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佛教对宋代绘画的影响
   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8年05月10日 00:26

论宋代绘画对后世艺术的影响

郭璐

摘 要:谈及宋朝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士大夫文人所推崇的儒学。但其实不然,宋朝是文化繁荣,学术昌盛,虽然不能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所对比,但较之汉唐,延之元明清,都是无法对比的。佛教在宋朝的发展也绝对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自唐朝中期的快速发展到宋中末期的继承与传播。佛教禅宗,兴起于唐末五代,盛行于宋代,而禅宗的思想也对宋儒理学有着很深的影响,如朱熹、程颢、陆九渊、王守仁都从禅宗中吸取营养。而就单艺术语言而言,宋代禅画,是中国禅宗的一个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修禅者借用绘画这一表达形式,来表达禅道或者说表达自己对佛教教义和自身感受的一种途径和手段,激发了唐宋美术的新纪元新途径。除了禅画的发展,还有宋代佛教壁画这一绘制于庙壁上保存下来的绘画形式,也为我们研究绘画提供了宝贵财富。而佛教与儒学、道家并列为中国的三大教。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学、艺术等都有着深远印象,当代著名的史学家范文澜曾说,在中国历史上,佛教和文化的关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学就不懂中国文化。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以之深,而禅画更是其中的精髓。

关键词:佛教;宋代;禅画

一、佛教的传播发展

借中国佛教史一书中记载,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大约在两汉时期,汉明帝时期(公元67年左右),佛教刚传入中国被称为“浮屠教”。根据地域发展传播,最早进入现在的西藏地区,而后经现在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传入中国,所以说进入中国具体时期是不容易考证的,因为在两汉时期以上两个地区尚不属于中国版图,但是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向融合,到三国魏晋时期战乱不休,从东汉恒帝时期永寿二年时的5000万人口到公元280年时全国人口数为1600万,经过战乱全国只剩下三分之一人口。而佛教教义中所宣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来世幸福上,还有就是统治阶级的提倡支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从而使佛教超过当时中国原有的宗教信仰与传统的儒、道并存,为隋唐时期与儒道形成三教合一的文化背景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佛教也于多种流派共同发展的背景下,实行了南北佛学的统一,统治阶级也逐渐发现了发现了佛教教义符合其统治,从唐初洛阳最早的白马寺和玄奘西行的发展,和中期武后武则天的支持,中下层的官员和平民都纷纷效仿,都使唐佛教得到大力的发展。佛寺数量从太宗时期的3716座到玄宗时期的5358座。

二、宋朝佛教发展背景

初期只在中国佛教受唐末和五代两次大的劫难,因战争不断,王朝更替,和北方少数民族不尊教化,崇尚武力,封建割据的军阀重武轻文等一系列的原因,佛教发展缓慢。历史总是像车轮一样前进,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直到960年,后周禁军统帅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大宋朝,在后世宗时期实施和执行的反对佛教政策废除,后周废而未毁的寺院,停止毁坏,并着手修复,已拆除的寺院的佛像要好好保存,敕令用金字、银字写佛教经文。在宋太祖赵匡胤的保护下建隆元年这一年剃度的僧侣便达到了8000人。

在这一影响下,佛教在宋朝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北宋时期“士大夫多修佛学”,“崇道教、兴佛法”“营佛事、创梵宫”成为时代风尚。士大夫对佛教的喜爱也影响到了民间,从唐代的只有贵族信仰,到贫民大众,佛教的教义也逐渐贫民化和简易化,“家家观世音,处处弥勒佛”的景象自此产生,佛教得到大力的发展。可以说,佛教在宋代的影响超过了唐代。

宋代继隋唐民族化的佛教格局形成以后,进入了中国佛教发展时期。其中佛教诸宗中盛行是禅宗,其他依次是天台宗、净土宗。而禅宗集合了中国本土文化,继往开来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主流。

三、佛教对宋代禅画的影响

宋代绘画整体上受儒道思想根深蒂固,占宋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不无关系,文人予以名,武将予以财,就是鲜明的写照。宋朝武将的俸禄之厚,为历代仅有,打胜仗发赏,打败仗也发赏,但是整个社会还是受文人士大夫所把控。简单的提一下西方美术史,美术依托于宗教而流传发展下来,而圣母像、圣子、耶稣题材屡见不鲜。同样的佛教,为了宣传教义在统治者的默许下,佛教依托绘画也出现了代表佛教的“禅画”。已经从魏晋隋唐发展下佛教壁画以及墓室壁画,两大主流题材传入中国,给我国传统绘画带来了新的表现方式,丰富了绘画理论和技巧,扩充了绘画题材,佛教艺术在中国艺术中占据着无法取代的地位,促进了中国艺术的发展。

佛教绘画从三国时期的出现的吴国画家曹不兴开始,其是已知最早的一名佛像画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画家顾恺之,他曾为瓦官寺绘制的《维摩诘像》“清赢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可见其绘画技巧的高超,在笔法上创立了“高古游丝描”,是“笔迹周密”的密体。张僧鳐善画佛寺壁画,结合西域画法创造了凹凸画形成了独特风格“张家样”,曹仲达以“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的曹衣出水”著称的“曹家样”以及唐代仕女画家创造的“周家样”,都在绘画形式上和技巧上有很多的提高。

