峭窄春衫小
   来源:中国收藏     2018年01月20日 08:12

秋千架上春衫薄 浪漫田园小衬衫

余姗姗

夜读婉约词,偶然发现众多作品均包含有服饰的描写。细查《全宋词》约两万首词作里,竟有3900多首、将近五分之一的作品曾提到与衣饰装扮相关的内容。仅由服饰意向作为词牌名的随手拈来便有《绿罗裙》、《红罗袄》、《拂霓裳》、《脱银袍》、《貂裘换酒》等。

曹组的这首《醉花阴》便是其中之一:“九陌寒轻春尚早,灯火都门道。月下步莲人,薄薄香罗,峭窄春衫小。梅妆浅浅风蛾袅,随路听嬉笑。无限面皮儿,虽则不同,各是一般好。”词中所说“薄薄香罗,峭窄春衫小”,更是形象地道出了宋时服装的大体用料与风格。

宋代衣装面料以丝织品为主,有纱、罗、绢、花绫、织锦、缂丝等。当中最为有名的应是产于四川的蜀锦。技艺精湛、锦纹精美,以冰纨绮绣冠天下。但是对于一个生活在南方,常年接受炎夏酷暑折磨的人来说,真正令我神往的却是“罗”这种织物。

轻薄透气的罗在宋代达到历史最高峰,被广泛应用。1975年在福州的浮仓山黃昇墓中出土了200余件不同品种的罗织物。其罗结构有单经、三经、四经绞不起花的素罗,以及平纹、斜纹各类起花的花罗等种类。其中登峰造极的四经绞罗技术今世早已绝迹。出土随葬品中囊括了袍、袄、裙、衫、裤、肚兜、绶带、鞋、袜、香囊、荷包、粉扑和裹脚布,甚至还包括例假带!而最让人惊叹的是一件深烟色牡丹花罗背心,重量仅为16.7克。“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想必陆游诗中描写的便是这等轻如羽、透若烟的衣料吧!遥想彼时,年方十六的黄大小姐盛装初嫁,新郎是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洞房花烛夜,昇姑娘缓缓褪却层层叠叠包裹的外衣,惟剩这一件薄衫轻拢。玲珑凹凸的曼妙身形在烛光摇曳里似有若无,娇媚异常。作为女子都忍不住遐想翩翩,更遑論新郎赵与骏了……

从黃昇墓中出土的衣物来看,整体廓形都是直直的筒型,瘦且细长,没有曲度。大多为窄袖。与唐服的坦领、阔裙、大袖衫形成鲜明区别。相较唐人的张扬,宋人在程朱理学思想的支配下,提倡“偃武修文”。美学观念发生转变,崇尚简洁质朴。女装多为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有点类似现在的背心,领口和前襟都绣有漂亮的花边。褙子是当时最为流行的服饰,以直领对襟为主,两襟不缝合,亦不施襻纽。袖子多见窄袖,也有宽袖,长度或至膝上,或齐膝、或到小腿、或及脚踝。衣服两侧开衩,或者从衣襟下摆至腰部,或一直高到腋下,也有索性不开衩的。从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出土的壁画上就绘有身穿褙子的女伎。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泥塑中也有穿着褙子的侍女。在宋画《瑶台步月图》中,穿褙子的女子文静优雅毕现。因此无论宫廷后妃,朝廷命妇,还是寻常女子以及教坊歌舞伎,甚至就连宋朝男子都热衷穿着褙子,使之成为常服。在同一时代,褙子这种服饰被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尊卑贵贱地喜爱实属奇特。

褙子的广泛穿着与宋代文化密不可分。女装里的襦衣,褙子等都特别强调遮掩功能,显得拘谨而保守。将身体像粽子似地重重包裹起来,表面上形成一种禁欲倾向。而这种表面的禁锢实质上更容易激发隐性的潜在欲望,如同汝、官青瓷,看似简单的线条,单一的用色却显得张力十足。虽是内敛含蓄,却散发出一股骚在骨子里的风流。

服饰是文化的世俗体现方式。与宋代家具和瓷器一样追求至简,是色彩纯净,不事雕琢的质朴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