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博物院藏清代官窑瓷鉴赏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01月02日 20:08

官窑瓷器论文,吉林省博物院藏宋瓷赏析有关论文范文参考

高雪

在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上,清前期的康、雍、乾三朝是清代乃至整个中国陶瓷史上的高峰期。该时期的瓷器生产,官窑仍以景德镇为中心,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了很大提高和增加。吉林省博物院藏清瓷近百余件,造型不同,呈色各异,现选出院藏几件藏品,结合康、雍、乾各时期瓷器的发展特点予以介绍。

1.清康熙款五彩十二月花卉杯

康熙青花五彩十二月花卉杯(见图1-1、图1-2、图1-3),康熙晚期产品,造型精巧,胎体轻薄,胎洁白细致,底足规整。套杯通高4.9厘米,口径6.4厘米,足径2.6厘米。撇口,深腹,圈足,通体施白釉,以五彩为饰,从器里可见外壁花纹。

这套杯子由12只形似仰盅的小杯组成,纹饰纤巧细腻,施彩淡雅,堪称康熙瓷器中的精品。器身绘饰12个月份的代表花卉,一杯一花,腹壁一面绘画,另一面题诗,诗句出自唐诗,有五言或七言诗两句,并落“赏”字印于诗尾。每个杯底内都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青花楷书款。

十二月花卉杯是根据传统花朝节的传说,选取百花中代表农历十二个月份的月令花卉绘制而成。因每只杯上按一年十二个月中的每月指代一个花神,也有人称之为“花神杯”。

青花五彩是以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组成的釉下釉上彩,这种彩绘仅把青花作为五彩纹饰中的一种釉下彩料来表现局部纹饰,而不用来勾勒五彩轮廓线。五彩色泽浅淡、清新艳丽,青花青翠明快。尽管在清代青花五彩不再是彩绘瓷器的主要品种,但在康熙时期仍有不少精美的作品传世,这套青花五彩十二月花卉杯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是康熙时官窑之精品。

2.清康熙款豇豆红太白尊

清康熙款豇豆红太白尊(见图2),高9.0厘米,口径3.4厘米,足径12.3厘米,器底用青花料书写“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太白尊又称鸡罩尊,在欧美一些国家称其为“文人的半球状水盂”,为清康熙官窑典型器之一。

“豇豆红”之名始见于清末文献,是古玩行业中的叫法,因其釉色类似红老豇豆得名。豇豆红釉质都很匀净细腻,含有粉质。红釉中往往散缀有因烧制时氧化还原不同形成的天然绿色苔点。釉色有上下高低之分:上乘者,名为“大红袍”或“正红”,釉色明快鲜艳,通体一色,洁净无暇。居中者,釉如豇豆皮,含有深浅不一的斑点,甚是柔和悦目。有的器身或口沿露出“缺陷美”的绿斑苔点,今称作“美人醉”或“美人霁”。色调再浅些被称为“娃娃面”或“桃花片”,虽不如深者美艳,但却有幽雅娇嫩之态。下品者,或色调更浅、或晦暗浑浊,名为“乳鼠皮”或“榆树皮”。至于器身,呈灰黑不匀的“驴干”“马肺”色,与器下部呈黑釉焦泡的一类,则为最次品。著名的康熙款豇豆红釉瓷器在18世纪初开始流行,这些豇豆红釉瓷器造型古朴,是专供皇家、贵族和文人学士们使用的文房用具,如太白尊、洗、印尼盒、菊瓣瓶、柳叶瓶等,所有的器物尺寸都不大。

吉林省博物院藏有几件康熙豇豆红太白尊,其共性如下:

(1)胎质坚硬细密,这也是制作上等瓷器的基础。

(2)从造型来看,小口、短颈、溜肩、垂腹、极矮的圈足、平底是其通常的特征。

(3)器物的高度为8.4~9.9厘米,差别为1.5厘米;口径为3.1~3.4厘米,差别为0.3厘米;足径为12.3~12.5厘米,差别为0.2厘米。

(4)外壁均有线刻的三个团螭纹,团螭纹均为椭圆形,横半径长,竖半径短。

(5)红釉中夹杂着绿色斑点,凡杂有绿斑的红釉发色就不如“大红袍”滋润。红釉的釉层不是很厚,但是仍有轻微的流淌。在太白尊靠近圈足的地方,往往可见到微微凸出器表的积釉圈,积釉圈的边脚极为整齐,绝无流釉现象。这是由于在器物上釉晾干之后,对圈足进行了精准的旋削,在红釉边脚部位轻轻地抠了一刀。这种技法一直到雍正早期还可见到,之后则不见了。因此这旋抠的一刀可作为鉴定康熙太白尊真伪的一个重要特征。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在红釉釉脚边际有一条极细的白边,这是鉴定真伪太白尊的关键所在。

