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寺墓地第二期墓葬相关问题分析
   来源:文物春秋     2018年05月04日 21:41

西安清凉寺连战祖母的墓园

李鹏飞

【关键词】清凉寺墓地;第二期墓葬;等级;阶级分化

【摘 要】2003—2005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山西芮城清凉寺墓地进行了发掘,发现300余座史前墓葬,出土了一批精美的玉石器。墓葬可分为四期,第一期属于仰韶文化,第二期属于庙底沟二期文化,三、四期属于龙山文化。其中第二期墓葬出土的玉石器数量、种类最多,墓葬规模差异也较大。根据第二期墓葬出土随葬品的种类、数量及墓葬规模,结合墓葬分布情况,文章将这批墓葬分为五个区,四个等级,在此基础上,对墓葬布局进行了综合分析,以探讨该地区这一时期阶级分化的程度,揭示其文明发展的进程。

清凉寺墓地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东北部,东南距县城约20公里,属于寺里—坡头遗址。2003—2005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共3000余平方米,发现墓葬355座。《清凉寺史前墓地》(以下简称报告)将这批墓葬分为四期,其中第二期墓葬属于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1]353,共189座,出土了大量玉石器,部分墓葬还出土陶器、鳄鱼骨板、猪下颌骨、骨器等。本文以第二期墓葬为研究对象,从随葬品的种类、数量以及墓葬规模等方面对其布局、等级以及反映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不足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一、清凉寺二期墓葬的分区

根据报告,第二期墓葬共189座,大致可以分为几个相对集中的墓区,然而报告中并未提及对墓区的具体划分[1]79。

为了便于对二期墓葬的布局方式展开深入的研究,笔者根据墓葬的集中分布情况将188座墓葬(M21为夫妻合葬墓,无随葬品,与其它墓葬相距较远,也未经过后期取土破坏,笔者认为其能否归为第二期尚存在争议,故暂不对其进行分析)分为5个墓区,依其方位分别称为北区、西区、中区、东北区、东南区(图一)。北区集中分布6座墓葬;西区墓葬89座,分布在M154、M151、M128、M156以西;中区墓葬58座,集中分布在M1、M163以东,M242、M231以西;东北区墓葬28座,分布在M261、M15以东,M278以北;东南区墓葬7座,分布在M317以南。至于这5个墓区是依据何种因素进行划分将是下面要探讨的问题。

二、各墓区墓葬的比较分析

(一)各墓区基本情况

二期墓地出土随葬品的墓葬共58座,占二期墓葬总数的30.85%,主要分布在中区和西区,随葬品数量差别较大,多者十几件,最少的只有一件。随葬品的种类主要为玉石器,骨器、陶器、鳄鱼骨板、猪犬齿、猪下颌骨数量较少。下面对各墓区有随葬品墓葬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

北区共有6座墓,其中3座有随葬品(表一)。随葬品数量较少,仅有1~2件石器,种类也只有石环和石钺,墓葬规模偏小。从位置上看,有随葬品的墓葬集中分布在东部,无随葬品的墓葬集中分布在西部,说明墓区内部可能存在按照贫富进行布局的情况。

东北区有墓葬28座,仅2座有随葬品(表二),比例远远低于其它四区,种类只有骨簪和石钺,墓葬规模偏小。

东南区7座墓中,3座墓有随葬品(表三)。随葬品数量较少,最多只有2件,种类有石钺、石环、陶饰、骨簪,墓葬规模总体偏小。值得注意的是,M317、M318、M316、M321成排分布,且头向均向东,不同于其它墓葬的头向向西。

中区共有墓葬58座,11座有随葬品,约为中区墓葬总数的五分之一(表四)。除M4隨葬物品较多且出土石钺外,其余墓葬均只有1件随葬品,不见石钺,种类有骨簪、石环、联璜石环、陶瓶,墓葬规模也普遍较小。

西区墓葬共89座,40座有随葬品。其中,随葬10件以上随葬品的墓葬3座,随葬4~9件随葬品的13座,随葬1~3件随葬品的24座,基本上呈金字塔结构分布(表五)。在各墓区中,西区随葬品的数量最多,种类也更为丰富,除玉石器、骨器外,还随葬有陶器、猪下颌骨、猪犬齿、鳄鱼骨板等。墓葬规模方面,西区不少墓葬的宽度在0.6米以上,部分宽度在1米以上,而其它区的墓葬宽度多在0.6米以下。此外,西区M79、M82、M112还发现殉葬现象,等级分化较其它墓区更为明显。

