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沟背铁棍爱煞人
   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     2018年05月03日 21:39

爱煞人的徐沟背铁棍-我县三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英

“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背铁棍爱煞人。”这句流传在山西的民谚,画龙点睛地道出了徐沟背铁棍的艺术魅力。素有“空中芭蕾”之美誉的徐沟背铁棍(背棍 ,铁棍的合称),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每精彩亮相在各种庙会集会上,让国内外游客大开眼界。

棍尖世界 飘浮摇动 天仙下凡

在太原的传统庙会里,一进大门,首先看到的就是背棍。伴随着敲锣打鼓的声音,远远望去,只见远处红红绿绿的一片越来越近,那身着戏装的艺人们走着秧歌的步伐,踩着点,有起有伏,特别之处在于左肩上面悬空站着一个小孩,两只手臂也随着艺人的节奏左右摆动,并带动两只长长的摆袖翩翩起舞,是活生生的空中舞蹈。棍下的人颤颤颠颠,伴着乐曲徐徐前行,如沐春风;棍上的小孩忽忽悠悠,随着节奏上上下下,似天仙下凡。再往跟前就看清楚了,有的是书生打着雨伞,上站了一个白衣女子,这就是《白蛇传》,有的是道士打扮的人顶着花篮,上站着一个头带牡丹的少女,这就是《洞宾戏牡丹》,还有西施、王昭君、穆桂英等等。每台组合都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故事。再看众人的目光就像被磁石吸住一样。艺人们扛起八十多斤重的背棍,孩子们悬于二米高的空中,轻松自如地行走,尽情抒发着内心的情感。

背棍过去,后面过来了气势更加庞大的队伍,这些好似抬轿子的就是铁棍。铁棍,造型精美,本身就是一个活动的小舞台。这个舞台,纵横不过四尺,高不过三尺,舞台两侧有两条近两丈长的横杆,前后由十六名男青年抬起,而站在这个被抬起的舞台上的是栩栩如生的戏曲人物。剧中人物脚下是一个大转盘,景色有山、有水、有桥、有花草,非常逼真,可以几个人同时转。虽然铁棍都使用铁架子支撑,但你看不到一丁点铁,他们装饰得天衣无缝,非常神奇。随着铁棍的悠扬起伏,加上木杠弹性的惯力,架上的三个小女孩子水袖一甩,和着鼓点儿,悠悠扬扬地上下颤动翩翩起舞,让观众满目生情。再看抬者挺胸直腰,步调一致,与上面的小演员默契无比,他们以饱满的热情舞出的是豪爽、奔放和洒脱。

徐沟背铁棍真不愧是一种人体与器械相结合的表演艺术,以铁棍为连接的人上立人、人上缚人的民间舞蹈形式令人惊叹。光是背棍的样式就有直顶、旁挂、活心(转轴)和单人棍、双人棍以及三人棍等样式,其制作工艺集中体现了清徐民间工艺美术的精湛与灵性。背棍的结构分为上、中、下三截,下截的铁绊和曲挺历来被认为是民间的绝活,制作巧妙,充分运用了物理学的力学原理,从打造捆绑至插合表演,都准确地掌握了重心与力量的平衡。而铁棍的制作,既大气又精密,其总挺、支挺、圆盘、插头等部位最为关键,“桌面”与“总挺”整体装饰,讲究华丽与活泼相统一,个性张扬与和谐融洽相统一。铁棍在行进中表演,抬棍者众多而步调一致,其奥妙在于传承艺人创造了与众不同的“号子”,无论起停、转弯、快慢、路滑以及遇各类障碍物等情况,都有特定的口号,即使在欢腾吵闹的环境中,这些口号语言也会格外“醒耳”。

棍尖故事 历史悠久 受人喜爱

说到徐沟的背棍、铁棍历史,可追溯到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由抬神求雨的活动演化而来。在内容上取材于民间传说、戏曲故事及现实生活,一根棍反映一出戏和一个故事上下一体,同歌同舞,玄妙奇特。徐沟背铁棍表演的时间近代以来逐渐固定在每年正月十五“闹元宵”的社火娱乐之中。表演时,背棍者根据人物角色、故事情节,随着锣鼓音乐节奏迈开步伐、摆动肢体;被背儿童也随之做出相应的表情和舞姿,达到上下默契、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背棍表演时,少则五六组,多则上百组,俯视步履铿锵、尘土飞扬,仰视彩袖挥舞、珠光眩目,教人顿时忘却人间天上。百姓们视此为喜庆吉祥,家长们希望自已的子女每年都能进入背棍表演隊伍,盛服彩妆,凌空起舞;壮年汉子也以参加背棍、展示自已的技艺和耐力为荣耀。

