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博物馆藏咸淳十年墓出土精品拾粹
柴福有
浙江衢州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当你来到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衢州博物馆“衢州六千年”展厅参观时,可见到一组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纪年墓出土的文物精品陈列在那里。它虽静静地“躺在”防弹玻璃制作的展柜里,却在向人们讲述着南宋时期官宦人家的一个个神秘的故事。提到这组文物精品,得从1974年说起。
1974年11月26日,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王家公社瓜园大队农民吴天才,在自家菜园地挖土种植时,碰到一座双穴砖室墓,因吴缺乏文物知识,遂将周边翻了个遍,并将出土物全部搬回家。事后吴将出土金银器送到城里衢县工商银行,请银行检验金银含量的程能生先生为其检测真伪,程观察后,意识到这些金银器应为出土文物,应将情况报告文物管理部门。为此,程当即与县文管会崔成实先生联系,崔先生接报后按国家文物法规向吴做细致的动员工作,吴将全部出土文物共计40件上交国家,文物部门按有关规定给吴予以表彰奖励。崔成实先生组织专业人员对现场进行调查清理,发现该墓为长方形双穴券顶砖室墓,其券顶早年被毁,墓室也遭严重破坏,遗憾的是现场未再获有价值遗物与资料。考古人员对吴天才同志上交的40件出土文物进行了清理分类,分别为:瓷器6件,玉器7件,金银器11件,铜器6件,其他10件。后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和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其中金娃娃等7件为国家一级文物,龙泉窑莲瓣青瓷碗等16件为国家二级文物,其余全部为国家三级文物。由此可见,该墓出土文物均属文物精品。
从其出土两方青石墓志内容获悉,该墓为史绳祖与继配杨氏合葬墓。据其墓志记载和有关史料考证,史绳祖官居不过五品以下,其随葬品的数量亦不多,但从现在的眼光看,其出土物可谓件件都是精品。上海博物馆原副馆长黄宣佩研究员曾组织该馆有关玉器专家对全国纪年墓出土玉器作调查研究,于2000年6月也对这批玉器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些玉器雕琢精致,造型别致,雕刻工艺精湛,且出自纪年墓中,有绝对纪年,是南宋时期并不多见的代表性珍品。其玉料应是新疆和田所产。
在这些珍贵的文物中,值得一提的是金娃娃,当时出土时,摆放在一用银丝编成的圆形饰盒内,当为其继配杨氏随葬品,为杨氏生前之赏玩之物。据有关记载:唐、宋、元时,民间有一种习俗,多用土、木或蜡等材料制成婴孩形玩具,多在“七夕”时用于赠送亲朋好友,为“送子”之祥物,语本梵语摩喉罗伽(Mahoraga)。用黄金所制的摩喉罗(金娃娃)实属罕见。
2006年,中央电视台二套“鉴宝”栏目主持人罗晰月在某期“鉴宝”节目中,为一藏友所送上的玉质荷叶杯作背景资料介绍时曾提到,目前国内所知年代最早、最为珍贵的玉荷叶杯在浙江衢州,指的就是史绳祖墓出土的这件,可见该墓出土的荷叶形白玉杯珍贵程度。另有一件天然水晶制成的山形笔架,国内很多地质部门老专家见了都赞叹地说,像这样质地之纯、透明度之高的天然水晶,干一辈子地质研究工作恐怕也难得碰上一回,这充分说明了这件天然水晶笔架是件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宝。
总之,史绳祖及继配杨氏合葬墓出土的这40件文物,当为墓主卒年咸淳十年(1274年)之前的产物。从考古学上来说,据有绝对年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器物,对于研究南宋时期官宦人家的生活、葬俗及随葬品历史、艺术等诸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目前,这批出土文物其中有一部分已分别被一些专业书籍收录。今从40件出土文物中挑选出不同质地、最具代表性的13件精品作具体介绍,以供读者鉴赏。
金娃娃:
金娃娃为一黄金铸成的裸体小孩(见图1),内空,长2厘米,重6克。整体作匍匐状,右手抓一金环,左手握一柄莲花,由前往后负于背上,抬头注视前方,一双大眼炯炯有神,面部略带微笑。其小光头正中近前额处阴刻有“桃形”发型,颈部置有项圈,两只小脚置有脚镯。可谓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神童,整体造型逼真,神态生动,栩栩如生。
