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文物普查数据质量控制与质量分析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02月08日 09:41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汇总管理系统培训班 开班仪式在京举行

道日吉

摘 要:2007到2008年,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博物馆按照国家文物局要求,进行了第三次文物普查。作为本次普查的文博专业技术人员之一,笔者主要负责普查数据质量控制与质量分析。现将总体情况作以浅析。

关键词:文物普查;质量控制;分析

1 普查数据质量控制

第三次文物普查涉及面积之广,调查项目众多是以往历次普查所不可比拟的,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这些客观因素决定了本次文物普查工作的艰巨性。而在普查过程中,如何做到普查数据准确、科学、全面,确保普查数据质量,并做到毫无遗漏,是决定普查成败与否的关键。为了严格控制普查数据质量,我们采用了传统普查质量控制方式,即充分利用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利用政府的强大影响力解决普查工作中遇到的许多难题。加强宣传动员工作,提高文物普查在群众中的知晓率和认知度,努力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的力量,积极支持和参与文物普查工作。文物普查的实地调查是在野外进行,走遍全旗如此辽阔的山山水水不但消耗人力物力,而且非常辛苦。因此我们摒弃了以往普查数据质量事后控制的办法,变事后被动为事前主动,发现一处调查一处,力争一次成功,避免了文物普查的重复、返工现象。为此,在普查数据质量控制方面重点把握住了以下几点:

一是在文物普查中树立全程控制的思想。即在普查的一开始,就紧紧围绕以获取高质量的普查数据为中心,把质量控制的思想贯穿到普查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宣传动员、制订方案、建立机构、普查培训、普查试点等。这些阶段虽然没有涉及数据,但却是数据质量控制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真正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始终如一地对数据质量进行控制。

二是树立重点控制的思想。就是分析普查各个阶段的工作,确定实地调查阶段是整个普查工作的重点,对此进行重点控制。实地调查是直接获取数据的阶段,因此是质量控制的关键。第一,在此期间,我们观察地形地貌,细心查看暴露在地表的废墟、灰坑等遗迹现象,确定遗址的范围。第二,捡选标本时,精心挑选口沿、器底、腹部纹饰较好的、能够准确反映时代特征的标本,并根据标本的颜色、质地、纹饰所反映的文化特点进行断代。标本有轻有重,小的只有铜钱大小,大的如同磨盘,只要具有典型特征的都要不惜体力背回来,然后再筛选出3~15块作为正式标本。就连用来装标本的袋子,也是我们事先设计好用布料制作的,每个遗址的标本装一个袋子,填写好标签装入袋内封口,然后再用不褪色的记录笔在袋子外面写上编号。这样虽然收集的标本很多,但从不混乱。第三,用GPS定位仪予以精确定位。为了把定位的误差率降到最低,我们在遗址中心区确定多处定位点,无论天气多么炎热或寒冷,都尽量延长定位时间,待接收的卫生达到十几颗或数十颗后,才确定最后结果.这样往往误差率能够控制在2~3米,其精确率远远高于8米的要求。回到室内后,及时按照GPS定位仪测量出的UTM东、UTM北数据,在1∶50000的地图上标出遗址的准确位置。第四,绘制遗址草图时,为了准确划定遗址的范围,需要先用GPS定位,再由技术人员爬到附近制高点画出遗址的地貌以及周围的道路、林地、河流、山丘等。每个遗址的面积都很大,分布在山地、田野、沙漠、河滩等地貌上,为了做到数据准确详实,队员们跋山涉水来来回回要走许多路。第五,为了拍出准确反映遗址现存状态的照片,技术人员往往要从不同角度、不同距离拍摄十几张照片。在选择角度、距离时,往往要爬到山顶、站在河中,为了等待光线有时需要很长时间,经常要忍受日晒、寒冷、蚊虫叮咬等。照片洗出来后,再选用2张或数张最能反映遗址全部和局部面貌的照片粘贴在纸制档案上。第六,联系当地政府和村组干部,弄清遗址所在地的行政隶属关系,认真填写《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按项进行研究和确认,做到了表中的每一项都数据精确、语言表述准确、专业术语恰当贴切,填写全面、规范。

