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苦难与辉煌的抗战纪念建筑
   来源:中国文化遗产     2018年01月16日 22:45

纪念建筑

周学鹰 张伟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拉开侵华战争的序幕到1945年8月15日,中华民族经历了有史以来饱受最深重屈辱、惨绝人寰的苦难,无数中华儿女付出了宝贵生命,无数文物古迹灰飞烟灭。为纪念御辱而英勇献身的抗日阵亡忠骨,国民政府及其他政党、社会各界在抗战残酷进行的间隙,费巨资建设各种忠烈祠、纪念坊碑及抗战胜利纪念建筑等,立祠祀享,慰藉忠魂,铭记胜利。

抗战纪念建筑包括为抗战而修建的各种建筑、构筑物,为纪念阵亡将士、抗战胜利等修建的忠烈祠、纪念堂(碑)、胜利堂以及各种与抗日战争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等各种建筑、构筑物,遍布各地、数量众多。然而,该建筑类型往往因欠于重视、年久失修甚或人为拆毁等而迅速泯灭,亟待重视与研究。今摘要介绍南岳忠烈祠、重庆黄山抗战建筑群、湖南长沙岳麓山忠烈祠、湘西会战阵亡将士陵园及滇西国殇墓园等中国抗战纪念性遗址,以告慰先烈,纪念即将到来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抗战纪念建筑举要

1.重庆黄山抗战建筑群

重庆是我国著名山城,重要历史文化名城。1937年12月至1946年5月,重庆是国民政府与国民党中央的所在地,共8年零5个月。抗日时的陪都重庆,是大后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舞台、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军事指挥中心,也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远东重要指挥中心。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颁令“明定重庆为陪都”,“定为陪都是给重庆以久远的地位”。

重庆留下了大量的反映我国抗战的历史遗迹,黄山抗战建筑群可为代表。

黄山建筑遗址是重庆陪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遗址建筑较集中,保存基本完好,含云岫楼、松厅、松籁阁(为宋庆龄准备的住处)、云峰楼(何应钦住宅)、孔园、草亭、莲青楼、黄山小学、空军司令宅、侍从室及望江亭(已毁)、长亭(已毁)、半月亭(已毁)、六角亭(已修复);尚有供蒋介石及高级要员使用的防空洞、发电房和沿山脊布置的防空炮兵阵地等。

黄山抗战建筑群之单体建筑设计,各具特色。其风格以中西合璧为主,坡顶、小瓦、清水砖墙;设计手法多顺应山势、巧于因借;多利用当地材料(土、砖、瓦、石)、结合现代建材(钢筋水泥)等,创造出比例和谐、形体简朴、造型优美大方、外直内秀的优秀建筑。

譬如,云岫楼是蒋介石防空、避暑、办公的常住之所。下为门厅、耳房,供下人和卫兵居住。其上二楼、三楼,仅蒋氏夫妇出入及一位贴身老妈随侍,功能分明,适于战时环境。室内空间较低矮(与同时期房屋比较),落窗距地仅一尺,视线开阔,利于观景。全木制地板(有壁炉),淡紫红色地毯,白色墙面,深色线脚,木质家具,整体氛围素雅恬静。盖因考虑山居环境,山色过青,令人生寒。故空间低矮,色彩偏暧,可减却外部令人生畏的自然威势,油然而生温暖舒适、亲切闲逸之感。三楼是一间10多平方米的玻璃小阁(现下部改为夹壁墙),三面透空,翠意染帘,山景空潆,令人居之如置身松桧之间,栖于幽壑乔木之上,洒然绝尘,产生动人的非现实感和隔绝感,意趣卓绝。

又如,松厅是一幢富有日本风味、风格雅逸的建筑,依顺山势,前低后高,一、二层错落。其四面除背山一面外,余三面宽敞廊院,条石筑基,青砖墙体,青瓦两坡顶,色彩素雅。其室内同样采用全木地板、淡紫红色地毯、白色内墙、木质家具、暖色灯光等,洁净轩亮。时闻空山鸟喧,瞅瞅呜叫,愈显幽寂。

云岫楼和松厅均为1920年代建筑,带有明显日式风格。当年日本现代建筑文化进入我国内陆,获得如此典型幽雅的纯粹范式,其交流可见一斑。本应相互扶持、取长补短的中、日两国近邻,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贪婪、残暴而兵戎相见、血雨腥风,而居住在此的主人曾留学日本,又在此团结各界力量,领导中华民族反抗日寇之暴虐,并最终取得胜利,着实令人唏嘘,引人深思!

