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褐釉瓷香熏赏析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01月13日 02:17

东晋褐釉瓷鸡首壶

张鹏

【摘要】熏香在我国历史悠久,在晋代,香文化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熏香在上层社会也变得更为普遍,用来置香燃香的器具为熏香炉也叫香熏或者香炉,本文以南京市博物总馆藏的一对东晋褐釉瓷香熏为突破口进行赏析,以研究东晋时期香薰的装饰、造型以及艺术特征。

【关键词】香熏褐釉瓷六朝艺术特征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有一对褐釉瓷香熏,该器物于南京市江宁区陶吴娘娘山东晋墓出土。两件香熏形制相同,高11.6厘米,口径5.2厘米,底径10.5厘米。青灰色胎,胎质较粗,器表满施酱褐色釉。香熏整体由熏炉、承柱和承盘组成,上部熏炉呈球形,敛口,圆唇,鼓腹,腹上部装饰有三角形镂孔,分三行排列。承柱为圆柱体,粗短而直,承盘敞口,折沿,口沿较宽,直壁略外侈,平底,底有一圆孔,承盘口外还刻有一周弦纹,整体造型精致玲珑。

香熏是六朝墓葬中较为常见的陪葬品,也是六朝贵族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用具,它的功用主要是燃烧香草香料以熏染衣物、清净环境、驱除室内污秽气味等等。古人用香的习俗由来已久,人们熏烧、佩戴香草,既可用来供奉神明,又可祛病强身、养颜怡性。西周时期朝廷还设有官职专门掌管熏香之事,不过这一时期中国本土香料贫乏,使用的多为草木类香料,《诗经》《楚辞》中记载了不少,如江离、辟芷、幽兰之类。秦汉时期开辟了通往西域和南越的交通,外来的树脂类香料逐渐通过使节和商人传入中国,一直到魏晋时期才告一段落。这一时期,香料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度增加,中国的香熏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香料被更广泛地用于室内熏香,熏衣、熏被、宴饮娱乐、祛秽致洁,在王公贵族等上层社会中流行开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熏香风气更为盛行,当时的贵族士大夫“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南方地区六朝墓葬中大量出土的香熏正反映了这种风气。

六朝以前的熏香器具多为陶质或青铜质地,随着东汉中晚期成熟瓷器的烧制成功,瓷器制造业进入了重要的发展阶段,香熏的材质也随之一变,大多为瓷质了。六朝时期,瓷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包括香熏在内的众多生活用具都烧造为瓷器,这种现象不仅体现着物质文化的进步,也蕴含着当时人们的审美和艺术文化的取向。瓷器表面细腻光滑,富有美感,还具有经久耐用,不怕腐蚀、沾污、便于清洗等实用特点,加之六朝时期的瓷器主要为表面施有青色釉的青瓷,它古朴典雅、端庄秀丽、深沉含蓄的气质深受世人的青睐。