宋统治者对佛教、道教均采取保护政策,寺庙中的佛画虽缺乏唐代那样宏伟的气势,但仍然保持了相当的规模。尤其以大相国寺等在皇室主持下繪制的壁画为代表。北宋晚期禅画盛行,是佛道禅宗在绘画艺术上的反映,也是佛教美术的独特现象。到南宋禅画一度发展,最著名的画家就是梁凯。下面我们从以下几幅绘画来试着分析。

《寒山拾得图》现藏于美国耶鲁大学美术馆,李公麟风格,立轴,水墨纸本。是目前存世作品中最早的寒山拾得图。寒山和拾得两位大师,是唐代天台山的隐僧、佛教史上著名的诗僧。两人行踪莫测,言语非常,相传是文殊和普贤的化身。画面中,寒山持仗在前,拾得躲在其后,含笑注视前方,神态逼真。整个画面工整淡雅。

《大士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贾师古所绘,立轴,绢本,设色。

贾师古,南宋画家,善于绘画道释人物,师法李公麟,有一徒弟梁凯,名胜其师。此图中观音大士垂披秀发,斜靠巨石,手中宝瓶倾斜,向下涌出一白莲,用墨笔进行勾勒,加以小斧劈皴形成山石,用以白描手法勾勒观音,衣褶如行书草笔,颇有写意风韵,但是其面容和发簪又用及其工细的笔触加以勾勒和梁凯的《泼墨仙人图》异曲同工。显得柔美修润,工写相得益彰,突显出观音大士的闲适高洁。

《罗汉图》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馆,为南宋四大家的刘松年所绘。刘松年是一位佛、道、人物、山水都擅长的画家。这幅《罗汉图》构图严谨,笔法精妙,形象生动,其中人物衣纹采用了铁线描,笔锋为中锋,人物面部采用细线勾勒,再加以颜色罩染,树石多用中锋之笔,笔法劲挺,严整细谨,工而不板,十分完美,时人称其画为“院人中绝品也”。

《泼墨仙人图》南宋梁楷所绘,他还开创的南宋禅画的新局面,在画史上有很高的评价,有“精妙之笔”的评语。自创“减笔”画法。皇帝曾授予金带,以示表彰,但梁楷挂于院中而不授。好喜酒,自号“梁疯子”。《泼墨仙人图》是他的代表作,更是“减笔人物画”的代表,以大笔泼墨的方式来描写人物衣纹,又以寥寥数笔刻画人物眉宇面目,仅仅四笔,就把人物肚子的形状和行走时衣带的飞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以简洁的笔触,充分展现了仙人的飘逸气质。不拘形似的画法,表露出了画家创意的奔放,也为传统人物画的发展开拓了新境。梁楷的艺术创作,借酒助兴,酒酣意发,无拘无束,最真实地展现了自我。其他禅画还有《布袋和尚图》《六祖斫竹图》《八高僧故事图》《释迦出山图》等。

佛教禅宗绘画除了在绘画作品上还有就是在寺观壁画上。由于历史原因宋代名工大家的手绘已经不在,只有甘肃的敦煌莫高窟有少量保存的宋代壁画遗迹,但是其创作的水平已经衰弱,水平也远远不能和中原内陆地区的对比。残存的少量的残画、粉本小样成为了宋代壁画的珍贵史料。

一是在1969年的河北定州发现了两座宋代古塔塔基座,地宫两边的壁墙上皆有壁画。静志寺舍利塔基地宫,北面墙壁上正中写有“释迦摩尼真身舍利”字样的莲座牌位,牌位两侧各画了5个弟子;净众院舍利塔地宫(995)北面墙壁上绘有释迦涅槃像及弟子哭泣呼号画面。

二是山西省高平市的开化寺大雄宝殿东西墙面上的北宋壁画,墙上壁画的主要内容都是佛教故事和讲经说法图。壁画面积达到了88.2平方米。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佛家的禅宗在宋朝的发展是值得肯定的,它不仅表现在其人物写意画上,也表现在了其壁画形式上,两个种类。从保存手法上说,我们可以看出来上述提出来的美术作品和壁画都是依托于宗教流传于后世,或用于秦汉墓葬文化的影响下的墓室壁画,或在帝王统治支持下而绘画于庙壁的壁画。

四、结语

春秋几何盛世中国,佛教绘画依托宗教,宗教依托绘画,为中国绘画史留下了寶贵的财富和丰富的史料依据。而今天的我们不一定能看不到那一张张丝绸上的名家巨作,但是绝对可以看到那绘制于千古名刹的佛教绘画,我们看不到曾经的画坛名家,但是我们借着他们遗留下的瑰宝,窥视到了宋代佛教绘画的精髓,这也是留给我们今天学画者们最真实的素材。佛教绘画到当代依然发展,与现代艺术的融合,脱离了传统的宗教范畴,但没有脱离艺术这个这个宏大圈子,终会再创辉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最后让我们用一句佛语来结束通篇的论述,观自在,心自在。

参考文献:

[1]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珍藏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史宏蕾.禅宗与宋代禅画艺术的文化探索[D].山西大学,2006.

[4]冯卫博.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与贡献[D].佛教在线,2012.

[5]吴为山,王月清.中国佛教文化艺术[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