2.湖南武冈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旧址

1938年3月,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奉命南迁武冈,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军二分校,习称“武冈分校”),旧址位于湖南省武冈市辕门口街道办事处洞庭村。其时,国共第二次合作,同御外辱,军校是培养抗战军事干部的摇篮,也是国共两党携手抗日的历史见证。

旧址由中山堂、李明灏故居和法相岩溶洞等三部组成,总占地90706平方米。现存主要建筑中山堂、李明灏将军(第二分校领导人、军事教育家)故居等保存完整,弥足珍贵,此外尚有分校教官宿合、弹药库、印刷厂及防空的“法相岩”自然溶洞等。

中山堂1941年3月动工,1943年7月建成,为旧址核心,现属武冈二中校园内。

中山堂,是黄埔军校本校和十二所分校中现存唯一完整保留的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建筑,为李明灏先生当年亲自带领师生精心设计和施工。中山堂采用传统材料木、砖、石、瓦,运用传统砌筑方法(条石筑基,最下层墙体实砌、上部空斗)。兼以西式立面造型艺术,如两端突出的“塔楼”、前后外廊、开窗、三角形山花等,比例匀称、手法简洁、色彩素雅、形体庄重,是因时、因地、因材制宜之作,集我国传统建筑与欧式城堡建筑艺术于一体。

值得注意的是,在抗战期间,其他地方也建立了一些以孙中山命名的建筑物。这些建筑,至今已存世不多。其中较著名者,除武冈中山堂外,云南省富源县的中山礼堂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建筑遗存。

3.延安中共七大会议旧址

中央大礼堂七大会议旧址,位于杨家岭南侧山坡下的小院内,其对面是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故居和中共中央机构驻地旧址。通观现有史料,中央大礼堂是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的召开而兴建,于1942年建成。

中央大礼堂分大厅、舞厅、休息室三部,进深35、面阔30、高13米。大厅内可容千人,采用四个半圆形大石拱为主梁,无遮挡视线的立柱。采用这种结构是源于延安石料丰富,且陕北石匠砌拱技术高超。大石拱与拱之间用木料连结,其上铺木板盖顶,木、石结构。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毛泽东在这里主持了著名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礼堂立面采用灰色瓦顶,砖、石墙身,色彩柔和、协调。外表装饰,如檐口采用线脚、东厅门外采用一根整石雕琢的希腊爱奥尼克柱式;大礼堂前有一塔楼,塔楼顶部立旗杆。整体立面比例精当、效果庄重大气,材料、结构、功能等达到高度和谐统一,形成美观大方的外观效果。

抗战时的延安没有钢筋水泥等现代建筑材料,设计者巧妙运用当地丰富的石材、黄土等自然资源,加以历代传承的优良石工,建设出体量较大的礼堂,较好地满足了七大开会所需,体现了因地制宜、艰苦朴素、中西结合的时代特征。

毫不夸张地说,延安中央大礼堂设计思想明确、手法简洁,诚为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之典范之作,值得我们珍视、仿效并时刻警醒。如同延安艰苦朴素之革命精神一样,中央大礼堂之设计匠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4.南岳忠烈祠

南岳忠烈祠位于湖南衡阳南岳区南岳镇延寿村中南,是国民政府为纪念全国抗日阵亡将士而建的大型建筑群,“是国民党留在大陆唯一一座纪念抗日阵亡将士英灵的大型陵园”。1940年动工,1943年竣工。整个建筑群采用同一种花岗岩石材,总体布局与技艺风格与南京中山陵颇多相似之处。

入口胜利坊引导,沿山道向上,过脱帽、下马碑,忠烈祠位于山腰处。忠烈祠可分为祠宇、墓葬区两部。祠宇坐北朝南,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左右对称,排列有序。南北纵深320米、东西宽约70米,占地23400平方米。沿中轴线拾级而上,依次是大门(通称牌坊,实为三开间牌楼形式)、七七纪念碑、纪念堂、致敬碑、享堂等五个主体建筑,用267级石磴、通道、多样的广场、平台等,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墓葬分东、西两座墓园,主要是先后建设掩埋烈士忠骸的各集体公墓或单独的共计墓园1 9座,及纪念亭等。其中,集体公墓7座:第37军60师、第1 40师、第1 6军53师、第14师、第14军、第54师、第74军,最大的一座集体墓(第37军60师公墓)葬忠骸2128具。个人墓12座:彭士量、陈石经、胡鹤云、郑作民、罗启疆、赵绍宗、章亮基、伍仲衡、廖龄奇、陈烈浩、陈炳炽、孙明瑾。