这对东晋褐釉瓷香熏是六朝瓷器中的名品,也是德清窑的典型产品,不同于常见的青釉瓷。褐釉瓷器的瓷胎多呈砖红、紫色或浅褐色,氧化铁的含量为3%,氧化钛为1%左右,其器表釉面的含铁量则高达6%~8%。浙江的德清窑是最早出产褐釉瓷的窑口之一,分布于浙江北部,以德清为中心,包括德清、余杭、湖州南部地区在内的东苕溪中下游地区。褐釉瓷创烧于东汉时期,发展于三国两晋,鼎盛于东晋南朝,停烧于唐代中期,除西晋时期以外,德清窑自东汉至隋唐,几乎所有窑址产品均包括青瓷与褐瓷两种,多数窑址中青瓷产品的数量超过褐瓷,褐釉产品约占全部产品数量的20%左右,但也有少量窑口只烧造褐釉瓷器。六朝时期,瓷器以青翠淡雅的青绿色为时尚,在大量青瓷器占领生活器具市场的情况下,德清窑褐釉瓷器一枝独秀,以庄重深沉、色泽如漆的褐釉独领风骚。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提到这一时期的“褐釉”瓷器,与常说到的“酱釉”“黑釉”并没有截然分开的定义区别,仅仅因其色泽的纯正程度而在命名上略有不同。早期的德清窑褐釉尚不成熟,釉层较薄,釉色不均,色泽不纯,有偏酱黄色的,有与青釉近似、玻璃质感较强的,其呈色极不稳定。三国吴时期的褐釉有了较大的进步,釉色褐而匀润,施釉亦较均匀,表面有一层光亮的浮光。东晋南朝是德清窑发展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德清窑,器物种类丰富,器型规整,造型端庄大气,褐釉瓷釉层厚如堆脂,釉色均匀,其中的上品达到了光亮如漆的境界,给人以相当厚重深沉的感觉。从已有的考古发掘资料来看,这一时期的德清窑褐釉产品除广泛出现于皖南、苏南、浙北一带的大小墓葬中外,甚至在朝鲜半岛的同时期墓葬中也有发现,可见这一时期的德清窑不仅规模较大,而且产品深受欢迎,销路很广。六朝墓葬中出土的褐釉瓷器数量有限,品质也良莠不齐,其中有许多施釉薄而不均,釉色斑驳,色泽不纯,但本文介绍的这对香熏器却色褐如漆、均匀清亮、造型雅致、几近完美,这样的作品非常罕见。

从墓中出土的青瓷与褐瓷相互粘连的情况来看,两种不同产品实为同窑烧造出品,褐釉瓷器的烧制方法、物理及化学变化与青瓷大致相同,只是作为着色剂的氧化铁含量较高。东晋中晚期至南朝初期的瓷器多以素面为主,以润泽的釉色为装饰,没有繁复的模印或刻画,最多在器物口沿或肩腹部划出几道弦纹。褐釉瓷器的成功,改变了单一的青釉传统,丰富了瓷器的釉色内容,其效果不亚于之前器物上繁杂的图案装饰。

六朝瓷香熏的造型,一般比较简单并相对稳定,但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各有特点。三国时多见熏篮的造型,敛口,扁圆腹,圈足,索耳或索形提梁,器身遍布大小不一的镂孔,有的中心立一中段镂孔的细筒,以置香料。西晋时多为球形香笼,下连浅腹平底承盘,环腹壁横列数层三角形孔,香熏顶部常堆塑飞鸟或圆珠形装饰。东晋时的香熏出现了上下开合式,以承柱连接钵式平底承盘的形状较为普遍,总的说来,六朝香熏的造型由低矮逐渐向瘦高的方向变化发展,轮廓也从刻板的圆弧到富于变化的优美曲线,整体形象更为秀气。

这对褐釉瓷香熏正具有东晋时期香熏的典型造型,器上部圆球熏炉炉身较深,上腹部镂有密集的三角形镂孔。居室使用香料时,把它放在香熏中熏烧,香气即从香熏孔隙中袅袅散出,球状熏炉下方是一承柱连接的承盘,方便手执,更为实用的功能则是承接香灰和“著汤以生润气”。早在汉代,熏炉就配有承盘,焚香时,在承盘内注入热水,靠水蒸汽来增加熏炉周围空气的湿润度,防止灰尘飞扬。而随着用香熏衣成为时尚,承盘内热水的蒸腾还会使香气溶于雾气中,氤氲缭绕,让香气慢慢沾润衣物,留香弥久,同时也避免了衣服沾染上炭火味。

东晋褐釉瓷香熏的造型轻巧优雅,装饰简洁明快,呈现了瓷质和釉色之美,更是六朝时期“秀骨清相”的审美取向使然。南朝以后,瓷香熏的生产开始走向衰败,但更多材质、更多造型的熏香器具又不断产生,琳琅满目的香器,配合袅袅香烟,使香熏文化走向极致。自此之后,熏香由起初驱散蚊虫、消除疲劳、以及熏香衣物等,逐渐演变成一种雅致的生活习俗,直到今天仍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