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商晚期青铜器范铸陶范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01月13日 14:35

商晚期青铜器

师渤翔

【摘 要】商晚期是我国青铜时代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青铜器铸造业达到了我国历史的巅峰。本文以商晚期青铜器范铸的陶范入手,通过介绍当时青铜器铸造的时空分布,论述古陶范的组成及其性质,探讨花纹内容及其铸造方法,以期能够进一步阐释这一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关键词】商晚期 青铜器 陶范 纹饰

我国青铜时代始自6000多年前,绵延了数千年。至商代晚期,较之前手工业中的青铜铸造业有了更大的发展,达到了中国青铜时代的高峰[1]。在此之后的青铜器纹饰和范铸工艺并未有很大发展。

一、商晚期青铜器的时空分布

研究商晚期青铜器的范铸陶范,不能抛开具体的时空背景。只有同相应的历史环境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地考察商晚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明白这些工艺背后的历史意义。

(一)空间分布

这一时期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遍布有发展程度较高的商代文化,这从青铜器的发现上就可以看出来。叔弓鎛铭文中关于成汤功绩有“咸有九州,处禹之堵”的记载。从出土青铜器的区域可以得出,当时商的统治地域北至长城以北,南至彭蠡之南,大约有2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禹贡》九州的面积[2]。这么大的范围内,不同地域的青铜器有各自的特点,但总的时代特征是明显的。

(二)时间分布

对于此时间范围内的青铜器进行分期,可以更好地开展对陶范的研究工作。李济曾根据安阳小屯的发掘结果,将商晚期的青铜器分为四个序列[3]。按郭沫若在1931年著述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该时期的青铜器应属于“勃古期”——殷商后期及周初成康昭穆之世。后来随着考古资料的积累,邹衡将商晚期的铜器分为四期七组[4],其内容为:

二、古陶范

商晚期青铜器铸造已经十分成熟,各地大量使用模范法铸造青铜器,一般使用的都是陶范。如1959年在安阳苗圃北地挖掘出了一处大型铸铜作坊[5],该遗址面积估计达10000平方米以上,出土了大量的炼铜坩埚碎片和数千块陶范。对陶范的认识关系到商晚期青铜器的研究。

(一)范料

与普通陶器一样,陶范的主要成分为Al2O3和SiO2。其余微量成分包括Fe2O3 、TiO2、CaO、MgO、MnO、K2O、Na2O、P2O5,这些微量成分的含量不到整体的10%,可归为降低耐火度和荷重软化点的杂质,用RxOy来表示。研究表明,商晚期的铸铜陶范多为就地取材,以当地原生土为主要成分,加入了一定量的细砂(SiO2)。故古陶范中SiO2的含量较高,比起陶器普遍为高,甚至比新石器时代的夹砂陶含量还要略高一些[6]。而RxOy相对含量较少。古陶范中RxOy(尤其是Fe2O3)的含量较原始瓷和白瓷为高。需要指出的是,通过对陶范内植硅体的研究,一些学者指出,古陶范中会加入一定量的草木灰,或无意添加或人为添加[7]。大部分草木灰中Al的含量明显低于黏土的响应含量[8]。这对于陶范的性质有一定的影响。

(二)古陶范的性质

古陶范的成分以泥为主,加入了一定量的细砂,并含有一定量的杂质。受成分的影响,古陶范表现出适用于青铜器铸造的性质。

1.泥料的性质

古陶范的成分以泥为主。泥是高度分散的物料,故其比表面积大,具有很高的表面自由能。高度分散的晶体具有比较严重的结构缺陷,容易促进晶格的活化[9]。因此,古陶范的湿强度和干强度、复印性、可塑性、雕刻性良好。

2.耐火度

古陶范的耐火度较好,一般都高于锡青铜的浇注温度(约1000~1200℃)。这是因为加入细砂使得古陶范内杂质的含量降低。这样,在浇注过程中,不会产生热粘沙层,并且方便了铜汁冷却后的程序。

3.焙烧温度

发现的古陶范一般都未达到焙烧温度。这些古陶范的焙烧温度都处在一个中间值上,既不能达到明显烧结程度,又能够进行一定的焙烧,减少发气量并增加强度。各地古陶范的焙烧温度一般为850~920℃。

