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思巧构 另辟蹊径
   来源: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     2017年12月22日 06:54

赵丹

When the time comes to the late period of Ming Dynasty, the figure paintings remained in the doldrums. However, there were four famous painters Wu Bin, Ding Yunpeng, Cui Zizhong and Chen Hongshou, who were instructed by different masters but skilled in style transformation paintings, bringing great dynamic innovations and revolutions to the art circles.

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重建汉族统治的朝代,它试图在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规避和去除以蒙古贵族统治为核心的“元”的影响。反映在绘画方面,就体现在对宋代绘画制度的恢复及绘画风格的推崇上,于是,宫廷绘画蔚然成风。与宫廷绘画有密切联系、处处讲师承的“浙派”绘画成为当时的一大主流。同时,在长江中下游的苏州、南京、松江等远离京都、工商业又最为繁荣富庶的地区,却沿袭了不同于宫廷绘画的文人画风,产生了明代的另一主流画派——“吴门画派”。“吴门画派”的画家大都属于诗、书、画三绝的名人雅士,他们一方面注重笔墨的意趣,另一方面也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兼顾市井的趣味和审美效果。

无论是画风精劲浑厚的“浙派”,还是清远典雅的“吴门画派”,大都以山水、花鸟为题材,都不太注重人物画的创作。这也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的。明代并没有画院,宫廷画家大多编入锦衣卫,任武职,受太监管理,地位不高,稍有不慎,就会受到很重的责罚。这使得宫廷画家都很谨慎。人物画的创作,与现实联系紧密,容易引人比较与联想,远不如山水、花鸟那样可以发挥自如。这种风气逐渐弥漫在整个明代画坛,导致明代人物画一直处于沉迷的状态,同时也促成花鸟画的大发展,使之成为明代绘画的一大成就。

对人物画的不注重导致明代从事人物画创作的画家也不多。明早期的宫廷人物画主要体现在政治需求上,题材有帝后肖像与行乐图,还有一些借古喻今,颂扬帝王文治武功、臣子尽忠的一些历史故事,也有一些传统人物画题材,如文人雅集、刘海戏蟾等。其后,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受市井趣味影响,发展出了清雅柔美、体态轻盈、神情怅然的仕女画风,代表了明代人物画主流的审美取向。

时至晚明,本已低迷的人物画创作更加出现程式化的倾向,要么因袭吴门画风的柔弱仕女,细眉细目,千人一面,缺乏生气;要么仿效“浙派”的笔墨型模而流于粗陋板结。正是在这种日渐式微的情形下,出现了陈洪绶、崔子忠、丁云鹏、吴彬等一批人物画大家。他们的出现扭转了当时整个人物画创作的被动局面,并使之大放异彩,得到振兴。虽然这些人物画家的作品面貌各异,师承也各不相同,但都个性鲜明,画风奇异,题材多采用当时已不多见的道释人物,造型夸张,笔法遒劲,设色古朴,在“浙派”与“吴门画派”两大主流之外,独辟蹊径,开拓出一条“奇思巧构、变幻合宜”的创作道路,使整个晚明的画坛都弥散在革新与创造的氛围中,被后世称为“晚明变形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