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茗壶承文脉
   来源: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     2017年12月19日 18:47

子久

Yixing clay teapots, dating back to the 15th century in China, represent the best combination of craft aesthetics and living aesthetics. With the elegant module and practical use, Yixing clay teapots are always regarded by refined scholars as delicate decorating tools. Lets look at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Yixing clay teapots.

紫砂壶的历史并不久远,却成为最能代表中国工艺美学与生活美学的器物之一。其细腻的泥质、典雅的造型,既利于泡茶,具有极强的生活实用价值,又形态美观,是个极好的陈设与把玩之器,可以说,对讲究生活、讲究情趣的文人墨客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而从一开始的实用器皿发展为文人审美样式下的艺术品,当然也经历了不短的岁月。

首创供春

按照现在通行的说法,紫砂壶起源于明嘉靖年间的供春之手。当然,紫砂壶更早的来源肯定早于供春,经考古发掘,已将紫砂壶的创制年代推至北宋,只是或许到了明代才经由供春进而发展成熟。供春,也就成了紫砂壶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第一个人物。

供春,又称供龚春、龚春,明正德嘉靖年间人,原为宜兴进士吴颐山的家僮。据史料记载,吴颐山未中进士前,读书于宜兴金沙寺(今宜兴湖滏镇)。书僮供春“给使之暇”,发觉金沙寺僧人将制作陶缸陶瓮的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制成壶样,便“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坯茶匙穴中,指掠内外”,做成“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的茶壶,是为“供春壶”,即目前史料可考最早的紫砂壶。吴颐山的侄孙吴梅鼎在《阳羡瓷壶赋·序》中这样记载:“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

因为供春的主人吴颐山是当时小有名气的文人,与唐伯虎等人均有来往,所以供春研制出的紫砂壶一经问世便在文人圈中备受追捧,一下子成了当时最热门的器物。

事实上,以后世的眼光来看,供春壶并不够文雅美观,因当时的文人以“瘦、漏、透、皱”为美,供春壶便也难免受其影响。在供春的设计中,这款紫砂壶周身布满树瘤一般凸凹不平,体现的是一种朴拙甚至有点丑的审美观。当然,其古拙天真的风格,其实也是蛮可爱的。

一代宗师

供春之后,紫砂壶制作工艺逐渐发展,在明代甚至有宜兴制陶“四大家”之说,即时朋、萤翰、赵梁、元畅四人。至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四大家”之一的时朋之子时大彬独出心裁、革新创造,成为紫砂壶界的一代宗师。

时大彬制壶技艺全面,在泥料配制、成形技法、器形设计以及属款书法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在泥料配制方面,他在泥料中掺入砂,开创了调砂法制壶,古人称之为“砂粗质古肌理匀”,别具情趣;在成形技法方面,他改进了供春“斫木为模”的制法,把打身筒成形法与镶身筒成形法结合起来,由此确定了紫砂壶泥片镶接成形的基本方法,是紫砂壶制法的一大飞跃,至今仍在沿用;在器形设计方面,他首创方形、圆形壶式,成为紫砂壶造型的典型壶式,并听取陈继儒等文人的建议,改大壶为小壶,使紫砂壶更符合文人的饮茶习惯和审美范式。

明末四公子之一宜兴陈贞慧在《秋园杂佩》载:“时壶名远甚,即遐陬绝域犹知之。其制始于供春,壶式古朴风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后则如陈壶、徐壶、皆不能彷佛大彬万一矣”。

除时大彬外,明清之际也是紫砂大师辈出,如陈贞慧所言“陈壶、徐壶”所指陈鸣远、徐友泉,以及李仲芳、惠孟臣等人。

最佳拍档

如今提及紫砂壶,最绕不过去的古人恐怕非陈曼生莫属。大名鼎鼎的曼生壶堪称紫砂壶式的集大成者。

陈曼生,名陈鸿寿,字子恭,曼生是他的号。他本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式文人,工诗文、书画,书法长于行、草、篆、隶诸体,绘画精于山水、花卉,尤其在篆刻方面颇有建树,为“西泠八家”之一。其篆刻师法秦汉玺印,旁涉丁敬、黄易等人,印文笔画方折,用刀大胆,自然随意,锋棱显露,古拙恣肆,苍茫浑厚。

金石书画以外,陈鸿寿还以设计紫砂壶而为人称道,甚至时至今日,人们更熟悉他的“曼生十八式”多过篆刻之才。他凭借超常的艺术天赋,随心所欲地即兴设计了诸多新奇款式,多有文人的天真意趣;他又将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雕刻绘画,使之更具有文化内涵。可以说,正是陈鸿寿使紫砂壶真真切切刻上了文人的烙印。

由其独创的“曼生壶”即“曼生十八式”成为后世紫砂壶烧制中取之不竭的财富。这18种款式的紫砂壶,每种皆造型别致、生动有趣,打破了传统紫砂壶样式的中规中矩,并且每一款皆配有诗文壶铭,即所谓“壶随字贵,字依壶传”。

石瓢,壶铭:不肥而坚,是以永年。

提梁,壶铭: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

笠荫,壶铭:笠荫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

葫芦,壶铭:为惠施,为张苍,取满腹,无湖江。

合欢,壶铭:八饼头纲,为鸾为凰,得雌者昌。

匏瓜,壶铭:饮之吉,匏瓜无匹。

井栏,壶铭: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饮庶几,永以为好。

汉瓦,壶铭:放下屠刀否,心莲顷刻开,三千今世界,开眼见如来。

汲直,壶铭:苦而旨,直其体,公孙丞相甘如醴。

乳鼎,壶铭:水味甘,茶味苦,养生方,胜钟乳。

周盘,壶铭:吾爱吾鼎,强食强饮。

柱楚,壶铭:茶鼓声,春烟隔,梅子雨,润础石,涤烦襟,乳花碧。

石铫,壶铭:铫之制,搏之工,自我作,非周穜。

镜瓦,壶铭:涤我酒脾,润我诗肠。

钿合,壶铭:钿合丁宁,改注茶经。

半瓢,壶铭:曼公督造茗壶,第四千六百十四为羼泉清玩。

合斗,壶铭:北斗高,南斗下,银河泻,阑干挂。

却月,壶铭:月盈则亏,置之座隅,以我为规。

当然,陈曼生是个顶级的紫砂壶设计师,但却不是紫砂壶艺人。要将这些图式变成实物,他还需要找一位搭档。他选择的是杨彭年。

陈曼生评价杨彭年说“杨君彭年,制壶得龚时遗法”。所谓“龚时遗法”指龚春、时大彬遗留下来的法式,即手工捏制砂壶的传统工艺。因为“乾隆时期制壶多用模衔造,其法简易,大彬手捏遗法已少传人。彭年善制砂壶,始复捏造之法,虽随意制成,自有天然风致”(《耕砚田笔记》)。

陈曼生与杨彭年合作的“曼生壶”,是文人与手工艺人的一次成功合作,也是理论设计与创作实践的一次成功碰撞。这对“最佳拍档”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紫砂壶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