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水彩画的绘画技巧分析
   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8年05月03日 13:48

【】水彩画基本技法的分析浅谈干画法和湿画法-水彩画基本技法

任杰 于琼

摘 要:现代水彩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绘画形式,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水彩画的技巧综合了多个画种的精华扬长避短极大地体现了水彩的特点与优势。水彩画技巧多是以水和颜料为媒介,包含各种基本构成元素和衍生的构图原理,对光影有特殊的表达方式,是通过水与色的变化来描绘景物。文章从现代水彩特征、光影运用、干湿画法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水彩画的绘画技巧。

关键词:水彩画;绘画技巧;艺术表达

“水彩画”即是“以水调色作画或是以水调色由此绘制完成的画”。追溯人类“以水调色作画”的历史,其实相当久远。早在古代埃及,人们已经在莎草纸上开始所谓“亡者书”的绘制;古代西亚、印度的“细密画”,精致而富丽;兴起于中国的墨彩华章,同样源远流长;至于欧洲中世纪手抄经书中以宣扬宗教教义为目的的插画,则是不知慰藉了多少不识字的虔诚信众的心。

现代“水彩画”概念与地位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其萌芽发端于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壮大成熟于十八九世纪的英国。在18和19世纪的英国,艺术家们不断的努力和超高的表现,使“水彩画”被称为英国的“国画”。

18世纪之前的早期“水彩画”多以艺术家写生手稿或创作草图的形式呈现,淡彩薄敷,色彩面貌比较单一,例如鲁本斯、伦勃朗的作品。在我国,水彩一直被认定是洋画的一种表现形式。水彩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在近现代时期,经过历代水彩画家的探索和追求,逐渐走向成熟。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水彩画”进入到了一个全面繁荣的“成熟期”,而作为“成熟”的标志之一:无论是以“线描”风格还是以“涂绘”风格作画,在那样一个历史阶段的“水彩画”领域内皆出现了可以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的大家。

一、中国当代水彩中的透明与韵味

“透明”是关于水彩画的描述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用词之一。例如弗朗西斯·汤的作品《安布赛德小镇风景》,画面上依次叠加的薄薄色层,若隐若现的精致线条,无不透露出那一份清新与雅致,无论是在调色还是在施色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水与色很好的交融,使画面“水色滋润”充分利用和发挥画纸本身的固有色彩与明度,如通过“留白”,留出画面中最亮的区域。

水味是水彩画的灵魂所在。每一项水彩画技法中水的掌握,皆有其价值与意义,但若不懂得将已掌握的技法与其他技法相配合,就仍无法贴切自如地将其应用于实践,这就如孤立的单个字或词的发音,即便有含义,但无论如何不能等同于“语言”。

一些经验丰富、值得尊敬的水彩画家们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照。语言总是要通过“模仿”习得的。以此类推,绘画艺术语言的掌握,也离不开“模仿”。用笔要肯定,做到稳、准、狠、一次到位。水彩画材料的特殊属性和画家的技术处理,产生一种意蕴和氛围,我们称之为韵味,能让人在静思默想中感悟到轻音乐一样的审美意趣,引发如诗歌般的精神享受。

二、水彩画的表现技法

水彩画是通过水与色的变化来描绘景物的。绘画中的艺术形象是用线条、明暗、色块构成的,而水彩画中的明暗层次是借助于水的多少来表现的。某种颜色加水越多就越淡,或者说明度高;相反加水越少颜色就越深,或者说明度低。

水彩颜色“刷洗”非常重要,其不仅仅是一种修改画面的方法,还是一项特殊的水彩画技法。例如作品《清晨》,画面中天空与远山部分的描绘,就是铺完一次色后,待其完全干透,再用清水大笔快速“刷洗”,因为纸面纹理的凸处的颜色被清除,而凹处的颜色仍有部分保留,由此获得的点点亮斑,恰似清晨乡野空气中因为细小水珠的存在而产生的光线闪烁,产生了复杂变化去表现艺术形象。

(一)干画法

干画法是先上色等干透后,再上第二次颜色的方法。干画法的历史相当悠久,多个色层叠加后形成的色彩效果轻快而微妙,层次感强,最能体现水彩画的透明性,例如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年)的作品《瓶子、罐子与柠檬》。又如作品《丛花》《逆光》中对物象的描绘,也多以干画法完成。

例如一层黄色干后,再涂一层蓝色,从而产生绿色,而不是直接调好绿色涂上去。覆盖和反复叠加能产生丰富、生动的水彩效果。一般先画浅色,逐步加重,也可以覆盖透明的主调色。画纸的质量要好,要经得起多次重叠着重而不会泛色或起毛。所用的颜色透明度要高。

平涂颜色:1.先用宽刷清水覆盖,润湿一遍要涂色的部位。2.在调色盘中多调配需要覆盖的颜色即可。因为如果涂色过程中间出现颜色不够用的情况时,要再调配同样的颜色是很困难的。3.画笔沾满颜色往纸上涂色。画板要稍微倾斜以利于先后涂布颜色间的融合。4.再沾满颜色,紧接前面的颜色涂布。一旦颜色已经涂好就不要再触动,不然难以修补。直到色层干透,才能再往上面涂色。

