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在丝网版画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7年12月16日 19:35

探究数码技术在丝网版画中应用.doc

徐畅

摘 要:水墨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它以笔墨的干、湿、浓、淡来呈现出画作的不同特点,通常以山川河流一些壮丽的风景作为基本素材的绘画形式,以表达人们对大好河山的的热爱之情。水墨画的表达方式是强调中国的笔墨精神,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物像,更多的是体现了水墨中一种自然纯粹的力量和流露出来的感情。文章将中国传统的水墨元素与丝网版画相融合,用新颖的方式将传统的艺术元素表达出不同的效果。艺术家用水墨元素在丝网版画中的呈现,在创作过程中水墨语言的诠释使版画语言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让创作有更多的变化性。

关键词:水墨画;丝网印刷;艺术呈现;新颖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之一,中国水墨画的发展至今还是传统与现代发生碰撞的尝试状态。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与西方文化越来越多的碰撞,逐渐出现新人文水墨画、实验水墨画等。水墨画的精髓不在于形,而是体现出来一种水墨精神和中国精神,而有些水墨画在某些时候忽略了水墨之初的意义,理解为“以象写神”,把中国水墨画的中国精神和文化内涵与丝网版画相融合。丝网版画则是从欧洲传播并发展起来,随着现代社会越来越快速的发展,由于丝网版画可以快速并且复制性的特点,在生活中丝网版画的艺术作品被应用到各个不同的领域之中,并且得到了大众的接受。但是由于对技术的要求过高,忽略了丝网版画的艺术性,从而失去了一些创作性的东西,让艺术家们得以警醒。丝网版画需要紧跟时代进步的趋势和潮流,顺应社会的发展方向。把水墨元素应用到丝网版画中,既可以区别于传统,又发展了传统,也从而使丝网版画有一个新的变革和发展。

一、中国水墨画的发展分析

“水墨画”在《词源》里解释为:专用水墨而不施彩色的画。水墨画的出现突破了对色彩的应用,运用水与墨相结合使画面产生出丰富的变化和绘画语言。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个分支,它所用的材料是中国画里特有的,主要通过墨汁与水不同比例的调和在宣纸上展现出不同的画面效果,给人以独特的视觉感官,称之为“墨韵”。最初的水墨画以人物作为陪衬,大量的“留白”显现出水墨画独有的魅力,将人物融入到当时的画面当中。在传统水墨画中,“笔墨”二字占为主导地位,唐代王维《山水诀》道:“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成功。”中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也提出“运墨而五色具”的观念,从而可以推断,在唐朝“水墨”的概念已经浮出水面,或者以水墨为主题加以别的辅助性色彩,水墨画开始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水墨畫从唐朝开始兴盛,历经了宋、元、明、清至今众多艺术家的努力。中国水墨画盛行在隋唐时期,其经济大发展,交通逐渐的便利,使很多文人墨客在中国画上有不断的追求。到了唐代,艺术的逐渐发展,水墨画也成熟起来,环境的变化,在画面上也有体现。人们生活安定,经济富裕,自然水墨画的题材多半都是轻松愉悦的,以游山玩水为主,画家们也追求一种自由洒脱、无欲无求的思想境界。到了唐代后期,战火纷争,社会动荡,文人画家都隐居到山里,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都寄托在山水之中。到了宋代,画家们更讲究笔墨的“神韵”,这也是中国水墨画独有的特点,将绘画者自己的感情和当时的情境都融入到作品当中。

中国传统水墨画在中国已经发展了几千年,是中国独具特色的画种,它讲究内在的精神与外在形式的统一。中国水墨画最具有特色的是“以少胜多”“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这也是中国绘画对简约美感的总结。简约并非简单,而是对物象的东西加以概括表现出丰富的寓意,尽可能做到以最少的元素表达最丰富的情感。其次,中国水墨画的“留白”艺术也是别具一格的,在一幅作品里面画家往往会留下些许空白不予着墨,并非不画,而是把这留白的部分当作画面里的一部分。留白并不是无意义的,而是让整个画面更加有层次感,空白透露着宣纸本身的颜色与墨色有着更鲜明的对比又相互呼应,这是水墨画的一个技巧,也体现了中国水墨画虚实的变化。当我们在欣赏一幅画作的时候,不难发现如果画面每一个细节都细致入微,就很容易让我们感到审美疲劳。反之,如果画家在画面上有所取舍,就会让观赏者有所重点地观看,有所取舍,抓住关键。

中国水墨画有丰富的艺术语言和精神内涵,它讲求的是画家自己本身的性灵感悟。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讲究“气韵生动”,在谢赫所著《古画品录》提出,要求画家能生动地表现出人内心的气质,不太注重绘画外形的形式感,主要讲究形似以及传神,这也是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精髓所在。其次,“天人合一”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达到最高境界,它表现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所以中国的艺术家爱好沉思冥想,静观宇宙的生命,把自己与大自然的运动相结合。

二、丝网版画的发展状况分析

丝网版画的技术起源于20世纪时期的英国人塞缪尔·西蒙(Samuel Slmon),他在东方漏版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出现了绢网印刷术,并在后期得到发展和延续。丝网版画可以分为凹版、凸版、平板、孔板。丝网版画属于孔板版画,这种版画萌芽于东方,成型是在西方。丝网版画大概是在改革后期进入到中国的,最早的丝网印刷还是用油印机印制出来的,带有明显的木版画痕迹。80年代中期的现代艺术运动为丝网版画的进步提供了契机。在20世纪中期,丝网版画达到了一个高潮,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安迪·沃霍尔利用丝网印刷技术创作的一组玛丽莲·梦露的彩色版画,代表了他创作的开端,这也使人们产生了好奇,丝网版画迎来一个新潮。可惜好景不长,人们对它的创作方式产生了异议,觉得丝网版画靠技术以及复制为主,失去了艺术的纯粹性。

