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科学与考古学的关系探析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02月08日 07:30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王洪照

摘 要: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具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满足后,对精神文明追求提出更高的要求,国民素质不断提高,其要求更好地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对文物实施科学保护,同时加快考古研究进程,是当今文物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对文物保护科学与考古学的关系进行研究,旨在分析二者的关联。

关键词:文物保护;考古学;关系

前言

我国是世界少有的文明未发生中断的国家。我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在留下了很多物质文明产物。从我国社会的发展来看,近年来,人们要求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声日益强烈,更加关注文物的认知和探索。文物保护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人们经常将这一学科与考古学混淆。笔者对文物保护科学和考古学的内涵、研究对象、学科特点三方面进行分析,介绍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学科更好的发展。

1 基本内涵

考古学属于人文学科的领域,这一名词有三层含义,这里主要是将考古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看待,从这方面分析,考古学就是利用实物资料来研究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是通过研究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物质遗物和历史遗迹)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进行了解,总结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文物保护科学是研究历代各种质地的文物在内外因素影响下的质量变化规律,利用物理、生物、化学等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文物保护,阻止、延缓文物质变过程,控制、降低文物质变速度,最大限度延长文物寿命的一门科学(自然科学)。这是从近现代兴起的一门新的综合性的学科,该学科与物理学、生物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相关,其主要是对历史研究进行补充、佐证等。

从两者的概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文物保护科学与考古学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分,在具体的学科研究上,二者又存在明确的界限,不能够将其混为一谈。

2 研究对象

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实物,主要是物质的遗存,或者说是遗物与遗迹,这些实物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是经过人类有意识加工产生的。通常人们进行考古学研究都是为了对古人的生活和行为进行探究,结合一些历史资料,可以解读古人的一些日常行为,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目前,比较常见的遗物资料包括玉器、玉器、铜器、铁器等,还有不可移动的遗迹,如寺庙、房屋、墓葬、活动遗迹等。这些实物资料均承载着人类活动信息,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物质文化遗产”。

文物保护科学是利用自然科学技术进行文物保护的科学,从其基本含义可知,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文物和科学技术,研究重点为文物。在文物保护上,需要对文物的材质进行了解,同时还要了解毁坏程度、面临的危害程度和病害类型等,依据这些基本因素选择合适的手段和技术进行文物保护。“文物”是一个明确的概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文物的范畴进行明确定义:“文物是人类宝贵的物质精神财富,是文化的载体,是具有历史、艺术、科技价值的文化遗存。”从定义中可以看到文物首先是以实物形象呈现出来的,其次是反映了社会形态,因此必须要对文物进行深层次的探索,了解文物的文化内涵,以完成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产业创造和文化分析。如圆明园文物修复,经过数年的圆明园遗址和考古挖掘采集,出土了一大批尚未向世界展示的稀世珍品,包括瓷器、铜版画(40景图)、圆明园老照片(150多张)等,对出土的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可以为研究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性格以及历史原貌提供充足的资料。从圆明园出土的文物保护研究,可以看到一个朝代由胜到衰的社会发展历程。

考古学研究的实物都属于文物范畴,也就是说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在文物保护科学的研究范畴内,二者的研究对象都是通过考古发掘获得的。

3 学科研究方法

考古学的堆积是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活动后留下的,考古学研究的材料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我们对考古学堆积的研究也是对人类活动多样性的研究,其实际上是通过底层考究,结合地质学发展形式来对实物进行研究,其实一个积淀丰厚的学科。

考古学研究方法包括地层学和类型学两种。考古地层学利用地质学对地层的研究原理,有效地完成对底层环境下的时代探测。在田野考古发掘上,通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获得研究资料,来为我国的考古研究提供有力的历史时间证据。考古类型学是利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原理,结合历史资料,对考古挖掘出土的实物进行科学分类。通过对考古实物类属排比,寻求变化规律和逻辑发展规律,以通过考古发掘进行遗物的调整、认证和研究。

文物保护科学以“文物”为研究对象,文物是由不同的材料构成的。从近年来文物的组成研究来看,物质的腐朽、老化、衰败是自然不可抗的规律。文物保护的最终目的是要尽量将老化和衰败实现最大限度上的有效延长,以达到文物保护的目的,延长文物的研究有效期。在文物保护上,首先要改善环境因素,将由环境因素导致的文物破坏降低到最小程度。其次是采用生物、化学等自然科学技术对文物进行修复,有效防止文物进行损坏,促使文物材质保持在稳定状态下,更好地了解文物的年代、文化,能够确保为今后的历史研究提供更加充足的资料。

考古学和文物保护科学的研究都是借鉴或转化而来的,文物保护的质量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文物一旦消失或无法修复,其所承担的历史信息就会随之消失,只有不斷了解其他学科领域技术的发展现状,吸收新技术,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文物保护。

4 文物保护科学与考古学的关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考古学所研究的材料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很多无法探究价值或难以研究其承载信息的资料,都因为科学技术的介入而获得研究价值。可以从这些资料上获得重要信息,这种变化也引发人们思考:是否可以将自然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到考古学的研究中?文物保护科学一般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如纳米技术、现代生物技术、高分子材料等)来实施保护行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促使文物保护由宏观观察转变为微观保护,其应用提高了文物保护的效率,也推动了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从文物保护科学与考古学的上述研究看来,二者之间存在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不能够将其简单地看作一体。考古学是寻找过去的痕迹,通过恢复挖掘遗物的原貌来研究不同时期人类的活动规律和古代历史社会的发展规律。考古学主要是进行文物发掘和出土,考古发掘文物可能在文物出土的过程中就会造成损害,大多不能够直接进行研究。因此出土的文物需要专业的文物保护工作人员进行细致保护,避免隐含的信息丢失。如工作人员需要对文物的材质构成进行分析,发现传统工艺下隐藏的考古信息,从这一“发掘—保护”的过程来看,考古学正在与文物保护有机地融合起来。而对文物保护科学的发展来说,近年来的文物保护更加侧重于考古发掘现场的保护,一般是在文物发掘中或发掘后对文物进行修复和保护。考古发掘现场多在地下,出土的文物经过数千年的埋葬,已经适应了地下环境,文物保护就是要尽量降低文物出土后,不同湿度、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最大限度的降低文物损失,将文物的基本形态稳定下来,以便于更好地进行文物研究。考古学、文物保护科学都与现代科学技术有紧密的联系,我们要明确两种学科属于独立学科的前提,注意研究方法和技术的更新和应用,促使两个学科都更好地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考古学与文物保护科学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缺一不可。文物保护科学服务于考古学,在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文物保护研究,针对不同的文物,应用科学的保护技术,可以将文物保护下来,更好地进行文物展示,让人民对我国物质文明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以增强我国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我们应该深刻认识考古学与文物保护科学二者的联系,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实现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林黎.文物保护科学与考古学的关系探析[J].中外交流,2016,(6):23-23.

[2]李斌.论考古学与文物保护科学之间的关系[J].文物世界,2014(1):69-72.

[3]王小玲.试析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内容及基本原则[J].科技致富向导,2014(11):199-1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