销往海外。长沙本土窑场——长沙窑,创新釉下多彩的烧造工艺,大胆吸收并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因素,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跻身唐代外销瓷行列,将长沙窑瓷器销往东亚、南亚、西亚及北非地区,形成唐代瓷器外销白瓷、青瓷、彩瓷三足鼎立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印度尼西亚海域“黑石号”沉船上打捞出唐代的外销瓷器65000余件,其中长沙窑瓷器达50000余件,可见长沙窑瓷器在唐代外销瓷中所占比例之重,外销规模之大。长沙窑瓷器的成功外销,是长沙这个内陆城市的产品第一次大规模走向海外,它以瓷器为载体,把古老的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紧密联系,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5.湖湘文化之都

長沙自古人文荟萃,文运昌盛。战国晚期,屈原流落沅湘,曾经来到长沙,其作品《怀沙》既为怀念长沙而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郢都,屈原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一百多年后,贾谊贬谪为长沙王太傅,寓居长沙3年有余,期间曾作《吊屈原赋》《鹏鸟赋》等。两位先贤的忧乐情怀、民本思想开湖湘文化之滥觞,长沙由此有“屈贾之乡”的美誉。唐代,一方面大批官宦、文人或谪居或游历潭州(今长沙),如杜甫、柳宗元、李龟年、裴休、孙思邈、刘长卿、韩愈等;另一方面随着科举制度的确立,潭州学风炽盛,人才辈出,产生了欧阳询、怀素、齐已等书法家、文学家,文化名人的聚集,促进了长沙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两宋以后,长沙书院勃兴,岳麓书院、城南书院先后建立,胡安国、张栻、朱熹等理学名家在此讲学授徒,使长沙成为当时全国闻名的理学基地,并逐渐形成了以尊奉理学、兼容并蓄、经世致用为基本特征的湖湘学派。乾道年间,闽学代表人物朱熹与湖湘学派代表人物张栻在岳麓书院讲学论道,盛况空前,开创了不同学派在岳麓书院会讲的先河,扩大了岳麓书院与湖湘学派的影响,天下士子以不得卒业湖湘为恨。此后,湖湘学派不断发展,其思想精髓成为湖湘文化中思想文化的重要内涵,对后世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6.极富变革精神和革命传统的城市

鸦片战争后,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从岳麓书院走出去的陶澍、贺长龄、贺熙龄、魏源等经世派代表人物,放眼世界,改革时政。魏源更是发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代呐喊,唤醒了沉睡的国人。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等中兴将相,在政治、军事实践活动中践行“师夷长技”的经世思想,创办洋务,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维新变法运动中,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等人,力推新政,使湖南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谭嗣同更是为变法献身,血荐轩辕。黄兴、宋教仁等民主革命家在长沙创建华兴会,后与孙中山共组同盟会,组织反清武装起义,为推翻帝制,创建民国立下了不朽功勋。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刘少奇等革命家,胸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伟大理想,积极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以长沙的革命实践为起点,开创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宏伟大业。近代百年历史中,一批又一批的长沙士子以天下为己任,艰难求索,力挽狂澜。他们的奋斗历程,有力地诠释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精神。

二、陈列主题的定位与内容的规划

长沙博物馆是一座城市博物馆。让公众了解城市历史,体验城市文化,探究城市的人文精神,从而增强公众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宿感,是城市博物馆的使命,一个好的基本陈列是实现这一使命的重要载体。当前城市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主要有历史艺术陈列、地方历史陈列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各有利弊,应根据各地历史文化特色和本馆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长沙市文博机构的藏品资源丰富。长沙博物馆藏品近5万件,珍贵文物数量近7000件。藏品时代涵盖了石器时代至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种类有青铜器、陶瓷器、金银玉石器、漆木器、竹木简牍、书画作品、名人手稿等。其中尤以商周青铜器、楚汉文物、长沙窑瓷器、近代文物颇具规模和特色,反映了长沙重要历史节点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