一般认为,南岳忠烈祠的规划设计思想,与南京中山陵多相似处,众多学人将其视作“小中山陵”。

总体规划而言,忠烈祠主体建筑中轴对称,依据山势,层层而上,墓葬区环绕在享堂周围,确与中山陵规戈0布局相似。

单体建筑来说,忠烈祠大量采用同一石材、屋顶一种琉璃瓦,色彩纯净;石材表面浮雕抽象、简洁的彩画,门窗简化的“三交六梳”格子;立面开门窗较少、实墙面多等,亦与中山陵单体手法类同。惟牌坊造型更近于广州中山纪念堂大门而非中山陵博爱坊,愈显凝重,更合于抗战忠烈之祭祀性;屋顶是绿色而非蓝色,以寓英烈长青之意。忠烈祠总体规划、单体建筑设计颇为成功,可圈可采之处甚多。

5.湖南长沙岳麓山忠烈祠

忠烈祠1939年建成,位于岳麓山赫石坡岳王亭下,坐西向东。背靠岳王亭和七十三军墓区,占地5500平方米。2004年,修缮后对外开放。

岳麓山忠烈祠采用传统石、木材料,规模、跨度较大,然用料较小,结构精巧。前檐次间减去两柱,使得稍间面阔远较明间为大,颇为少见。现复建的忠烈祠,采用大玻璃格子槛窗、落地门,应不属民国时原样,颇为可惜。

忠烈祠建筑形体匀称,各部比例协调,造型较为优美,且加工精细、手法简练,是具有一定价值的建筑艺术精品。

尤可贵者,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为一处地点集中、规模巨大、保存较好的抗日战争纪念地。现存长沙会战碑、战壕、炮台、薛岳指挥部、战时指挥所、陆军第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抗战阵亡将士名录石栏、岳王亭、陆军第十军三次长沙会战阵亡将士墓、齐学启将军墓等11抗战遗迹,是难得的抗战历史文化遗产。

6.湘西会战阵亡将士陵园

湘西会战阵亡将士陵园(简称陵园),位于湖南溆浦县南端龙潭镇东郊弓形山,与隆回、洞口、洪江、中方等县(市)交界,占地23345平方米。

陵园1945年8月建成,包括牌坊、塔、碑、亭、墓等主要建筑,并有蒋中正、何应钦、王耀武、冷欣、施中城、周志道等数十位国民政府军政要员题词,钱基博撰写碑文。文革间,大部建筑被毁。

1993年4月,第一期工程修复竣工,并对外开放。

2008年,进入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申报及全国革命文物试点名列。

陵园依山而建,坐东朝西,以林荫石阶为轴,从山脚顺山岭往东而上,依次将大门、浩气门、警钟壁、纪念塔、碑墙、千秋亭、英烈墓等连为一体,雄伟壮观;衬以倭寇冢,对比鲜明。陵园建筑设计颇具一定匠心。譬如,浩气门中西结合,造型简洁、庄重典雅。尤其是纪念塔全部采用花岗石材,整体造型为台基之上子弹状塔身,直指苍穹,象征胜利之艰辛与和平之不易,震撼人心。

陵园与其周边保存相对完好的鹰形山等战场遗址、阳雀坡等军事驻地旧址、湾潭野战医院旧址及莲河张家塘前线指挥所旧址群等遥相呼应,保存有丰富的抗战文化。更可贵的是陵园附近山头(当年战场)至今保留原始战场遗迹及关于抗战的多处石刻碑记,是一处为数不多的近代史战场遗址。湘西会战阵亡将士陵园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重要的涉台文物,对加强国共合作,维护祖国统一,提高民族凝聚力等诸方面均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7.腾冲国殇墓园

1942年2月16日入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创造了彪炳史册、可歌可泣的战绩,留下了众多抗战历史建筑遗产、遗迹,著名者如滇缅公路遗迹、腾冲国殇墓园等。尤其是“腾冲国殇墓园”是1945年我国为纪念腾冲收复战阵亡将士而建立的第一座烈士陵园,包括英烈祠、墓地“小团坡”、“盟军阵亡将士纪念碑”、“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墓林以及“倭冢”等加,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国殇墓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腾冲国殇墓园设计依山而建,颇多创意。或谓陵园整体建筑布局仿南京中山陵。烈士陵园园名由李根源取楚辞“国殇”篇名,称“国殇墓园”,取“为国牺牲的忠烈永垂不朽”之义。四周筑有矮墙,占地5.33公顷。主体建筑大门、陈列馆、忠烈祠、烈士墓、纪念塔等同列布于沿东北至西南的主轴线上。