来参加表演的是清徐县徐沟镇一家名为的张氏背铁棍的表演团,已经来太原动物园连续表演好几个年头了,每年春节的这个时候,背铁棍表演都会成为动物园里的一大卖点。老艺人告诉我,徐沟镇有七个大队,每个队都有背铁棍表演团,年年过节都很忙。在他们的演出队伍中,最大的演员今年60岁,20岁时从艺,至今已有40年的艺龄,年龄最小的仅4岁,却已经像是个经验丰富的“老”演员了。人群中,最显眼的就是那些装扮齐整、活泼可爱的小演员们。只见扮演穆桂英的小演员,蛾眉凤眼,桃色的腮红衬得肉嘟嘟的小脸十分可爱,她自豪地说“我表演都快5年了,一点都不害怕!”一招一式已初具大腕风范,根本不怯场,在众人面前抖着鲜红的长衫,美滋滋的。

中场休息时,有个小男孩啥都不管了,拿着他的小马鞭,满场子撒欢。原来他是和爸爸表演 “马马棍”。身披红色斗篷,手持蓝色马鞭,俨然一个飒爽小骑手。这个“马马棍”还有个小机关:小孩和爸爸通过一个活动的铁棍连在一起,这个铁棍隐藏在爸爸手上马儿的身体内。当爸爸用力托举时,他可以很快实现由坐到立,站在马背上,整个动作瞬间完成,连贯、精妙,引得现场观众赞叹不已。

整个表演中,孩子们有着自己的世界,无忧无虑、尽享快乐。每天早晨6点半起床,尽管天气寒冷,却始终以一张可爱的笑脸面对着观众,为了少上厕所,不影响演出,一般都用鸡蛋充饥,有时太累了,就在架子上面打个盹。在外人看来非常艰苦的事,孩子却毫不在乎。据说在当地每逢正月十五闹红火,各家的男孩女孩都把自己能上背棍、铁棍视为一种荣耀,认为参加者男好娶、女好嫁,象征着自己的一生幸福。女孩子会为当年曾是“坐棍”的而自豪和骄傲。

棍尖艺术 博采众长 自成体系

徐沟背铁棍艺术从整体的设计、制作、制彩、装彩、绑法到表演,各个环节都凝结着数代人的智慧,它运用传统工艺和表演技能,具有凌空、高难、精妙的特点,是一种兼具戏剧内容之精华、舞蹈动作之飘逸、雕塑造型之优美、杂技惊险之玄妙、绘画色彩之缤纷的独特艺术,被专家誉为“空中舞蹈”、“无言戏剧”、“活动雕塑”、“流动杂技”。

空中舞蹈是因为徐沟背铁棍从表演形式上非常注重动作的舞蹈性。无论是下面背的、抬的大人,还是上面拜的孩子,既有规范的舞蹈步伐和表演动作、又根据其不同的表现内容、不同的棍类,有各自特定的要求。而且在表演过程中,上下协调配合形成一个表演整体,给人以美的享受。

无言戏剧是因为徐沟背铁棍的表现内容,大部分取材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及传统戏剧。一支背棍、一台铁棍就是一出戏,但它不是具体地表现其中某一情节或某一场景,而是将整个剧情加以提炼、浓缩、凝结,通过简洁而关键的道具、概括而富有代表性的场景、协调而富有美感的形体动作和人物表情加以表现出来,使人看到这一特定造型就可以联想到整个故事的始末,回味深长。

流动杂技是因为徐沟背铁棍棍型设计玄妙,制彩精巧,其造型颇有惊险之感。直观看去,下面的人犹如一个大力士,一直臂膀毫不费力地托着一件道具,而在道具上还站着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这个姑娘或一只脚站在雨伞薄薄的边上,或一只手攀着一枝细细的树枝悬在空中,使人看后不知其妙、难以置信却又不得不信。

活动雕塑是因为徐沟背铁棍在不违背力学重心的前提要求下,尤其注重追求造型之美,或对称、或不对称,均以协调美感为标准。看上去有如一尊尊雕塑,却又赋予动的美感,浑然天成,浩气大方。

除此之外,徐沟背铁棍博采众长,在传统玩法的基础上,吸收了欧美芭蕾舞"托举"、东北秧歌"群舞"、民间高跷"凌空"等精华,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雕琢,成为集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独特艺术,徐沟背铁棍这一传统民间艺术,正带着黄土高原淳朴的民风,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走向未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