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的守护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01月04日 21:10

跨越千年的守护,亚美天珠的传奇

周宁

俑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出土,按类型可以分为泥俑、木俑、陶俑等等。

身披光明甲、脚踏一小鬼,浓眉倒立,双目圆瞪,左臂上举……这个威风凛凛的天王木俑就是新疆博物馆藏的国宝级文物——彩绘天王踏鬼木俑。

这件木俑是1973年考古学家在吐鲁番阿斯塔纳墓地206号墓葬中发现的,木俑通高86厘米,由一个彩绘天王和一个素面小鬼组成。

天王踏鬼木俑采用的是浮雕和圆雕相结合的手法,纹饰描绘一丝不苟,惟妙惟肖。天王全身施彩,头上没有戴战盔,而是将发髻梳到顶部,自然形成一种装饰,发髻中间系有一根红带,显得别具一格。天王身穿铠甲,盘领,左右胸部各佩一块圆形绿色护镜,双肩有护膊,护膊呈虎头状,虎口中吐出桔红色菱格状的内层护膊。铠甲以大红为底色,上面绘有流云纹牡丹花卉,边缘绘有鎏金边饰,使得整副铠甲显得色彩绚丽、富丽堂皇,极富艺术感染力。这些纹饰及色彩与唐代织物相近,所以可推断天王穿的是用于仪仗时的绢甲。天王脚穿黑色彩绘长靴,左脚蹬地,右脚底部有一个圆柱形的榫头,恰好置人小鬼腹部的卯眼中。小鬼的描饰不多,除头绘小红帽、面部用墨线绘出五官外,全身裸露出木质的本色。天王的五官雕刻很有感染力,眉峰上扬,双眼暴突,血盆大口里露出两排结实而有力的雪白牙齿,粉紫色的面部肌肉层次分明,显得非常有力,浑身透出一股凛然正气。而小鬼双手撑地,两腿弯曲,头扭向一侧,露出痛苦挣扎的表情,与天王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令人称奇的是,这件木俑是用三十余块大小不等的木料雕琢后粘合而成,甚至连天王的牙齿这样细小的部分都可以拆卸自如。

考古发掘中,常把脚下踩踏卧牛、怪兽或昆仑奴的武士俑称之为天王俑。天王俑是唐代墓葬中最常见的镇墓品,它与镇墓兽一起,多摆在墓道或墓室前面,镇墓兽在前,天王俑在后,通常成对出现,左右排列,文献中将它们合称为四神或四大天王。天王源于佛教中统领一方的护法神,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逐步汉化。佛法护卫神逐渐失去原来的姿容和身份,成为经过艺术夸张的中国武士形象。天王俑为唐代所出现的俑类,是在武士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既能降魔伏妖,守护佛法,也能驱鬼辟邪,保护墓主的安宁。因此在唐代,天王俑往往被达官贵人奉为死后的保护神,与镇墓兽同为墓葬中的镇邪物。206号的墓主是张雄,其是高昌地区望族,世与高昌王族麴氏互通婚姻,生前张雄位至高昌左卫大将军,其妻出身于高昌王族,可见其身份之显赫,像彩绘天王踏鬼木俑这样的珍品出自于他的墓葬就不奇怪了。全国各地发现的唐代俑类很多,但是木雕天王踏鬼俑目前仅此一例,无论从其雕刻技法、造型,还是用色等方面来看都堪称国宝。

据考证,张雄死于公元633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了,以当时的交通条件,西域和中原实在是相距遥远。天王踏鬼木俑却让人们看到了中原文化对西域的浓重影响,这个人王,如同一身中原“时装”的武将,在制作工艺上却未和中原内地一样采用模具,而只用腹稿,没有用图纸,分段雕刻组合而成,图案精细华美,它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体现了西城与中原血脉相连的历史渊源。考古学家发现,这件天王俑虽然是一身中原武将的服饰,但不经意间露出的裤腿和衲口,却是清晰漂亮的西域特色花纹,两种不同的文化因紊就这样亲密融为一体,显得和谐而又自然,似乎在传递着当时两种义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传递着西域与中原之间唇齿相依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