近年来长沙的城市考古取得了重要收获。通过考古发掘,相继发现了自战国至明清时期的城墙、护城河遗址,汉代至三国时期的官署遗址,宋代的街坊、涵渠遗址,明代藩王府遗址和各时期的水井等生活设施,出土了十分丰富的遗物。根据考古发现,结合现有各时期的城市遗迹和文献记载,已可大致勾勒出长沙城市变迁的轨迹。

与长沙历史文化有关的研究开展较早,成果丰硕。仅就文物考古领域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长沙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楚文物就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伴随着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关于长沙史前文化、商周青铜文化、楚文化、马王堆汉墓及长沙国的历史、长沙窑、长沙出土简牍、帛书、帛画等方面的研究开展十分充分,积累了丰富成果。关于长沙近代史、党史、长沙思想文化史、商贸史、城建史的研究成果也可谓汗牛充栋。这些研究成果为基本陈列的策划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

然而长期以来,囿于条件的限制,除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举办过小规模出土文物精品展以外,长沙市还从来没有举办过一个全面反映长沙历史文化的展览。社会公众对长沙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的了解,主要依靠湖南省博物馆的马王堆汉墓展、长沙简牍博物馆出土三国吴简展览及以岳麓书院、贾谊故居为代表的一批地面文化遗存,获得的信息不系统,不全面。借助长沙博物馆新馆建设的契机,在新馆基本陈列策划过程中,我们从长沙历史文化特色着眼,根据馆藏文物情况和社会公众需求,特别考虑利用基本陈列开展社会教育的需要,决定举办一个长沙地方历史文化陈列,全面展示长沙自有人类活动以来至1949年和平解放的历史发展脉络,解读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精神。

为此,我对整个陈列的主题内容、篇章结构、展陈风格进行了合理的规划设计。

1.将陈列划分为“湘江北去——长沙古代历史文化陈列”“中流击水——长沙近代历史文化陈列”两个篇章。古代长沙与近代长沙的文化内涵各具特色,但比较而言,近代长沙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更具影响力。古代长沙的文化内涵集中表现在物质文化上,而近代长沙的文化内涵则更多地体现在历史名人上。表现主体的不同,决定了其表现形式的差异。古代长沙部分适宜于以物说史,以物证史;近代长沙部分则适宜以人带史,凸显长沙人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因而我们把整个陈列以1840年为界划分了两个篇章。两个篇章在时间上一线贯之,在内容上紧密联系,但在空间上又相对独立,各自成篇。这样划分的好处,一是加重了近代长沙的分量,更加体现了长沙“楚汉名城”“革命胜地”的文化特色,二是为塑造两个篇章各具特色的展示形象创造了条件。

2.以“湘江北去”“中流击水”分别作为长沙古代历史文化陈列、长沙近代历史文化陈列的展标。展标取自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长沙》。长沙是毛泽东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这首词也作于长沙。我们借用他的诗句作为展标,一是考虑这首诗词本身强大的影响;二是具有唯一性;三是两句诗词恰如其分的反映了古代长沙与近代長沙的文化特色,并富有深刻的寓意。湘江流经长沙后,一路向北,入洞庭,汇长江,最后纳入东海。我们把长沙的古代文明比喻为湘江之水,寓意源远流长的长沙古代文明和其他的支流文明一样,最终汇入了中华文明的海洋。“中流击水”则更是形象地表达了近代长沙人在历次社会大变革的浪潮中,不畏艰险,勇立潮头。

3.采用编年体的叙事方式,以时代为序,以重要历史节点或重大历史事件、著名历史人物、城市的发展变迁为主要线索,演绎陈列的主题内容。在遵循一般通史陈列规律的基础上,既完整表现长沙历史文化发展轨迹,又注意突出重点,彰显特色。我们把古代长沙划分为史前、商周、春秋战国、两汉、三国至元、明清几个大的历史时期,围绕各时期长沙政治、经济、文化和城市发展状况展开内容。特别突出了楚汉时期的内容展示。近代长沙则选取倡导经世、维新运动、辛亥革命、长沙建党、秋收起义、长沙抗战及和平解放几个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片段,以人物为表现主体,展现近代长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内容编排的体例上,不囿于通史陈列的固有范式,采取了通史加专题的形式解决具体问题。比如为充分展示西汉“渔阳”王后墓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和唐代长沙窑的文化特色,分别在“大汉王国”和“湖湘首邑”部分巧妙的嵌入了“渔阳王后”“唐风妙彩”两个专题,使陈列的形式更加丰富。

