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后汉书》和《通典》有关羌的若干异同问题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12月17日 19:06

...生物堆浸 工艺若干控制要点浅析福建

徐晨峰

【摘 要】羌族是我国众多民族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自古到今,羌族人民不仅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绚丽的文化,并且和其他民族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为我们伟大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后汉书》和《通典》不仅对羌族尤其是西羌的历史变迁、社会组织、生活习俗和汉代时汉羌关系作详实记载,留下宝贵的资料;还以一个历史学家独特的眼光看汉羌关系,对后人有所启迪。本文就两书有关羌的若干问题进行校对分析,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学术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羌族 历史变迁 汉羌关系

一、两书有关析支和赐支的用语

《后汉书》载:“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穆公霸有西戎,公今欲复之。兵临渭首,灭狄戎。忍季父卬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羌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牦牛种,越巂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忍及弟舞独留湟中,并多娶妻妇。忍生九子为九种,舞生十七子为十七种,羌之兴盛,从此起矣。”[1]

《通典》载:“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穆公霸有西戎,今欲复。忍季父卬畏秦之威,将其众种人附落而南,出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诸羌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牛种,越嶲羌是也;今越嶲地。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今梓橦、遂宁以西,德阳郡地。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今武都郡。忍及弟舞独留湟中。忍生九子为九种,舞生十七子为十七种,羌之兴盛,从此起矣。及忍子研立,研豪健,故羌中号其后为研种。”[2]

析支是古代西戎族名之一,又称鲜支、赐支、河曲羌,“后世便把它的所在摆在今青海积石山一带,而《中国历史地图集》更把赐支河曲定在今共和县曲沟地区”[3]。《书·禹贡》云:“织皮崐崘、析支、渠搜、西戎即叙。”孔颖达疏引王肃曰:“析支在河关西。”[4]《史记·五帝本纪》:“南抚交阯、北发西戎、析枝。”[5]南朝梁王僧孺《答江琰书》有云:“岂复能使一笥可轻,八厨斯引,且登清汉,乍弃黄污,望影析支,争涂再楫!”

据记载,析支大致在今青海东南境河曲之地,古西戎国名,亦作赐支。司马彪曰,西羌者,自析支以西滨于河首左右居也,河水屈而东北流,迳于析支之一地,是为河曲羌。应劭曰,禹贡析支属雍州,在河关之西,东去河关千余里,羌人所居,谓之河曲羌。后汉书曰,羌地滨于赐支,至于河首,绵地千里,赐运载得,禹贡所谓析支者也。胡渭曰,汉人谓积石为河首,北音读析如赐,故云,其地后为党项所居。通典云,党项羌在古析支之地,汉西羌之别种,北连吐谷浑也。

可见,析支和赐支是指代同一个事物,但是杜佑的《通典》用的是析支,范晔的《后汉书》用的是赐支。这其中的原因,笔者认为可能和时代背景有关。唐代和东汉在历史的沿袭中,汉文书写和语言表达也有发展变化,各有侧重。所以,杜佑的《通典》用了析支,虽然不同于《后汉书》中的赐支,也是可以接受和理解的。进一步看,这虽然是一个小问题,但从中可以得出杜佑在引用《后汉书》时,在很多地方会受唐代的历史大背景的影响,小的地方如汉文书写、山川河流等表达,深层次可能会从唐代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对《后汉书》等引用材料进行选择性引用和解读。

二、两书有关兵不西行和兵务东向的记载

《后汉书》载:“及忍子研立,时秦孝公雄强,威服羌戎。孝公使太子驷率戎狄九十二国朝周显王。研至豪健,故羌中号其后为研种。及秦始皇时,务并六国,以诸侯为事,兵不西行,故种人得以繁息。秦既兼天下,使蒙恬将兵略地,西逐诸戎,北却众狄,筑长城以界之,众羌不复南度。”[6]

《通典》载:“秦始皇时,兵务东向,故种人得以繁息。秦既兼天下,使蒙恬将兵略地,西逐诸戎,北却众狄,筑长城以界之。”[7]

《后汉书》中的“兵不西行”和《通典》中的“兵务东向”,表面看着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但是杜佑为何要与《后汉书》用不同的表达呢?笔者通过阅读分析,《后汉书》的侧重点是秦始皇的出发点是灭六国,着眼点是关东地区。《通典》在引用时,特意用“兵务东向”,结合当时唐代的内外环境,杜佑侧重的或许是为了向统治者进言,要重视内部,务外先务内。因为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内部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才是政权的最大威胁者。所以,杜佑的此番心意是让唐朝统治者重视内部问题,而不要穷兵黩武、好大喜功,四处向周边地区用兵。杜佑的阶级立场应该是对他编撰《通典》的用意走向的根本所在,毕竟《通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