丝网版画最大的特征是它的复制性。在最开始因为它独特的复制性,也是与其他画种的区别之处。在最开始画家可以根据自己内心的想法随意在版子上绘制,无论是细腻的线条还是粗犷的笔触,都可以通过不同的分层来表现出来。如果有大量的需求还可以很快速地复制出来,应用于生活和生产之中。

丝网版画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服装行业里,丝网版画的应用是丰富多彩的,在服饰上设计不同的图案风格以及印花,运用不同的丝网印刷方式来打造不同的服装,为行业的长远发展带来有利的推进。在服装的布料要求上具备柔软、锁色度高的特点,也让丝网版画在服装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衣服也体现出别具一格的风格。其次,丝网版画在建筑墙面上的运用也逐渐发展起来。在建筑的墙面上还是广告的运用上,丝网版画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丝网版画在建筑墙面中的运用不仅使艺术与广告宣传得以良好结合,也有效凸显了广告的宣传特点。它对周围的应用以及设备要求比较高,因此在我国丝网版画除了在高校开课以外,大多数都是在小作坊完成的。同时,丝网版画通过各项新型技术的完成,使得它可以将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巧妙融合及传播,也满足了个国家不同的审美要求。endprint

三、中国水墨画在丝网版画中的运用

把中国水墨画的特点“留白”运用到了丝网版画当中去,水墨画和丝网版画都是以材料和媒介决定了这一特性。众所周知齐白石的虾,画面中大量的空白处作为背景,但是竟无一人怀疑水是否存在,不会询问虾到底在哪里,空白的地方恰巧给人以通透的感觉,这也是传统“留白”的精妙所在。将水墨画的“留白”融入到丝网版画的创作当中,可以使得整个画面更加通畅。通过吸收墨水、不同比例调和的墨汁来用笔、构图,呈现出来不一样的意境之美,拓宽了艺术家们的表现空间。这样的大胆尝试不仅发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使水墨画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开拓了新的视野。丝网版画兼有绘画和设计的特点,通过对水墨画的简约美意境、空间的美感,以及水墨的干、濕、浓、淡的变化,一方面可以使艺术家们用墨来挥洒自如的创作,其次,可以很好地把中国的水墨画与西方的理念进行借鉴、融合,创作出更有中国韵味的版画作品。

用水墨元素进行丝网版画创作的艺术家有很多,比如张桂林先生的作品《鱼系列》,他的创造强调的是用墨,没有太多的框架结构,对于形的要求也没有过于苛刻。这幅作品以鱼为主要的创作主题,他认为鱼是一个社会,一个世界,画面中一群大鱼吃小鱼。对人类社会的关注,借用鱼的意象来表达人,并且提出一系列问题来认识生活。陈聿强是中国美术学院的院长,对他的作品影响最深刻的要数《鹭鸶》这幅作品了,图片描绘了一只鹭鸶屹立在清光流溢的莲池里,透露出一种不凡超俗,虽然翅膀是紧闭在一起的,也给人一种随时要向远方飞去的优雅。他很好地把水墨的思想用于丝网版画的绘制之中,色彩鲜艳使得整幅画面有灵动的感觉。他说:版画的创作既要具有兼容各方面的胸怀,但也不必在为赶超而去东施效颦,我们完全可以用文化遗产土壤,孕育出与西方文化相结合具有东方风采的版画作品来。

随着水墨画的发展,以墨当色是中国画不断发展的意象思维方式。墨色的运用,不单单是指黑色在画面上的绘画,而是包含了一种艺术家对于天地万物,天地合一的理解,对于画面给予了怎样的一种感情。墨色分为五种:焦、浓、重、淡、清。焦用来表现画面粗犷的一面,运用到丝网版画中,可以使画面更加有力量感,也可以更加体现出主题的厚重感。淡则是虚,清则是渲染。在丝网版画中可以利用中国水墨画的五种墨色的特性来进行套版,可以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在水墨画中,墨汁与水的调配也是一大讲究。水多与少呈现出来的效果都是完全不同的。同样,丝网版画里可以用任何一种颜色和墨色一样进行调试,运用水的多少可以降低色彩的明度,让画面呈现出不同的效果。水墨画中,可以反复叠加,同样的道理可以在丝网版画中利用套版技术来完成,利用色彩与不同比例的水进行调和后,进行反复的叠加,使之画面有更丰富的层次感。

当代的丝网版画吸收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意境、笔墨、简约之美,通过水墨画的启发,艺术家们可以利用水墨的特性尝试在丝网版画上进行创作,也拓宽了艺术家们的发挥空间。将水墨元素融入到丝网版画的创作中,更好地与西方的文化相碰撞融合,创作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郭味蕖.中国版画史[M].北京: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1962.

[2]罗必武.当代丝网版画创作[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3.

[3]于美群.苏锦荣.浅析中国绘画的“留白”之美[J].琼州学院学报,2008,(04).

[4]齐凤阁.东 方精神与传统情韵——陈聿强的水印丝网版画[J].美术研究,1990,(02).

[5]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