三、陈列的组织结构

按照陈列内容的时代序列,我们将基本陈列分为13个部分,分属“湘江北去——长沙古代历史文化陈列”和“中流击水——长沙近代历史文化陈列”两个篇章。

(一)“湘江北去——长沙古代历史文化陈列”

序厅:长沙的得名,据说与天上的长沙星有关。古人为观测天象,创立了二十八星宿之说,南方七星宿中轸宿旁有一附星名为“长沙”,于是按星象分野的理论,将天上长沙星对应下的地方称为“长沙”,在长沙也一直流传着“天上一个长沙星,地上一座长沙城”的谚语。在序厅设计中,我们以“星空下的山水洲城”为策划思路,以场景及手捧“长沙”地名多媒体互动形式,讲述长沙地名由来的故事,表现古代长沙山水洲城的人文和自然环境,调动观众情绪,引导观众的探索欲望。

第一部分:湘江晨曦

此部分主要展示长沙的史前文明及与长沙有关的上古传说,由三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击石为器”,展出一组浏阳出土的2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揭开长沙最早人类活动的序幕。第二单元“农耕初兴”,展出新石器时代大塘文化的石器、陶瓷组合,重点陈列大塘遗址出土的彩陶鸟纹双耳罐和一组带有太阳、建筑、兽面等刻画纹饰的陶片,反映长沙农耕文明的兴起、原始聚落的形成、原始艺术的产生和先民们太阳崇拜的宗教观念。第三单元“上古传说”,依据文献记载,整理三苗、黄帝、炎帝、舜帝、少昊氏、夏禹等部落联盟和中华文明始祖与长沙有关的历史传说,以图文版面形式呈现,增强该部分内容的故事性。

第二部分:青铜之乡

以“商周南征”“神秘方国”“青铜神韵”“铙乐悠扬”四个单元,层层递进,表现商周青铜文明南传长沙的历程和对本地文明进程的重大影响。“商周南征”以汉水流域、湘江流域商周文化的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早期文献关于商王、周王南征的历史记载,勾勒中原商周文化南传的路线,并以长沙出土或征集的兽面纹铜觚、兽面纹铜爵、细线纹铜斧、环首龙纹铜刀、三角援铜戈、云雷纹铜戈、宽叶铜矛等组合文物反映这一史实。“神秘方国”重点展示了宁乡炭河里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解析炭河里城址及其城墙、壕沟、宫殿基址、贵族墓葬的特殊含义,说明炭河里就是文献记载中长沙地区西周方国的政治中心。“青铜神韵”主要反映青铜文明南播后,长沙青铜文明的重要成就以及多元文化构成的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面貌。除以图文形式展示四羊方尊、人面纹鼎、部分流落在海外的长沙出土商代青铜器外,着重陈列馆藏长沙及周边出土的兽面纹提梁卣、牲兽尊、乳钉纹鼎、兽面纹瓿、蛙纹铙、云纹甬钟等青铜器。“铙乐悠扬”则以商代铜铙为展示重点,展出国内最大的象纹铜铙、一组9件能成编奏乐曲的乳钉云雷纹铜编铙,突出长沙青铜文化特色。

第三部分:楚南重镇

这部分是古代历史文化陈列中的重点之一,主要反映自春秋晚期楚人来到长沙后,长沙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百越杂处”,以越式青铜器的组合陈列,简要介绍楚人来到长沙前本地的越民族主体及其文化面貌。第二单元“军事要垒”,分“设县图治”“南征蛮越”“营建城邑”三个组合,以实物或图文组合陈列长沙出土的战国印章、带“长沙”的铜器铭文、各类兵器、战国长沙城的城墙、护城河、城内作坊、水井群遗址及水井内出土的生活用具、建筑构件等,并将市中心发现的战国至近现代的城市地层堆积移植到展厅内,体现出楚人对长沙的军事占领、政治治理和长沙城市建设的开端。第三单元“经营开拓”,组合陈列长沙出土的铜铁生产工具、铜镜、玉器、琉璃器、漆木器、货币及度量衡,从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方面反映本时期长沙经济发展。第四单元“南楚风采”,从“礼乐文明”“信巫重祀”“简帛流芳”“屈原怀沙”四个组合,以楚墓出土青铜礼乐器、镇墓兽、虎座凤鸟鼓架、简牍、帛书、帛画、制简工具组合陈列和屈原塑像,體现这一时期长沙的礼制文明、人们的宗教信仰和文学、艺术成就。