三是做到数据处理阶段的质量控制。建立普查数据处理的统一平台,利用专业人员使用文物普查的数据库专用软件,采用人工录入的方法,达到审核与录入同步进行的目的。为了保证这一阶段的质量,回到室内后,第一,清洗标本。筛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标本标注遗址编号,进行二次拍照。对于在野外填写的标签磨损严重的、被雨雪打湿的、字迹不工整不规范的,统一重新更换和填写。对于在实地调查时对遗址断代心存疑虑模棱两可的,及时向自治区“三普办”专家请教帮助,直到答案满意为止。第二,标注地图。对不规范的遗址示意图进行重新勾画,并根据在野外绘制的遗址平面示意图进行扫描,然后在1∶50000地图上标注。根据GPS定位仪的野外数据,标出413处遗址的位置。第三,冲洗照片。对野外遗址的全景、局部拍照进行冲洗、粘贴,对筛选出的标本进行拍照、冲洗。第四,标本上架。根据博物馆现有的条件,选择、购置适合的文物标本架,自己组装完成。购置标本盒、制作标签,将文物标本按顺序摆放于架中,便于查阅、检索。第五,文字录入。按照文物普查数据库的要求,录入413处不可移动文物的所有图、表和照片,制作出电子文档。第六,制作文本。输出录入的图表,粘贴照片,制作413处文物的纸制文本。整个室内作业历时40多天,翁牛特旗博物馆全体人员在此期间克服家庭困难,全部吃住在单位,渴了喝矿泉水,饿了吃方便面,有时加班到深夜2点,早晨天一放亮接着工作。通过40多个昼夜的连续集中作战,终于完成了全部数据处理工作。经过多次逐项核实和一句一字的推敲与甄别,表内校核与修改,全部达到了自治区“三普办”的要求。将电子文档刻录光盘分别上报赤峰市和内蒙古自治区“三普办”后,再根据自治区的要求将返回的细化表格逐一填写上报。

2 普查数据整体质量分析

2.1 覆盖率达到了100%

为了彻底查清翁牛特旗不可移动文物的底数,本次文物普查在准备工作阶段,普查队员查阅了有关翁牛特旗的历史典籍,包括《翁牛特旗志》《翁牛特史志》以及翁牛特旗政协文史委出版的《翁牛特旗文史资料》等,查阅了翁牛特旗“二普”案卷。并召开了由翁牛特旗文史工作者以及文史爱好者参加的座谈会,普查的第一手资料掌握的比较全面详实。在普查阶段,普查队本着“嘴勤、腿勤、笔勤”的原则,多登记、多调查、多保护,宁细勿粗、宁繁勿简,不留任何盲区死角,做到了每村必到,不漏一村。

2.2 数据误差严格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文物普查是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普查队在实地调查和数据处理阶段为了把数据质量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做了大量细致艰苦的工作。光在野外采集的标本就有14000余件,这些标本为确定遗址、文物断代提供了准确、全面、科学的依据。在高达3000多个GPS定位点上,为了定位准确无误,每次他们都要延长时间耐心等待,每次都要把误差控制在2~3米之間(自治区规定的是8米)。在413处遗址上,他们拍摄了5000余张照片,每处遗址精心筛选二张或多张照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遗址的全貌和局部特征。在现场绘制的400余份文物地形图,所有标识科学规范,地形地貌与实际完全一致。填写的400余份长达3200多页的表格,从名称到简介,都反复查证和研究,精确到每一个汉字、每一个阿拉伯数字、每一个标点符号。在数据录入阶段,普查队采取分工负责严格把关,对所有数据进行反复审核,发现问题哪怕是一个标点都要及时纠正整改,不厌其烦,不惜代价,光校对纠错用的纸张多达几十包,一米多厚,从而保证了翁牛特旗本次文物普查所有资料档案全部合格,数据质量一次审核全部过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