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陶瓷茶具的发展及鉴赏方式分析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12月16日 08:16

茶具发展史 中国古代茶具发展史初探

丁薇

【摘 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茶具是必备用品之一,主要用于饮茶而不是作为艺术品,所以也就不存在鉴赏问题。但是,随着长时间地使用茶具,加之人们经济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对日常生活用品也有了更高的审美要求。在注重茶具实用性的同时,其艺术性也成为了一项关键内容。基于此,本文将陶瓷茶具作为研究对象,明确其发展历程,分析茶具的种类,提出了陶瓷茶具的鉴赏方式,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陶瓷茶具 发展 鉴赏方式

浙江湖州出土的东汉青瓷翁,是最早被赋予艺术性的茶具。当时茶具只是日常生活中一种普通容器,主要以青瓷翁、罐为主,会在上面施以青釉。湖州出土的青瓷翁,不仅里外都被施以青釉,表面还有一些非常精美的图案,并写着一个“茶”字,充分表现出茶具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自此以后,晋代、南朝的碗、鸡首壶等在纹饰、造型方面逐渐艺术化,增强了陶瓷茶具的观赏价值。直到唐代,茶具艺术已经被人们广泛熟知,在陶瓷茶具的发展历程中,鉴赏茶具的艺术性已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事情,本文将此作为重点,展开了深入分析。

一、陶瓷茶具的发展历程

东汉青瓷翁是最早出土的青瓷茶具。从东汉末期到南朝,江南地区就已经开始使用器身施满青釉的青瓷茶具,而且北方地区的人们也喜欢使用浙江一带生产的青釉瓷器茶具。自隋代以后,北方转为生产白瓷,渐渐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直到唐代,全国已经形成了生产茶具的七大名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南方越州窑青瓷、北方邢州窑白瓷。这两种窑瓷都具有非常强的鉴赏价值,值得我们去研究。唐代的茶具逐渐出现装饰、点缀,在盏口沿处可以看见点状的绿斑纹,使茶具的艺术性更加强烈。宋代时期,陶瓷茶具的装饰手段越来越多,除去单色釉外,相继出现了一些划花、彩绘、青花以及刻花等手法,这些装饰手段需要与不同的色釉融合在一起,从而突出茶具的观赏性。其中最为突出的有南方建窑的黑釉茶盏、北方磁州窑的彩绘等,磁州窑的彩绘最开始以黑色、褐色颜料为主,绘画一些人物、花鸟、虫鱼等图案,随后渐渐发展为采用红绿色的彩绘,开辟了一条五彩瓷器的道路。明清时期,制瓷业发展迅速,不仅研制出了传统的青釉、黑釉、白釉等色釉,还在宝石红、紫金、茶叶末以及霁蓝等色釉的研制方面有着非常高的造诣。随后,还将中国的绘画艺术展示在陶瓷茶具上面,使茶具的艺术性和鉴赏价值达到登峰造极的状态[1]。

二、陶瓷茶具的种类

(一)青瓷

所谓青瓷茶具,就是青色高温釉瓷器,其中的呈色物质为氧化铁,含量在3%左右。因受到氧化铁含量、釉层厚度以及氧化铁还原程度的影响,釉会有深浅不一、色调不同。如果釉中氧化铁大部分都被还原成氧化亚铁,那么釉色就会倾向于青色,否则就会偏向黄色,该现象与烧成气氛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烧成气氛主要是指陶瓷茶具在焙烧时所体现出来的火焰性质,包括氧化焰、中性焰以及还原焰。在氧化焰作用下焙烧,釉色会发黄,还原焰作用下焙烧釉色会发青。

(二)白瓷

白瓷茶具主要是指器身施以透明、乳浊高温釉的白色瓷器。通过长时间的实践,窑匠们已经掌握了瓷器变色的规律。在烧制青瓷时,会适当降低其中的氧化铁含量,并用氧化焰焙烧而成,瓷器釉色通常会白中透着黄或绿。而还原焰焙烧而成瓷器釉色会泛青,具有青白瓷、影青的称呼。唐代时期,白瓷已经发展的十分稳定,其中最为突出的为北方邢窑,其烧制的成品如银似雪,与南方烧制的越窑瓷器一同被世人称为“南青北白”。

(三)彩瓷

釉下彩、釉上彩被统称为彩瓷茶具。其中釉下彩是利用色料先进行瓷器的装饰,之后再施以青色、黄色以及透明釉,放入高温中焙烧。而釉上彩是在瓷器成品上面进行图案的绘制,之后放在低温下焙烧。珐琅彩茶具属于釉上彩,又被称为瓷胎画珐琅,利用珐琅料在白瓷成品上面绘画,使彩瓷更具有立体感,展示出较强的艺术性。

(四)青花茶具

青花茶具属于釉下彩,又被称为“白釉青花”,利用含氧化钴的色料在白色的生坯上绘制图案,并施以透明釉,在高温下进行烧制。在烧制的过程中,如果用氧化焰,青花色会比较灰暗,而用还原焰青花色泽会比较鲜艳。商周时期开始出现原始黑瓷,釉色分为黑、黑褐色等,直到宋代,已经有大量的黑釉品种出现。由建窑烧制而成的油滴纹、曜变以及兔毫纹等茶碗,因釉中含有大量的铁,烧制的时间也比较长,会产生大量的氧化铁结晶,其成品也会具有特别的花纹,每一件都是不可复制的茶具[2]。