结合各墓区的基本情况,笔者初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出土陶饰和骨饰的墓葬数量较少,从出土位置看,一般在头骨上,也有少量在下颌骨附近,应该为装饰品,与墓葬等级没有直接联系。

2.随葬骨簪的墓葬共有8座,包括男性2座,女性6座,墓葬规模均较低。骨簪多单独出现在女性墓葬中,可能只是装饰品,与墓葬等级无直接关系。

3.带孔石器和石钺共存,一般放置在钺的后端旁边,二者之间有较窄的空隙,报告中认为带孔石器应该是与钺捆绑在一起的固定附件[1]81,但出土石钺的墓葬并不都伴出带孔石器。凡是伴出带孔石器的墓葬随葬品均相对丰富,墓葬规模较大,等级应该较高,说明石钺和带孔石器组合与南京金坛三星村出土石钺和长方形器组合类似[2],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这可能是受到良渚文化的影响[3]。

4.石环、联璜石环和石璧发现数量较多,从出土位置来看,多套在手臂上或在手臂附近,应该是装饰品。这类器物在各类墓葬中均有发现,不能直接反映出墓主的社会地位,但各墓出土的数量不一,可能和墓主生前的社会财富或个人喜好相关。

5.陶器、鳄鱼骨板和作为财富象征的猪下颌骨发现数量较少,仅出现在规模较大的墓葬中,应该是墓主社会地位的象征。

(二)墓葬等级划分

综上可知,随葬品的种类不同、组合不同,其代表的含义也不同。根据墓葬规模的差异,再结合随葬品数量、种类、组合的不同,第二期墓葬可以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等级有M54、M79、M82,随葬品为石钺与带孔石器的组合、带孔石刀、鳄鱼骨板或陶容器,还有数量不等的石环(璧)等。随葬品数量最多,均在10件以上。墓葬规模也最大,宽度在0.8米到1.1米之间。墓主不仅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还掌握了大量社会财富。endprint

第二等级有M4、M27、M46、M61、M67、M76、M110、M111、M112、M145、M200,随葬品为多孔石刀或石钺与带孔石器的组合,还有猪犬齿、鳄鱼骨板、猪下颌骨和石环(璧)中的部分器物,随葬品数量多在5件(包含5件)以上。其中,M27、M61、M76、M111虽然只有4件随葬品,但随葬有石钺和带孔石器或石刀的组合,等级较高,故也归入第二等级。这一等级的墓葬规模大多比第一等级小,墓主社会地位和财富也略低于第一等级。

第三等级有M215、M217等墓葬,随葬品数量在1~4件之间,种类有陶饰、骨饰、石钺、石环(璧)等。墓葬规模较小,墓主虽具有一定的财富,但是社会地位较低,应该是较为富裕的平民。

第四等级包括二期墓葬中所有无随葬品的墓葬,这类墓葬规模最小,墓主既没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也没有占有大量社会财富,应该是普通的平民。

从墓葬分布情况看(图二),西区四个等级的墓葬均有分布;中区除1座第二等级墓葬外,均为第三、四等级墓葬;东北区、东南区、北区的墓葬均为第三、四等级。整体来看,高等级墓葬集中分布在西区,墓主社会地位较高,拥有大量财富。中区、东北区、东南区、北区为低等级平民的墓区,墓葬规模小,随葬品数量少,种类单一。

三、清凉寺二期墓地布局的思考

(一)影响墓地布局的因素

在报告中,发掘者认为清凉寺二期墓地可能是受到血缘关系的影响而形成的几个家族墓地[1]79。结合上文分区和等级划分的结果,笔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如果是家族墓地,事先会有一定的规划,相互间应不存在打破关系。从西区、中区、东北区墓葬情况来看,墓葬排列较为杂乱,每个区都存在数组甚至数十组打破关系,事先应该没有经过规划。

其次,从同一墓区不同等级的墓葬分布情况来看,除西区高等级和低等级墓葬均有,呈金字塔状分布趋于合理外,其余四区多为低等级墓葬,墓区内部各等级墓葬分布不合理;从整个墓地看,墓葬分布也存在分化,高等级墓葬集中分布在西区,北区、中区、东北区、东南区则为低等级墓葬分布区。

此外,从性别、年龄构成来看,二期墓葬中男性83人,女性90人,性别不详者8人,儿童9人(西区M66内有3具人骨,无法分辨墓主,未列入统计。M55、M60无人骨;中区M9有3具人骨,M179有4具人骨)。女性略多于男性,整体的男女比例基本平衡,但是各墓区之间差异显著。北区男性5人,性别不详的1人;东南区男性5人,女性1人,儿童1人;东北区女性16人,男性4人,儿童、婴儿共6人,性别不详的2人;中区女性37人,男性22人,性别不详的4人;西区男性47人,女性36人,儿童2人,性别不详的1人(图三)。