第四部分:大汉王国

汉代是古代长沙最辉煌的时期,陈列内容分五个单元展开。第一单元“秦长沙郡”,简略介绍秦末长沙郡的设立情况。第二单元“封藩建国”,分“吴氏长沙国”“刘氏长沙国”“长沙国相傅”“长沙国与南越国”四个组合,以长沙王金印、王后玛瑙印、各级属官印、兵器实物、贾谊塑像以及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图片展示,反映西汉长沙国分封历程、政治架构及与南越国的关系。第三单元“王国气象”,以王国都城、王室陵寝、王国生活三个组合,展示长沙国都城——临湘故城出土建筑构建、水井遗址及官署简牍、长沙国王陵分布模型、长沙国王室贵族墓葬出土金饼、丧葬玉器、装饰玉器、青铜礼器及生活用具、漆木器等,还原长沙国都城、王室陵区的规模布局及长沙国王室贵族的生活状况。第四单元“渔阳王后”,以小专题的形式,介绍“渔阳王后”墓的发掘经过、黄肠题奏葬制特色和这位长沙国王后、汉庭公主的生前生活。重点复原陈列该墓保存完整的黄肠题奏葬具,墓内出土的金饰、玉器、漆木生活用具、乐器、娱乐器具和随葬牲俑等。第五单元“王国余脉”,主要介绍东汉时期长沙国的复建、废除和设立长沙郡的情况。

第五部分:湖湘首邑

时间跨度涵盖三国至元时期,用五个单元概括长沙作为湖湘首善之区的历史文化特色。“风云要地”以三国吴简、六朝青瓷组合陈列,表现这一时期长沙政治风云的变幻和经济的缓慢发展。“盛世潭州”以出土金银器、玉石器、瓷器、铜镜、佛顶尊胜陀罗尼石质经幢反映唐代潭州的经济发展和佛教的兴盛。重点展出中南工大唐墓出土的秘色瓷器、定窑白瓷器及一套鎏金银茶具,表现唐代上层社会的饮茶风尚。以展板图文展示一批与长沙有关的文化名人,体现唐代潭州的人文之盛。“唐风妙彩”作为长沙窑的专题展,按长沙窑的概况、长沙窑瓷器的造型、色釉、装饰艺术、雕塑艺术及长沙窑的外销六个组合,展出长沙窑各类产品100余件,较为全面地反映了长沙窑瓷器的特色和在中国陶器史上的地位。最后以“扬帆远航”长沙窑瓷器外销场景诠释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这一个主题。马楚国是历史上第一个以湖南为统治中心的封建割据政权。“马楚王国”单元主要反映五代时期马楚政权在长沙的城市建设、促进湖南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方面的作为。“潇湘洙泗”以“湘岭要据”“城市遗迹”“商业都会”“湘学中心”四个组合,借助长沙城市考古发现的宋代街坊、排水涵渠、道路、水井遗址复原展示,馆藏金银器、玉石器、陶瓷器组合陈列,岳麓书院、城南书院和周敦颐、胡安国、朱熹、张栻等人物的图文展示,表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后,长沙政治、军事地位的提升,突破里坊制度约束后长沙城市规模的扩展,城市经济的繁荣,以及以长沙为中心的湖湘学派的形成和发展。