约30米高的“小团坡”墓地,墓地底面西南窄、东北宽,呈“钟”形,寓意“木铎警世”、“警钟长鸣”。整个墓地均分为8块扇形墓地,每块自上而下依原作战部队序列和职衔高低整齐地排列着9行上圆下方的墓碑,碑上镌刻着烈士的军衔和姓名,共72行3346块,令人动容。与纪念塔、烈士墓、忠烈祠等相对的大门左侧墙边,筑有含陪祭意义、象征侵略者惨败的“倭冢”,与湘西会战阵亡将士烈士陵园可称双璧。

抗战纪念建筑的特色与意义

抗战纪念建筑是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危急时刻的因时制宜的产物。当时,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以达成“持久战”之基本主旨,以期抗战之最后胜利,是所有工作之出发点。故而,此时期之建设工程,其经费、材料,甚或建设时间等均相对有限,打下深刻的时代烙印。例如,南岳忠烈祠1939年动工,1943年6月二期竣工,前后4年,总造价仅1863075元,这个款项还是由国民政府中央、第六、九战区与原湖南省政府四方共同负担,加以部分军政要员私人捐助才得以最终完成。

抗战纪念建筑也是因地制宜的建筑。不论总体规划构思,还是单体建筑设计,因地制宜一直是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具体到建筑学领域而言,就是人工建筑的形体或围合之空间,与自然山水大小、宽窄及空间场所之尺度关系。地理环境对古代聚落选址至关重要,聚落生活首先必须依赖自然环境。诚如蔡达峰先生所言:“抽去风水的世俗价值成分来看,它是一门关于使用空间评价和选择的学说,其中涉及空间方位和构成形象两部分”。譬如,南岳忠烈祠依据山势左右对称,错落有致,层层递进。从山腰入口牌楼大门起,越“七七”纪念碑,纪念堂、致敬碑、享堂等,空间封闭——开敞——封闭——开敞——封闭,开合有致,富于韵律。其单体建筑体量与周围地形、山体大小等,相得益彰。

抗战纪念建筑还是因材制宜的建筑。日寇占领东三省,我国丧失了30%的煤炭、71%的铁、28%的电力和47%的水泥。全面抗战初期,我国不但经济颇为紧张,刚刚起步的现代工业更遭受重创,尤其是对我国本就薄弱的制造业影响甚巨。与此同时,抗战持续进行,有限的钢铁、水泥等建材,自然优先满足前线对敌,或后方防御之上,如阵地、碉堡、防空洞等设施。故能够使用在后方办公、居住建筑上的现代建材,微乎其微。譬如,全部南岳忠烈祠工程拟用8吨钢材,就需层层批准直至建设厅长,这在今天是无法想象的。南岳当地盛产木材、石材、建造忠烈祠为节省钢材,其屋顶结合传统建筑造型,采用等腰直角三角形木构人字梁,以钢件联接节点,使用钢材较少而很好地满足了较快建设大体量建筑、创造大空间的要求。其墙体采用石材,既为满足纪念建筑庄重性格所需,也是因地制宜之举。

抗战纪念建筑更是因事制宜的建筑。建筑是生活的建筑,建筑艺术是生活中的艺术;它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由此,建筑技艺是时代精神的客观反映,抗战纪念建筑必然带有抗战的印迹。南岳忠烈祠、岳麓山忠烈祠、湘西会战纪念碑、腾冲国殇墓园等更是专为祭祀、纪念死难烈士而建,造型既庄重又令人深思、引人遐想。

我国各地遗留的数不胜数的抗战历史建筑遗产、遗址,不仅是对不屈先烈们丰功伟绩的永远纪念,对无数爱国华侨华人的深切缅怀,对汉奸傀儡的永久唾弃,更是时刻警醒国人奋发图强的无与伦比的宝贵财富,理应得到永久的保护、传承!

抗战纪念建筑是我国历史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是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重要的精神财富。包括抗战纪念建筑在内、我国历代遗留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必将世代珍视并永远铭记、传承!

本文的完成得到了各地相关文物部门的鼎力协助,谨表深切谢忱!

(责任编辑:文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