蔓草纹金簪:
该簪黄金制成(见图2),扁体,前端尖状,后端呈椭圆形。长15.5厘米,重15克。后端约占整体长度五分之二,可分上下两层,下层与前端连为整体,上层镂蔓草纹,蔓草纹上刻小圆点纹,然后重叠在下层簪体上。前端由后端逐渐向前缩小,正面阴刻针点组成的波纹。其后端采用双层镂刻工艺,层次丰富,立体感强,极为精致,体现了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八卦纹银杯:
该银杯为侈口(见图3)、弧腹、假圈足。高6厘米、口径8.7厘米、足径3.6厘米。通体银质,整体为夹层(中间空,由内外两层合成)。内层底部阴刻“金、木、水、火、土”五行图。外层口沿下方布一周凸方块纹(共64个),外腹部布凸弦纹上下二周,其间以凸出直线条分隔为八格,正好设置八卦图案。底部阴刻弦纹三圈,并刻有一直线将底部三圆圈分隔成两半,在各圈的半面交叉相间布刻针点纹,寓意阴阳之分。
罗双双银鞋:
该鞋为白银制成(见图4),共一双,长14厘米、宽4.5厘米、高6.7厘米。由两片银片做鞋面,一片银片做鞋底,然后焊接而成。鞋跟半圆形,鞋头尖尖上翘,外侧鞋口沿錾刻忍冬纹,鞋面錾刻棱形宝相花,鞋内底錾刻针线纹。内底正中由头向跟部排列錾刻双钩“罗双双”三繁体正楷字。这双所谓的“三寸金莲”银鞋,典雅别致,小巧玲珑,可以说是贵夫人一种财富的象征和赏玩之精品。
山形水晶笔架:
该笔架为整块天然水晶雕琢而成(见图5),出土时已损。高6厘米、长13厘米、宽2.1厘米。整块由五个山峰组成,形成其间的四个山凹即为搁笔孔。五峰挺秀,表面打磨极为光洁,通体透明如水,无任何一点瑕疵,可谓天然水晶之极品。
荷叶形白玉杯:
该杯为白玉雕琢而成(见图6),玉质莹润,半透明。长11.5厘米、宽9.8厘米、高3.1厘米。整体为数片圆雕荷叶组成,大片荷叶弧状为杯体,小片荷叶为杯把顶端,叶径卷曲成环形杯把,大片荷叶杯体背面浮雕一朵盛开之莲花,杯内壁阴刻叶脉纹。器形别致,雕琢精致,形态逼真。
兔形青玉镇:
该镇为和田青玉雕琢而成(见图7),长6.7厘米、宽2.6厘米、高3.6厘米。圆雕玉兔呈伏卧状,前足平列收于前胸之下,仅露爪子;后足呈蹲状,用浮雕工艺勾勒两腿轮廓。双耳软绵地贴于背上,腹部、腿部刻短细线条,似为兔的绒毛,双眼圆润有神,三片小嘴唇加以两侧阴刻的胡须,好似在微微颤动。整体线条简练,构思巧妙,神态逼真,充分反映出兔子安逸休闲的状态。
青玉云璧连环器:
该云璧连环器采用整块青玉雕琢而成(见图8),通长6.8厘米、宽5.7厘米、厚0.7厘米。该器由祥云和璧两部分连成,祥云为云叶形,正面亦阴刻云叶形线条,中琢云叶形孔。璧为素面无纹,直径6厘米、好径1.8厘米、厚0.5厘米。其背面一侧镂有一方形钮,连接祥云一端的方孔,两器均可活动,连接处无接痕,明显是同一块青玉镂雕而成。该器是何用途,至今不详,有待作进一步考证。
莲苞形青玉瓶:
该瓶整体形似待放的莲苞(又像一只鸡蛋,见图9),为青玉雕琢而成。通高6.3厘米,上端小,下端大。下端连底浮雕菊瓣纹,小端截平成瓶口,通体内琢空,成一椭圆形。另配蘑菇状瓶盖、蘑菇柱(盖内口)长1厘米,正可插入瓶中。盖面亦浮雕菊瓣纹,盖面中部及瓶口两侧各钻有两小孔,均可穿线相连悬挂,瓶身外表线刻莲瓣18片,共分上中下三层,每层6片,相间交错,形似一个含苞欲放的莲苞,每片瓣面亦阴刻瓣脉纹,整体设计巧妙实用。值得一提的是,出土时瓶内盛有朱色粉末。
海涛纹青玉笔架:
该笔架为青玉雕琢而成(见图10)。高2.3厘米、长10.5厘米、宽1.1厘米。整体呈长条状,正视下端略长、上端稍短一些,并在上端置三个直径为1.8厘米的半圆形搁笔孔。架身剖面呈梯形,以便摆放稳定,其架身正反两面阴刻线条组成海涛纹,线条刻制流畅,充分体现了工匠的娴熟手法和精湛的技艺。
兽钮白玉印:
该印为白玉雕琢而成(见图11)。印与钮通高3.1厘米,印正方形,印面边宽3.2厘米。钮为圆雕一卧状瑞兽,首略仰,其腹部下端钻有一小孔,可用小绳穿系。印面平整光滑,尚未镌刻任何印文。
龙泉窑莲瓣青瓷碗:
高7.8厘米、口径15.4厘米、足径4厘米(见图12)。敞口,腹微弧,圈足较小,内壁素面,外壁剔刻莲瓣纹28瓣,每瓣中脊挺拔外凸,瓣面由中脊向两侧外坡,用手抚摸外壁,手感每瓣凹凸清晰,富有立体感,内外施梅子青厚釉。口沿和莲瓣凸出部位釉层较薄,略透白色,即俗称之“出筋”,从口沿残缺断面看,其胎质细腻,呈白色,圈足露胎处为朱红色。该碗器形规整,施釉均匀,釉色莹润如玉,可谓是南宋时期龙泉窑青瓷中的珍品。
瓷塑观音坐像:
该观音坐像为瓷塑(见图13),通体素瓷,其莲花座施青白瓷釉,下身已残。残高17厘米。其头束发戴冠,额有白亳相,著宽袖交领衣,袒胸,颈系三串念珠垂胸而挂,右手搭于左腕交手于前,脚踩莲花,衣褶合理,线条流畅。其面部形态丰满宁静,刻划得惟妙惟肖,充分反映出观音菩萨慈悲为怀的祥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