第六部分:明清府城

明清两代是古代中国由强盛走向衰落的转折时期。明代长沙为诸藩封王之地,藩府国城。明清鼎革后,清雍正二年(1724),两湖最后实现分治,长沙成为湖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该部分内容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藩屏府治”,主要反映明代藩王分封历程、藩王陵园分布与规模、王府的营造及对长沙城市建设的影响。第二单元,“湘省中枢”,展示两湖分治、分闱的历史过程,并从外地人口的迁入、茶市、米市的形成,表现“湖广熟,天下足”的人文、经济背景。

(二)“中流击水——长沙近代历史文化陈列”

序厅:序厅的设计中,我们从展览主题人手,用高度概括的艺术语言,设计制作了“中流击水”大型艺术装置,来表现近代长沙人的精神气质。该艺术装置用不同规格的方形钢管集聚,立体构成大浪冲击岩石激起千层浪花的瞬间造型,加上灯光的精准配合,塑造出极具视觉张力、震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其分明的棱角和铁锈的色彩,表现了长沙人刚正不阿的性格和铁血的精神,而中流击水的造型,更体现了近代长沙人在历次变革浪潮中发挥的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一部分:倡导经世

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说:“是书何以作?日: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这部分内容即主要反映鸦片战争后,长沙籍的经世派、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在倡导经世致用、唤醒民族自觉、推进中国近代化发展中的作用,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师夷长技”,以林则徐洮河砚、林则徐书《格言联璧》警句木匾、魏源《海国图志》、贺长龄、魏源编《皇朝经世文编》实物陈列及相关人物、事件图文展示,反映鸦片战争前后长沙的社会状况、禁烟运动、陶澍、贺长龄、魏源的经世思想。第二单元“湘军的兴起”,反映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太平军进攻长沙、曾国藩在长沙组建湘军的情况,组合陈列太平军使用的铁炮、“圣宝”铜钱、湘军人物刘锦棠手稿等实物、图片资料。第三单元“洋务先驱”,主要反映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曾纪泽、丁取忠的洋务实践活动,展出《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曾国荃编辑《船山遗书》,长沙左宗棠故居石雕构件,郭嵩焘《使西纪行》,曾纪泽撰《中国先睡后醒论》,丁取忠等人编撰的《白英堂算学丛书》等实物和系列图片,并以大型人物群雕表现洋务先驱的人物形象。

第二部分:引领新政

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缘起》中评价湖南说:“救中国从湖南始。吾湘变,则中国变;吾湘立,则中国存。”该部分主要表现在维新变法期间,长沙维新思想的传播、推行新政取得的重要成果、长沙人为维新变法作出的历史贡献。第一单元“维新号角”,以谭嗣同、唐才常创办浏阳新算学馆、长沙创办《湘学报》《湘报》、时务学堂、南学会为线索,从思想文化的传播、社会风气的转变表现这一时期长沙求新求变的蓬勃朝气。第二单元“长沙新政”,具体从办工厂、兴矿务、引轮船、设电报、开邮政、新军事、建警局几个组合,展现长沙新政的面貌和城市近代化的起步。第三单元“长沙近代教育的勃兴”,则以各类新式学校的建立、大量长沙学子留学日本的现象,反映长沙近代教育的发展。第四单元“血荐轩辕”,以场景、雕塑和实物、图文展示,重点表现谭嗣同为变法英勇献身、唐才常继之领导自立军起义的壮举。

第三部分:辛亥首应

辛亥革命中,长沙是最先响应武昌起义的城市。该部分内容,全面展现了长沙开埠后,长沙社会矛盾空前尖锐,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形势持续高涨,最后一举推翻满清王朝统治的全过程,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长沙开埠”,利用历史图片、文献资料和实物,表现长沙开埠的历程及对本地民族工商业的影响,第二单元“黄兴创建华兴会”,展示1904年黄兴、宋教仁、刘揆一等人在长沙成立华兴会、策划甲辰长沙起义、1905年参与组建同盟会、湖南同盟会领导公葬陈天华、姚宏业的活动,并以大型群雕“华兴聚会”表现“华兴会”成立时的情景。第三单元“辛亥革命前夕的长沙”,以萍浏醴起义、湖南立宪运动、保路运动、长沙抢米风潮四个组合,反映辛亥革命前长沙风起云涌的斗争形势。第四单元“武昌起义长沙首应”,展示武昌起义爆发后,湖南同盟会领导人焦达峰、陈作新积极响应、领导长沙起义、成立湖南都督府、派军援鄂的史实,以大型投影“起义倒计时”展示长沙起义的惊险过程。