三、两书有关羌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后汉书》载:“滇良者,烧当之玄孙也。时王莽末,四夷内侵,及莽败,众羌遂还据为寇。更始、赤眉之际,羌遂放纵,寇金城、陇西。隗嚣虽拥兵而不能讨之,乃就慰纳,因发其众与汉相拒。建武九年,隗嚣死,司徒掾班彪上言:‘今凉州部皆有降羌,羌胡被发左衽,而与汉人杂处,习俗既异,言语不通,数为小吏黠人所见侵夺,穷恚无聊,故致反叛。夫蛮夷寇乱,皆为此也。旧制益州部置蛮夷骑都尉,幽州部置领乌桓校尉,凉州部置护羌校尉,皆持节領护,理其怨结,岁时循行,问所疾苦。又数遣使驿通动静,使塞外羌夷为吏耳目,州郡因此可得儆备。今宜复如旧,以明威防。光武从之,即以牛邯为护羌校尉,持节如旧。及邯卒而职省。十年,先零豪与诸种相结,复寇金城、陇西,遣中郎将来歙等击之,大破。事已具《歙传》。十一年夏,先零种复寇临洮,陇西太守马援破降之。后悉归服,徙置天水、陇西、扶风三郡。明年,武都参狼羌反,援又破降之。事已具《援传》。”[8]

《通典》载:“至王莽末,豪滇良内侵,烧当玄孙。及后汉初,遂寇金城、陇西。司徒掾班彪上言:‘今凉州部郡,时凉州部,除三辅外,今安定、平凉郡之西,天水、陇西诸郡悉属焉。皆有降羌,披发左衽,而与汉人杂处,习俗既异,言语不通,数为小吏黠人所见侵夺,穷恚无聊,故致反叛。夫蛮夷寇乱,皆为此也。请依旧制,益州部今汉川、巴蜀川,即当时益州是。置蛮夷骑都尉,幽州部今范阳、上谷、安边及渔阳、北平,即当时幽州。置领乌桓校尉,凉州部置护羌校尉,皆持节领护,理其怨结,岁时循行,问所疾苦。又数遣使驿,通导动静,使塞外羌夷为吏耳目,州部因此可得儆备。今宜复如旧,以明威防。光武从之,即以牛邯为护羌校尉。”[9]endprint

无论是《通典》还是《后汉书》,都给出了羌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吏治腐败,加上政策的不合理。所以,羌乱基本上在东汉一朝一直持续着。另外,治理羌乱用人不当,加上没有完善的治理体系,所以耗费巨大,成效甚微。

笔者认为,杜佑对这个问题很是重视。《通典》中有很多关于羌乱和治理的论断,“中心思想是要求做到‘生之者众,食之者寡,减少冗官,定定民生”[10]。杜佑以此用来借古喻今,用东汉羌乱的治理得失告诫唐朝统治者,对待周边民族关系和治理国内动乱隐患,要重视吏治,整顿吏治。从中不难看出,杜佑所在的唐朝时期,吏治腐败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杜佑为了针砭时局,这也是他编撰《通典》的原因所在。

四、结语

以河湟地区为中心的诸羌,在东汉时期对汉羌关系的影响变迁,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融合,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了较大影响。两书对此既有相同,也有不同,这和作者的出发点不同息息相关。不管怎样,这两部书都是研究羌的重要材料,都是优秀的文明成果。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不同,范晔和杜佑有他们的时代局限性。但是他们的著作仍然给后世研究羌史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在史观上对后人也有很大启发。

参考文献:

[1](刘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七·西羌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5:2875-2876.

[2](唐)杜佑.通典·卷一百八十九·边防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8:5130.

[3]李文实.《禹贡》织皮昆仑析支渠搜及三危地理考实[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1):167.

[4](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黄怀信整理.尚书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6](刘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七·西羌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5:2876.

[7](唐)杜佑.通典·卷一百八十九·邊防五[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8:5130.

[8](刘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七·西羌传[M].北京:中华书局点较本,1965:2878-2879.

[9](唐)杜佑.通典·卷一百八十九·边防五[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8:5131.

[10]陶(矛心)炳.杜佑和《通典》[J].史学史资料,1980(3):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