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启下 千姿百态
   来源: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     2017年12月20日 03:10

丛文

The Blue and White Pottery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products at Jingdezhen, sometimes called the“Porcelain Capital”of China, in Ming dynasty. The different materials, colors and tools used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es provide solid basis for the rich diversity of the special wares. The development period in the Ming dynasty is just like a bridge connecting the past and future of this precious artistic form.

青花瓷器發展到明代,已经成为景德镇陶瓷的主流产品,由于绘画所用钴料和绘画题材、笔法不同,明代各时期青花瓷器往往各具特色,千姿百态。例如明早期青花色泽浓艳凝重,以永乐宣德时期为代表;中期转为浅淡秀雅,以成化时期为代表;晚期又趋鲜艳且蓝中带紫,以嘉靖、隆庆时期为代表;末期则又改浓艳为清淡,以天启、崇祯时期为代表。终明一期,青花瓷虽各具千秋,但其鼎盛期非永乐、宣德莫属。

朱元璋上台第二年,就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专门为宫廷和上层人物烧制青花瓷器。官窑垄断着生产青花的最优质青料与瓷土,并限制民窑青花的品种与样式。洪武青花与元青花大致相似,即一般色泽偏于暗黑,器型大致相同,图案则趋向于多留空白地,同时扁菊花纹使用较多,葫芦叶的装饰也不如元代规矩,同时瓷器的底足较大而露胎,表现出明初的风格。

永、宣时期,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尤其是七下西洋足迹远至南洋、西非、地中海、东非一带,带回了烧制青花所必需的苏麻离青色料。这时的青花瓷器,胎质和釉料都很精细。釉层晶莹肥厚,青花色泽浓艳,造型和纹饰丰富多彩,创造了青花生产的黄金时代。

永乐青花端庄秀美,器物线条非常柔美流畅;讲究修胎,器形十分规整;瓷胎由于注意淘炼,胎质纯,含杂质少,胎质细腻,胎色洁白,胎体厚薄适度,灵巧凝重。永乐时期由于烧造温度的提高,釉面肥厚、细腻、光滑、莹润、平净,绝无橘皮釉纹,有少部分器物釉面开片,以脱胎器名传于世。釉色大多白中泛青,有些呈现洁白色;口沿和底部釉薄处大多为白色或黄色,器物里外釉面较均匀。民窑器普遍有缩釉现象。

宣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以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这与当时制度的完备与技术的成熟有很大关系。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44.35万件的任务,其中青花占大多数,由此可见其烧造规模、数量之大。产品不仅供宫廷日常生活之需,也作为商品大量行销海外,以及对国外入贡者的答赠,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宣德青花胎体比永乐朝厚重,胎质精密细腻、洁白坚硬,以纹饰取胜,纹饰画得十分规矩,从不出边线。画笔分实笔和勾勒渲染两种,实笔多为细线条,勾勒渲染多为粗线条和纹饰,线条流畅,纹路清晰,有一气呵成感。

宣德后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由于瓦剌入侵,皇位争夺,加之景德镇灾荒频仍,给官窑瓷器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这时期以民窑瓷器为主,但这些瓷器一般质量不高,画法潦草,胎体多瑕疵,因此价值不高。

成化、弘治、正德是明朝的中期阶段,青花瓷器以成化青花为代表进入了一个创新阶段。成化四年,景德镇官窑复烧。

成化青花器形规整,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制作精巧,表里如一,一改永宣以来雄健豪放的风格。胎体厚重的大件器物较少,多轻巧圆润的小件,故历来有“成化无大器”的说法。

成化青花瓷器胎质洁白、细密,胎体秀美而轻薄,有的近似于脱胎,施釉洁白肥腴,釉质独特,润如凝脂,呈半透明状,若迎光透视,隐约可见胎体泛出淡淡的肉红色,这种釉色是成化青花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

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历时近百年,处于明朝的中晚期,工艺水平进入了一个辉煌的阶段。与历代名瓷相比,此期青花瓷器完全取代一色釉瓷器,成为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瓷器生产的主流品种,且生产数量巨大,流传较多,大量出口,名扬天下,官民竟制,水平相差无几。其花纹样式繁多,构图繁密饱满,风格热烈奔放,大型器物大量出现。

至明晚期,国势衰退,景德镇官窑几乎处于停废状态,仅有民窑继续生产。民窑瓷器由于需求大,发展迅速,呈现蒸蒸日上的势头,青花瓷器技术达到顶峰时期。

明朝是青花瓷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发展了元青花的技术,并不断加以改进,使其在明末清初达到巅峰,并在康雍乾时期继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