三、陶瓷茶具的鉴赏方式

(一)胎質鉴赏

陶瓷茶具是在烧制高岭土的基础上形成的,其胎质洁白、坚硬、细腻,因其原料来源、产品功能以及技术水平等存在不同,产品的质量也会存在一定区别。通常来说,质地较为优良的茶具,它的胎质均匀、洁白,有着半透明的感觉,轻轻敲打会有铿锵有力的声音,比如景德镇的瓷器就具有白如玉、声如磐、薄如纸等特点。陶瓷茶具作为一种承受滚烫液体的容器,不能采用特别薄的瓷器,但是胎也不能太厚,否则会给人一种笨重的感觉。

(二)釉色鉴赏

在瓷器中施以釉色,不仅赋予其实用功能,方便擦拭,而且也增加了瓷器的艺术性。最早期的陶瓷茶具基本上都施以单色釉,也被称为素釉,该种瓷器被古人称为素瓷。最常见的釉色为白釉、青釉,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出现了黄釉、褐釉、青白釉以及黑釉等各种各样的颜色釉,从而形成了五颜六色的瓷釉世界,使陶瓷茶具充满了无限的魅力。单色釉茶具给人一种秀丽、恬静、素雅的感觉,使人的内心得以净化,从而感受品茶带来的意境。而不同的釉色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对于各个阶层人士的需求能够充分满足,如富贵人家比较喜欢黄釉、紫金等一些暖色调的釉色,提升了陶瓷茶具的鉴赏性。

(三)造型鉴赏

在时代不断演变的过程中,饮茶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随之而改变的还有茶具造型,其中煮水、泡茶的汤瓶较为明显。真正的汤瓶出现于唐代后期,用于烧煮开水,冲泡茶碗中的茶粉,这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一种点茶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茶瓶也就应势而生。早些时期的茶瓶瓶身较矮,类似于瓜形,瓶嘴比较短。随着时间发展,不管是金属制还是瓷制的茶瓶,瓶身逐渐加长,瓶嘴也变的又细又长。直到宋代,变成了非常标准的造型,因此也就改名为汤瓶。随着社会饮茶风气的转变,汤瓶又逐渐变成了茶壶。清代时期,短颈、无颈茶壶造型已经随处可见。由此可见,茶具的造型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所以在进行陶瓷茶具的鉴赏时,要在时代特征、艺术价值的基础上,对茶具的造型进行客观评价[3]。

(四)技艺鉴赏

生产一件瓷器,要经过很多道工序,如拉坯、理坯、雕刻、施釉、彩绘以及烧制等。因此,在进行陶瓷茶具的鉴赏时,不仅要对胎质、釉色等进行赏析,还要重点关注茶具的生产工艺。如果一件茶具的造型非常好,但压印不均匀、图案不清晰、刀法不够标准、线条不够流畅,都不能称之为是一个好作品。除此之外,作为一个茶壶,还要对瓷器的均匀性进行分析,是否能够平稳的放在桌面上,茶壶的把手是否顺手,壶嘴出水是否顺畅,壶盖与壶口之间有没有严密缝合,这些都是判断茶具技术水平高低的入手点,在陶瓷茶具的鉴赏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加强重视。

(五)纹饰鉴赏

对于陶瓷茶具的艺术鉴赏而言,纹饰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件茶具是否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大部分都取决于纹饰。早期的陶瓷茶具纹饰比较少,而且十分简单。如东汉的青瓷茶瓮,茶具表面只有几种几何图案;两晋南朝的茶具纹饰呈现莲瓣纹;唐代茶具主要以单色釉纹饰为主,长沙窑的茶瓶将浮雕作为装饰。宋代以来,开始采用刻花、印花以及贴花等技法进行装饰,比较突出的包括鸟鱼、花卉等图案,具有较强的观赏性。自从元代青花瓷器成熟之后,中国的绘画技术就被应用在了陶瓷茶具的生产上面,一开始主要以花鸟图案为主,给人一种端庄秀丽的感觉。因此,陶瓷茶具纹饰的欣赏就成为了茶具鉴赏的关键内容。直到明清时代,因为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开始广泛使用各种颜色釉,而且还创造了五彩、粉彩等工艺,画师们能够将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术移植到瓷器的生产上面,使陶瓷茶具上出现了非常完整的人物画、花鸟画,已经不再是之前较为简单的图案装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品茗艺术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陶瓷茶具鉴赏不仅要突出艺术性,更要注重茶具的实用性。也就是说,一件理想的茶具要同时具备实用性、观赏性,使人们在品茶时能够将茶具当作欣赏对象,从而充分了解古代陶瓷茶具的特性。

参考文献:

[1]卢海超.浅谈现代陶瓷茶具的人性化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10(18):165-175.

[2]张琳,马洪玲.陶瓷茶具书法的装饰美艺术分析[J].福建茶叶,2016(03):202-203.

[3]龚雪.陶瓷茶具的流变[J].贵州茶叶,2013(04):54-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