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雍正时期粉彩外销与欧洲自制瓷质茶具的差异看粉彩外销瓷的审美价值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01月13日 06:13

吴培 外销瓷中的精粹一一雍正粉彩瓷

张思桐

【摘要】粉彩外销瓷是中国外销瓷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古代对外贸易中占据着突出地位,也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瓷质茶具是中国和欧洲瓷器生产的一大种类,本文通过比较雍正时期粉彩外销瓷质茶具与欧洲自制瓷质茶具在种类、器形、纹饰工艺等方面的差异,得出粉彩外销瓷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使用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统一、工艺与视觉效果的结合、装饰纹样与历史文化的联系等方面。

【关键诃】粉彩外销瓷 欧洲自制瓷 茶具 差异 审美价值

外销瓷是指以销往海外进行贸易为目的而生产的瓷器。自唐代起中国的瓷器便开始外销,在宋、元、明嘉靖,万历及清三代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外销瓷主要有青花、五彩、粉彩和广彩几大种类,其中粉彩外销瓷因其纹饰、工艺等方面的特色受到了各国民众的喜爱。而粉彩外销瓷质茶具在茶叶被引入欧洲后,成为粉彩瓷外销的一大种类,留下了不少珍品。雍正时期粉彩外销瓷和欧洲自制瓷都在迅速发展,因此本文将首先对雍正时期粉彩外销和欧洲自制瓷质茶具在种类、器形、纹饰工艺上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粉彩外销瓷的审美价值。

一、粉彩外销瓷与欧洲自制瓷概述

粉彩外销瓷与欧洲自制瓷都经过了初创、发展、成熟期,而粉彩外销瓷质茶具与欧洲自制瓷质茶具也各自具有其鲜明的特点。

(一)粉彩外销瓷及瓷质茶具的产生与发展

粉彩的产生来源于瓷胎画珐琅技术,工匠在使用传统釉彩的基础上加入粉质的白彩,冲淡各种颜色,从而增加色彩的层次,增强画面的立体感。粉彩出现于康熙后期,自雍正朝开始,粉彩瓷在外销瓷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粉彩可以渲染出颜色的深浅,从而可以更为准确地表现西方的画风。伴随着欧洲饮茶风尚的兴起,外销欧洲的瓷质茶具数量大增,粉彩瓷质茶具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16~17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贸易往来日渐频繁,在诸多产品中温润细腻的瓷器最为欧洲上流社会喜爱。1712年,在景德镇生活了7年的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将景德镇瓷器制胎、施釉、烧成的技艺带回欧洲,使得欧洲人开始制造自己的瓷器。

欧洲人饮茶的历史是在16世纪茶叶被引入荷兰和英国后开始的。1650年荷兰德尔夫的著名陶工启赛首先模仿中国茶具的样式,制造出类似于中国青白瓷器的器表上釉有花饰的茶具,叫“法扬”。德国于1710年由麦森著名陶工坡特泽制成德列斯登瓷器,它是真正的硬质瓷器,为欧洲瓷器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雍正时期粉彩外销与欧洲自制瓷质茶具的差异

雍正时期粉彩外销瓷质茶具与欧洲自制瓷质茶具的差异众多,主要体现在种类及组合关系、器形、纹饰工艺等方面。

(一)种类及组合关系相互影响

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发展到清代,饮茶所使用的茶具已自成体系。茶具种类主要有茶壶、茶杯、茶洗、茶船、盖碗、茶壶桶等。清代中国本土茶具的组合关系通常是壶、杯搭配,茶洗、茶壶桶等器物可以称之为茶具的辅助器物。

反观欧洲,由于欧洲人多以调饮的方式饮用茶饮,因此其茶具在中国传统基础上,还多伴有茶叶罐、牛奶罐、糖缸等,且使用多成体系。另外欧洲人有使用桌布的传统,使用茶托可以防止茶水流到茶几上,同时茶托又兼具隔热加速冷却的功用,是欧洲茶具重要的组成部分。

由于欧洲对茶具使用的习惯与中国传统不同,因此雍正时期粉彩外销瓷质茶具的种类和组合关系逐渐向欧洲传统靠拢,其生产外销的茶具种类及组合关系与欧洲基本一致。

在器形方面,雍正时期欧洲自制瓷质茶具和粉彩外销瓷质茶具可以说是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欧洲自制瓷质茶具在茶杯上制作了把手,把手的样式十分多样,如在圆弧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弯曲,或直接在把手上添加各种装饰。茶托的造型也不仅仅是传统的圆盘状,有的茶托边沿成花瓣形,增加了茶托的美感。茶壶的造型也十分多样,如1735年麦森陶瓷厂生产的猴形壶,造型生动,样式新奇,体现了欧洲人的创新精神。

反观粉彩外销瓷质茶具在茶杯和茶托的器形上,茶杯多见茶盅的样式,而茶托多是圆盘状内有凹陷,有一些茶杯和茶托将杯盘口沿制成了花形。而茶壶则多重视细节设计,盖钮多有动物或桃形造型,盖身也非简单的圆弧形,口沿处可见花形设计。