3.清雍正款青花束莲纹缸

清雍正款青花束莲纹缸(见图3),圆唇口,上腹略鼓,下腹内收,造型十分流畅、秀美。胎质细白,厚薄适中,入手轻重适度。内壁满釉,白中微泛青。外壁口沿饰一周如意云纹,腹壁饰束莲纹。束莲是瓷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亦称把莲,早在北宋时已经出现。而这件雍正瓷缸上的把莲纹饰,可以说将束莲这种传统纹饰的优美发挥到了极致。画面上用丝带将莲花、莲叶、莲蓬、芦苇系作一束,莲枝飘逸斜出,莲花盛开,莲叶或仰或覆,双蝶翩飞,俊朗俊气。青花淡雅,大部分采用白描手法,细致入微、纤毫尽现;少部分用青花涂满,错落有序,堪称秀美绝伦。底部书写规整的双圈双行楷书款“大清雍正年制”。透过这件精美的莲花缸,可以看出雍正青花有同明成化青花相类似的淡雅风格,而制作之精细尤胜之。雍正一朝的瓷器,包括青花在内,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品质极佳,几乎件件都是精品。这件束莲纹缸充分体现了雍正瓷的这一特征。

4.清雍正粉彩三国人物大盘

清雍正粉彩三国人物大盘(见图4),高6厘米,口径36.3厘米,底径21.5厘米,浅腹圈足,器内粉彩绘三国人物。整器纹饰上突出画面的阴阳、浓淡,富有立体感。人物清雅宜人,注重细部描绘,描绘技巧上多采用写实手法,纹饰工整、细腻,层次清晰,运笔自然、流畅。

雍正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出于封建统治者的爱好和需求,大量烧制粉彩器,并影响及民窑。官窑至精,民窑风格潇洒。图案纹饰多为人物和花卉。雍正粉彩的胎土普遍坚硬洁白,结构细密。胎体轻重适度,达到了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地步。即使是大件器皿,胎体也是上下匀称一致,不显厚重,修胎规整。器物底足极为光滑滚圆,俗称“泥鳅背”。釉面莹润、匀净,多数为纯白。雍正粉彩的造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风格是秀丽精巧,无论是大小器皿都制作精工,讲究细部处理,反映了当时制瓷工匠的高超技艺和非凡的创造力。

5.清乾隆款影青缠枝莲纹高足碗

清乾隆款影青缠枝莲纹高足碗(见图5),高9.4厘米,口径14.1厘米,底径4.2厘米。器形秀美端庄,瓷胎洁白细腻,呈半脱胎状,釉润如玉,通体用竹签或铁针刻画缠枝莲纹,近足处为变体莲纹,如中国画的“铁线描”。凹进去的线条被积釉填平,虽然器表摸起来平整光滑,但隐含在釉底下的纹样却清晰生动,突现了青釉瓷如玉的感染力。碗内底釉下暗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楷书款。

高足碗,因碗腹之下有高足而得名。五代《三楚新录》记载:“荆南尚使瓷器,其皆高足,而公私竞置用之,谓之高足碗。”实际上五代时并无高足碗,有在碗里心印“高足盌”三字,但足很低。高足碗传为祭祀礼佛之器。乾隆时期品种数量尤为丰富,有釉上红彩、青花、祭红、粉彩、斗彩等品种。这件胎薄釉净质如玉的高足碗,淡雅宜人,是乾隆时期青釉瓷中的精品。

6.清乾隆款黄釉暗花龙纹盘

清乾隆款黄釉暗花龙纹盘(见图6),高5.2厘米,口径22.6厘米,底17厘米。盘敞口、浅腹、圈足,造型规整大方,细洁圆浑。盘内底暗刻黄釉龙纹,盘外壁暗刻缠枝花卉纹。除圈足内施白釉,整器罩一层娇嫩悦目的黄釉,恰似柠檬的色泽,鲜亮可人,釉面娇美匀净。器底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书款。黄色乃富贵之色,在宫廷中为皇帝皇后专用之色彩。瓷器上纯正的黄釉始自明永乐年间,成化、弘治时成熟并盛行后一度中断,清顺治时才恢复。康、雍、乾三朝在沿袭明代黄釉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把暗刻、划、印、雕、塑等各种装饰工艺用到黄釉器上,丰富了黄釉瓷器的品种,一改单色黄釉瓷以素取胜的面貌,形成黄釉瓷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