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长方形抄手石砚再考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01月13日 11:13

亮鉴 北宋长方形抄手石砚再考文 许紫奉 杨效雷

许紫奉 杨效雷

安徽马鞍山市博物馆珍藏有一方北宋长方形抄手石砚(见图1),藏品号5-002。该砚抄手式,石质,长11厘米,宽6.8厘米,厚2.5厘米。砚平面略呈梯形,砚面呈弧形伸向上沿形成砚池。砚底挖空成箕形,底面从右至左用锐器纵向直书“福建武陽光泽郡邑 陈留和叔儀叔 政和伍年三月三日 交记”3行24字(见图2)。

该抄手砚是1987年马鞍山市文管所于当涂县新市乡一农家征集,用料为皖南歙石,刻款清晰,制作简朴大方,虽无任何纹饰,但有确切记年且又保存完整,殊为珍贵,1994年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鉴定为一级文物。

作为文物,小小一方砚台蕴含着诸如美学、矿物学、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书法艺术等诸多历史文化信息。笔者曾对砚的铭文、形制及用途撰文做过不成熟的探讨,今在此基础上再加考述。

一 砚铭考略

砚铭是指刻在砚上的文字,文体自由,长短随意。铭文因人而异,书体不拘一格。该砚铭以浅浮雕的形式刻划,虽寥寥数语,却将时间、地点、人物清楚交代:“政和”为宋徽宗赵佶的年号,政和五年即公元1115年;“三月三日”是具体到月日的时间;“福建武阳光泽郡邑”是由大到小的区域地名;“陈留”为匠师之籍贯,亦可理解为复姓;“和叔”“仪叔”是匠师之名;交记是砚做好后交给委托人的记录。

根据《宋史·地理志五》记载,北宋时福建地区属福建路,雍熙二年(公元985年)改两浙西南路置,治所在福州(今福建福州市),下辖6州、2军、47县(福州12县、建州7县、泉州7县、南剑州5县、汀州5县、漳州4县、邵武军4县、兴化军3县)。此后,福建地区长期保持8个州府级的行政区划,因此称为“八闽”。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去邵武县代之以邵武军,此时的光泽县不属于邵武县地置,而属于邵武军,治所即今福建光泽县。《寰宇记·卷101·邵武军·光泽县》载:“以乡为名。”宋时福建路下没有武阳,然而邵武军之地宋以前曾名武阳。据明弘治十八年刊本《邵武府志》记载:“邵武初名昭武,三国吴永安三年,置建安郡,立昭武镇,不久升为县,晋惠帝元康元年,为避讳改名邵武,明帝太宁元年曾改名武阳。宋太平兴国四年建邵武军,元改为路;洪武初改为府,隶福建布政使司,领邵武、光泽、泰宁、建宁四县。”今邵武西南和平镇有观星山,又名武阳峰。砚铭应当用的是旧称。

陈留,《安徽省文物志》和《安徽省文物志稿补编》著录时,将砚铭断为:“福建武陽光浑郡邑陈留,和叔儀叔,政和伍年三月三日交记。”我们以为不妥。理由如下,陈留作为地名应在今河南开封。《寰宇通志·卷83·开封府上·陈留县》载:“古有莘城,春秋为留地,属郑,后为陈所并,故日陈留。秦始皇二十六年置县,汉为陈留郡治。隋初废郡存县。”历代相因。说明陈留在春秋时属于郑的辖地,被陈侵后,故名陈留。秦始皇一统中国后,废除分封制,置郡县,设立了陈留县,属三川郡,治所在今开封陈留镇。汉武帝元狩中期分河南郡设置陈留郡。若以今天的行政区划而论,相当于今河南东至民权、宁陵,西至开封、尉氏,北至延津、长垣,南至杞县、睢县之间的地区。隋初废除郡保留县。其后,郡治屡有变更,但均未出今开封市境。福建与河南相距甚远,陈留也不是福建下辖之地,所以句读不应当如上面所断。

和叔、仪叔应当是制砚匠师的名,陈留则为和叔、仪叔的籍贯。需要说明的是,古人称谓习惯,常于名前加籍贯。另,陈留亦可理解为复姓。《英贤传》记载:“陈留,姬姓国,因以为氏。”《中国人名大词典》《中国姓氏大辞典》可查知此姓。

二 素砚之美

砚以“素”为美,与中国水墨画的“素雅清淡”不谋而合,与徽州的风土人情以及地域文化心心相印。该砚是素砚,不加修饰,素心独造,简远古朴,素朴天成,返璞归真,素美淡泊。该砚简约而灵动,其大小、轻重、厚薄,砚边的宽窄、砚池砚堂的深浅以及整体都包含了歙砚的工艺比例美和文化内涵。有大美而不言,不张扬的品质让人感受到和谐静美的气息。此砚造型端庄简洁,既轻且稳,实用雅观,彰显了宋代文人雅士素朴自然的文玩倾向和追求淡雅的生活情调。

砚不仅为书写用具,还承载着正义、真善等文化内涵。古人常以砚“比德”,俗谚也有“砚田有谷,耕之有福”的说法。民间常把祖传的砚作为家山显贵、家道兴隆、书香绵远的象征。人们还认为砚是文人秀士或达官显贵的宝器,有驱邪避妖、镇恶扬善的功能。大喜日子,人们总把砚台当神灵设案供奉,以祈福祥。方寸之砚台,寄寓着人们美好的心愿,凝聚着人们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

古人说“宁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三日不洗砚”,足见砚在古人心中的地位。砚虽小,却是一个综合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集合体,历千载不衰,传万代不朽,是我国艺术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