第四部分:建党先声

毛泽东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中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部分以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劉少奇等人在长沙的早期建党活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共湘区委员会领导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等内容分五个单元展开。第一单元“新文化运动在长沙”,主要反映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毛泽东、蔡和森等进步青年,成立新民学会,开展赴法勤工俭学,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反帝、反封建思想,领导湖南人民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活动。第二单元“建立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与中共湘区委员会”,展示毛泽东、蔡和森早期建党思想、开展早期建党活动、创建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中共湘区委员会的光辉历程。第三单元“开展以长沙为中心的湘区工人运动”,通过改造劳工会、建立工会组织、领导长沙泥木工人、粤汉铁路工人、安源路矿工人等罢工斗争的内容,反映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湘区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第四单元“在大革命的高潮中”,主要表现在国共合作背景下,中共湘区委员会领导长沙人民支持北伐、收回帝国主义在湖特权的系列活动。第五单元“领导轰轰烈烈的长沙农民运动”,以建立各级农民协会、开展农村大革命、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为组合,反映了党领导下湘区农民运动的大好形势、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对湖南农民运动的充分肯定。该部分以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何叔衡、李维汉、郭亮、缪伯英“建党群英”的人物群雕结束。

第五部分:秋收起义

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人高举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旗,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的伟大探索和实践,翻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该部分内容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霹雳一声暴动”,展示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转变革命战略,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枪杆子出政权”的伟大理论,并回到湖南领导秋收起义,会师文家市,进军井冈山的全过程。第二单元“红军两次攻打长沙”,展示1930年彭德怀率红三军团第一次攻打长沙,毛泽东、朱德率红一方面军二次攻打长沙,以及期间成立湖南省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永和会师、建立红一方面军的内容。第三单元“丰碑”,以烈士墙、组合文物陈列,展示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英勇牺牲的杨开慧、郭亮、柳直荀、何叔衡等长沙籍的著名革命烈士。

第六部分:团结御侮

在14年的抗日战争中,长沙经历了“文夕大火”、四次会战,为中国的抗战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这部分内容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同仇敌忾赴国难”,从“九一八事变后的长沙”“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在长沙”“声名远播的抗战文化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四个组合,展示抗战爆发后长沙抗战文化城的形成、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的建立及其主要活动、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长沙人民众志成城、积极抗战的内容。第二单元“烈火焚城惊寰宇”,用大型投影、实物组合、图文版面展示方式,再现了“文夕大火”这一惨烈事件的经过,展示了火后周恩来参与领导的救灾活动。第三单元“长沙会战铸忠魂”,主要展示一、二、三次长沙会战的经过,重点以场景、多媒体表现第三次会战中“长沙保卫战”的战争场面,突出这场战争的胜利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重要影响和意义。第四单元“胜利受降慰英烈”,以“长沙受降”巨幅油画,表现长沙这座饱经战火的铁血名城,作为受降地区之一,见证了抗战胜利的伟大历史时刻;图文展示天心阁崇烈门、陆军第73军抗战阵之将士公墓、麓山忠烈祠等抗战纪念设施的兴建,体现长沙人民对抗战英烈的纪念和告慰。

第七部分:和平解放

分“反对内战争取民主”“和平起义声震全国”两个单元。第一单元反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长沙人民开展的争取和平民主的革命斗争。第二单元反映中共湖南省工委根据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积极开展对国民党湖南当局军政领导人程潜、陈明仁的统战工作,争取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八项和平主张,于1949年8月4日通电起义,实现长沙和平解放的历史过程。

在近代历史文化陈列的尾厅,我们选取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和《七律·答友人》两首诗词作为整个陈列的尾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长岛人歌动地诗”“芙蓉园里尽朝晖”,一代伟人的豪迈诗篇,是长沙近代历史和人文精神的形象写照,永远激励着长沙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勇往直前,再创辉煌。

(责任编辑:阮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