4.发气量

古陶范的发气量一般较低。在陶范的焙烧过程中,一些成分在高温下充分反映已放出很多气体。这样就保证了在铜器铸造过程中一些气孔的出现。

5.线膨胀率

古陶范的线膨胀率一般较低。这使得其在温度变化的条件下型变量较小,防止了铜铸件的变形、折断。

6.强度

古陶范的强度较大。这使得在铸造一些细部的铸件时不易发生形变,同时,一些繁复精美的花纹铸造的成功率就大大增加了。

7.透气性

古陶范的透气性一般不好。这是因为焙烧使得发气量降低,范内壁烧结有致密的膜的结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通过一些措施来抵消其不良影响。

8.制范的程序

精选细砂和原生土,配料后经过练泥工序,还可能经过陈腐工序,最后制范[10]。

三、纹饰

商代晚期青铜器的纹饰复杂精美,铸造工艺高超。这些纹饰大都是通过范铸法制作出来的。

(一)纹饰内容

商代晚期,青铜器上除了兽面纹、涡纹、连珠纹外,还出现了龙纹、蝉纹、鱼纹、蚕纹、鳞纹、瓦纹、龟纹等,商代中期的单层花也发展为三重花,即有底花、粗花、细花。[11]底花指主纹间纤细且或大或小的“回”字纹,也叫填空纹;粗花即主题纹饰,也就是凸出器表的纹饰;细花指粗花上的细小的阴纹。

(二)纹饰结构

商代晚期青铜器上的纹饰结构,以单独模样骨法、直立状的对称形为主,夹杂有二方连续、三方连续等骨法。单独模样骨法,其特点是划分器物的主体为两面、三面或四面,在每一个等分里安置一个单位纹样。每个等分面的中心轴同时是装饰纹样的中心点,花纹由左右向中心聚集,形成对称直立状[12]。而之前提到的三层重叠的纹饰,突出主纹,又不显杂乱琐碎,十分精美。

(三)纹饰铸造方法

商周青铜器的表面纹饰大多来源于陶范,铸后刻制的很少。关于范面纹饰的制作,学术界有多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范面纹饰在泥模上制好再翻制到泥范面[13][14];一种观点认为范面纹饰在泥范面直接制作[15];一种观点认为主干花纹在泥模上制好再翻制到泥范面,细花纹则在泥范面直接制作;一种观点则认为纹饰技术经历了如下的发展历程:范纹 — 模纹 — 模范合作纹。经观察,青铜器上的大多纹饰当是在范面直接制作的。因为手工在泥范面制作纹饰时,不易掌握对称性[16]。其铸造的技术有:

1.纹饰压塑技术

在素范面压塑出纹饰的制作技术。

2.纹饰堆塑技术

在范面粘贴泥条形成纹饰的制作技术和在压好的纹饰凹槽内粘贴泥条,来塑造凸起纹饰上的细凹槽纹饰的制作技术。它打破了青铜器表面全是阳纹的局面,给商代青铜器纹饰三层花的出现提供了技术支持,亦给青铜器铸铭提供了技术支持。

四、结束

对商晚期青铜器范铸陶范的讨论,能够在相对应的历史条件下,对古人铸造工艺进行复原的猜测,增进了我们对古代人类社会活动情况的了解。只有了解了范铸陶范的具体情况,才能更好地开展有关青铜器的研究工作,了解青铜器背后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参考文献:

[1]迺松.青铜器的分期与断代[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3):67-73.

[2]唐兰.中国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J].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1):32-34.

[3]李济.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N].中国考古学报,1948.

[4]邹衡.试论殷墟文化分期[N].中国考古学报,1988.

[5]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1958-1959年殷墟发掘简报[J].考古,1961,(7):21-23.

[6]周仁,张福康,郑永圃.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和殷周时代制陶工艺的科学总结[J].考古学报,1964,(1):2.

[7]谭德睿.商周青铜器陶范处理技术的研究[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6,(4):33-34.

[8]李家治. 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5-18.

[9]华觉明.侯马东周陶范材料及其处理技术的研究[J].考古,1961.

[10]程长新,王文昶,程瑞秀.铜器辨伪浅说[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66-69.

[11]龙宗鑫.古代铜器上的纹饰结构[J].文物参考资料,1983.

[12]苏荣誉,华觉明,李克敏等.中国上古金属技术[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97-100.

[13]董亚巍. 范铸青铜[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45-48.

[14]郭宝钧. 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15-18.

[15]万家保.中央研究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M].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1.67-69.

[16]佘玲珠,秦颍,董亚巍,张亚炜. 从出土实物和模拟实验看商周青铜器纹饰技术的发展脉络[J].南方文物,2010,(4):14-16.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