因此,清凉寺二期墓葬应该不是家族墓地,而是坡头遗址居民的公共墓地,根据墓主的社会地位、财富以及性别差异来划分墓区。其中,北区可能为低等级男性平民墓区,东南区为低等级平民墓区,东北区为儿童和低等级女性平民的墓区,中区为低等级平民和妇女的墓区,西区为上层统治者、富裕的民众和平民的综合墓区。

整体上看,富有和社会地位高的墓主集中埋葬在地势较高的墓地西部,贫民、平民、妇女和儿童的低等级墓葬则分布在地势略低的东部。这与张弛先生通过对河南灵宝西坡、山东泰安大汶口、安徽含山凌家滩和江苏张家港东山村等遗址墓地分布的研究,得出大中型墓葬在墓地中占据位置最好的茔地的结论一致[4]。

(二)墓地布局的变化

二期墓葬中存在数组打破关系,说明墓地现有的布局方式是逐步发展而来的。为了对墓区布局方式的变化展开更深入的研究,笔者参考报告中的14C测年数据并结合墓葬的打破关系,对清凉寺二期各墓区的埋葬时间进行简单归纳。

根据报告,清凉寺二期墓地中有14C测年的数据15个,涉及14座墓葬(表六)[1]356。其中,M51打破M61,但測年数据早于M61,M144打破M136,测年数据却早于M136,测年数据均与打破关系不符,故舍弃不用。剩余的10座墓葬中,除了M249、M286位于东区,M196、M223位于中区外,均为西区墓葬。结合三个墓区的测年数据来看,西区M67、M46、M66、M82年代最早,东区和中区墓葬年代与之相当,西区M71、M51、M58、M144、M136、M61年代最晚。

综上,笔者对整个墓地布局的变化有个大概的认识:最初,整个部族不分贫贱都集中埋葬在墓地的西部。稍晚,墓区开始分化,低等级墓葬集中分布在中部和东部,较高等级的墓葬主要分布在西部,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开始体现在墓葬布局上。薛新明先生分析,清凉寺所处的自然环境发展农业的条件并不十分优越,但是地处山脉要冲,交通便利,结合运城盆地盐湖的开发历史和墓葬中出土有较多具有外来文化因素的器物,他认为,清凉寺二期墓葬的贫富分化是因为部族中部分成员开始从事食盐外销,率先富裕起来[1]615。到了最晚阶段,西区又出现平民墓葬,有的甚至打破前期较高等级的墓葬,这种现象可能是第三期墓葬由西向东成排分布的源头,与墓葬布局观念发生变化有关。

结 语

结合墓葬等级和墓主的性别、年龄的分布情况来看,清凉寺二期墓地应是坡头遗址居民的公共墓地,根据墓主的社会地位、财富以及性别差异来划分墓区。其中,北区可能为低等级男性平民墓区,东南区为低等级平民墓区,东北区可能为儿童和低等级女性平民的墓区,中区为低等级平民和妇女的墓区,西区为上层统治者、富裕的民众和平民的综合墓区。

参考报告中的14C测年数据和墓葬之间的打破关系,笔者梳理了清凉寺二期墓葬布局方式的变化脉络。最初,所有墓葬不分贵贱都集中埋葬在地势较高的西部。之后,部分成员从事食盐外销,积累了财富,阶级分化开始体现在墓葬布局中,高等级墓葬集中分布在西部,低等级墓葬分布在其它区域。到了后期,墓葬布局观念发生变化,平民墓葬又开始在西区出现。

清凉寺史前墓地是一处揭露比较完整的墓地,以中小型墓葬为主。通过对墓地的布局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变化的研究,笔者发现在清凉寺墓地二期时,该地贫富、阶级分化加剧,文明初现端倪。这一发现为晋南地区文明化进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也为研究同时期其他墓地的文明进程提供了参考。

[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工作站,芮城县旅游文物局. 清凉寺史前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

[2] 马金花.山西芮城清凉寺墓地出土玉器浅说[J].文物世界,2009(3).

[3]薛新明,杨林中.山西芮城清凉寺史前墓地[J].考古学报,2011(4).

[4]张弛.社会权力的起源:中国史前葬仪中的社会与观念[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5:308—309.

〔责任编辑:成彩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