(三)纹饰工艺各具特色

瓷器器身的装饰纹饰大多和本国的历史文化相互关联,而纹饰的装饰工艺和装饰手法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纹饰本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雍正时期粉彩外销瓷质茶具上的纹饰多为植物花卉及各类动物,这些图案多有吉祥祝福之意。在纹饰装饰手法上,描画花卉图案时画面注重留白,追求素雅、洁净的风格,但在边饰的装饰上则多采用繁密的连续图案。在装饰工艺上,粉彩外销瓷质茶具于雍正时期开始尝试浮雕和堆雕工艺,至乾隆时期成熟(见图1)。

同时期欧洲瓷器的纹饰种类更为丰富,既有欧洲传统的花草纹饰、洛可可式纹饰、神话故事,也有受中国文化影响产生的中国风纹饰等。如图2所示,该器物使用的曲线装饰和蓝青色调是典型的洛可可式纹样。神话故事纹饰多是来源于圣经或传说,带有欧洲人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而中国风瓷器装饰的使用则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迹象。在装饰工艺上,饰金工艺常常为欧洲瓷质茶具使用,从简单的镶边到大规模修饰器身都可使用该工艺,增添了器物的华丽之感。

三、粉彩外销瓷的审美价值

粉彩瓷是我国古代瓷器外销中的主力,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多变的装饰纹样,兼具审美与实用的器形共同构成了具有独特中国风格的瓷器艺术品,为外国民众喜爱。这些瓷器所蕴含的重要艺术价值,就是一种审美价值特征。粉彩外销瓷的审美价值是从实用与艺术、材质与工艺、纹饰与文化中体现出来的。

(一)使用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统一

陶瓷器在设计产生之初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但瓷器在进入欧洲市场初期由于其稀缺性,外销瓷多被当作艺术品陈列于陈列柜中,粉彩外销瓷也不例外。在这一背景下,外销瓷的艺术内涵超过了物质内涵,艺术欣赏价值高于使用价值。

伴随着外销瓷数量的增加以及欧洲自制瓷工艺的进步,外销瓷慢慢从以装饰用途为主过渡到装饰与使用并重。在此趋势下,粉彩外销瓷开始生产符合欧洲人生活习惯的器物。如为适合欧洲人饮水习惯及饮食习惯生产的马克杯、奶杯、汤盆。还有一些器物则在中国传统瓷器器形的基础上进行一些修改,如“将军罐、瓶、莲子罐等器形明显比传统式样高;还有加双耳的,如双耳杯、双耳盖缸、双耳盖碗”等,其目的都是为了同时发挥器物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工艺与视觉效果的结合

粉彩外销瓷的装饰工艺有几大特色,一是独特的上釉工艺。粉彩在施彩前使用玻璃白打底,乳浊的玻璃白和各种色彩相融,产生了不透明的粉化视觉效果。同时,由于玻璃白的使用,使得粉彩有一定的高度,可以更为准确地表现西方绘画中的明暗关系。

除此之外,粉彩外销瓷在装饰工艺上还常使用金彩和堆雕浮雕工艺。金彩初期多使用金粉,后来产生了电化铝。而浮雕堆雕工艺的使用增加了器物的立体感。

(三)器表纹样与历史文化的联系

每一时期的艺术风格,都带有其时代风貌,中国粉彩外销瓷也不例外。其装饰纹样体现了不同时期历史文化的印迹,既有传统的中国人物纹、花鸟纹,也有与欧洲历史文化、审美风格紧密联系的纹章瓷纹饰以及外国人物纹饰。

在中国传统人物纹饰方面,粉彩外销瓷中较常出现仕女、儿童等形象,农耕渔乐、麻姑八仙等也多出现在器表。中国传统人物纹饰的走俏体现了欧洲民众对神秘东方文化的向往。粉彩外销瓷器表的人物多画得十分精细,比例也很准确。而在花鸟纹饰上,花卉中牡丹使用次数最多,其次有菊花、梅花、莲花等,常和小鸟、山石等结合。动物也大多具有象征含义,例如仙鹤代表长寿,鸳鸯代表爱情,喜鹊代表喜讯等。鸟儿和花卉的结合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体现。

纹章瓷是欧洲盛行使用徽章的产物。18世纪非常流行清代的纹章瓷,以名人家族徽章纹饰最为多见,同时国家、市郡的徽章也有出现。如图3所示,该件外销瓷粉彩大盘,绘有伦敦弗莱尔家族族徽;而图4中的中国外销瓷粉彩盘纹饰艳丽,绘有意大利Grimaldi di Castro家族族徽。从粉彩纹章瓷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欧洲徽章使用的历史发展与演变。

粉彩外销瓷中外国定制的肖像瓷器也十分盛行,在绘制过程中,一些素描式的插画方法逐渐盛行,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和西洋的焦点透视法也开始交叉运用以塑造人物。

四、总结

雍正时期粉彩外销瓷质茶具在种类组合关系和器形上向西方使用习惯和传统靠拢,独特的上釉工艺及堆雕浮雕工艺的使用,中国传统纹饰和欧洲审美风格的结合展现了粉彩外销瓷在使用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统一、工艺与视觉效果的结合、器表纹样与历史文化的联系三方面的审美价值。粉彩瓷器的外销不仅仅体现了经济价值,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播。粉彩外销瓷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在人类艺术的长河中为人们所铭记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