(二)湿画法

湿画法是第一遍色没干之前再上第二遍色彩。湿画法可以更好地营造出流畅水润、水色相接的画面情境。例如作品《杜甫江阁》,其中物象的描绘多以湿画法完成。相对于干画法,湿画法的运用似乎更具“挑战性”,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水彩画笔和水彩画纸上的“水分”的各种控制与配合。

衔接渐变画法:涂上部分颜色后,趁水色湿润未干时,根据对象继续调整颜色,陆续着色,使得相邻的不同颜色,自动互相渗透、衔接。颜色中含水量和含色量的多少决定颜色渗透的程度和交融的效果。

晕染法:在画面渲染颜色以后,颜色还没干的时候进行晕染。

沉淀法:利用顏料沉淀时的粗大颗粒,形成一种粗糙的纹理效果。

后期加水法:这是一种在画面已有的颜色上,用清水或者颜色加以喷雾、冲色、擦洗等处理的手法,可以大面积调画整体效果。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水彩画家们往往不会囿于纯粹的干画法或者湿画法,而是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与画面的变化,灵活地采取“干湿结合法”,例如作品《过往的时光》,其中既有“干画法”的色彩叠加,也有“湿画法”的色彩融合与渗透。

(三)透明画法

“透明”是关于水彩画的描述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用词之一,例如弗朗西斯·汤的作品《安布赛德小镇风景》,画面上依次叠加的薄薄色层,若隐若现的精致线条,无不透露出那一份清新与雅致。无论是在调色还是在施色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水与色很好的交融,使画面“水色滋润”;绘于画面的每一笔都尽可能地干脆与利落;画面色层自然是越“薄”越好;充分利用和发挥画纸本身的固有色彩与明度,如通过“留白”,留出画面中最亮的区域;避免使用或者尽量少地使用不透明色。例如作品《春雨》《晴空》。

(四)不透明画法

“不透明画法”普遍地存在于往昔一幅幅名家大师的作品之中,例如丢勒的作品《黄花九轮草》,草丛叶面上的高光部位以及草丛底部的细节刻画,就用到了不透明色。又如约翰·辛格·萨金特的作品《吊床上的人》,对于画中人物头部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画家对不透明色的使用,以大笔挥洒,一气呵成,虽未曾有精雕細琢,却是神形兼备。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采取某种“不透明画法”进行创作,将不透明的白色颜料或白色颜料与透明颜料的“混合物”有意运用于画面,以获得“浑厚”“柔和”“细腻”或是“朦胧”的艺术效果,成为当时许许多多水彩画家们的选择。

(五)笔法与调色法

关于“笔法”,近代中国画家黄宾虹曾经有过言简意赅的论述:作画知用笔之法,由分明而融洽;融洽之中,仍当分明。无法者不足观,而泥法者亦不足观;夫唯先求乎法之中,终超于法之外,不为物理所拘,即无往而非理。具体到水彩画实践中的用笔:其一,有大小、轻重、快慢、干湿、浓淡之分;其二,有中锋、侧锋之别;其三,则有勾、涂、点、染、拖、扫、搓、揉等的不同。

(六)点彩画法

点彩是一种类似于新印象派画家的画法。通常使用小笔的尖端从区域的边缘往中心点,用来显示不同的质感,与平涂的色块形成对照。也可以使用其他手法制造斑点肌理。例如使用海绵沾颜色拍打;用牙刷沾颜色,刷毛与画纸成一角度,用小刀拨动刷毛,细小色点可以溅到纸上。

(七)掩膜法

“掩膜”的内容、方式、时机不一样,所得到的效果与惊喜也会不一样,例如作品《幽》和《迷途》把许多材料和水彩混合使用已是常见的。水彩可以与胶、肥皂混合使用。水彩还可以与钢笔、铅笔、蜡笔、色粉笔、水粉色混合使用。新近有水溶性铅笔和水溶性色粉笔,画在湿纸上或沾水后就会溶解晕开。

三、结语

现代水彩绘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传入中国已经百年历史,它在诞生之际就显示了深刻的美学价值和巨大的生命力。从一开始,“水彩画”与“版画”和“印刷术”之间就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用水彩画的工具材料为多种作品增添颜色是我们艺术人一直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孙淑萍.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萧冰.现代艺术设计与民族文化符号浅析[D].吉林大学,2012.

[3]郝好燕.手绘效果图在环艺设计专业中的作用[J].鸭绿江(下),2014,(08):79.

[4]黄影.室内手绘效果图[J].文化与传播,2016,(03):111.

[5]杨小彦.关于李智坚的油画艺术[J].美术向导,2010,(03):97-98.

[6]刘春蓉.油画色彩减化现象研究[J].大众文艺,2011,(16):43-45.

作者单位: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