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俚语的别样魅力
   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     2017年11月28日 00:01

王一宇

海南临高话,据说由古越语演变而来,其源流及发展历史众说纷纭、扑朔迷离。

作为临高的活化石和临高人民智慧的结晶,临高俗语、俚语是了解临高话及其文化的一扇窗口。这些具有鲜明、浓郁地方色彩的俚语,让人不由自主地被它吸引,深深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沉迷于它别样的魅力之中。

别样的临高话:非闵、非黎、非壮

临高话究竟属于何种语系?虽然学术界争论不休,但毫无疑问,它与临高先民来海南的历史息息相关。

由于历史上多个朝代都有临高先民陆续迁琼,有大规模的宗族迁徙、也有零星的家庭迁居,可以说,临高先民移居海南的历史在古代一直未曾中断。

据不完全统计,在海南岛上,临高人聚居和曾经涉足的地域以“美(临高语中为“母亲”之意)”命名的乡镇村共有120多个。这种地名烙印与母系社会对女性的尊崇观念相关的可能性较大,由此可以推测,临高先民最迟应在母系氏族末期(相当于汉周,距今3000年左右)便开始有规模地迁居海南。

由于临高先民迁居海南的历史十分复杂,特别是唐宋以来大量的大陆官员及其族人迁入海南入籍临高方言区,他们使用的语言与当地“村话”经过上千年的融合,最终形成了一种既不同于海南东部的闽南汉话——也有别于五指山的黎话和广西壮语的特殊语言——临高话。

由于临高话是不同历史、不同地域语言交流融合的结晶,所以临高话相对更多地保留了古代汉语的字词语用成份,也带有多样性和移民特征。

令人惊奇的是,临高话基本在临高县及附近地域流传,而且与海南其他地区方言彼此间基本不能直接对话交流。除了与众不同的读音和语调,临高话用词也有很多独特之处,比如,其口头用词有许多是“颠倒”过来说的,特别是偏正结构的复合名词,如“红花”、“猪肉”、“皮箱”、“二哥”等,临高方言却说“花红”、“肉猪”、“箱皮”、“哥二”,与汉语复合名词结构完全不同。

几千年来,临高人民在复杂的历史环境中孤守着祖先的语音,坚守祖先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这期间该有多少让人叹息的坎坷曲折,形成了临高人倔强好胜、坚强不屈的禀性。

别样的临高俚语: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临高俗语、俚语浩如烟海,无论何时想起,都别有一番趣味。

“被子里吹哨”,这个俚语什么意思呢?据说在“大跃进”时期,早上生产队长要集合队员开工,有一位队长自己懒惰无法早起,于是就在被子中吹哨集合队员起床,后来成为笑话,经常用来形容那些不以身作则的人。

这样俚语在临高方言里几乎是司空见惯的,比如:

“白天抓鸟雀,夜晚赶牛耕。”本意是说一个青年白天时沉迷于玩乐(抓鸟雀),只好在夜晚赶着耕地(寓言)。本意是告诫人们要“今日事,今日毕”,不要拖沓和推诿,以至于最后苦不堪言。临高的家长经常用这句话来教育孩子珍惜光阴,不要荒废学业。

“十个斗笠送一个草帽。”在临高当地,草帽是比斗笠好的帽子,所以用斗笠比喻农民或者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民,草帽是指从事比较体面工作的脑力劳动者,一般是指知识分子。在临高,农民要送一个孩子念书是比较困难的,这句话形象地形容了这种艰辛:需要十个劳动力共同承担。这既反映了当时临高生产力的落后和人民生活的艰苦,也反映了人民对知识文化的孜孜追求。

“家事在手头,人情在口头。” 这是一句教人要善于与人打交道的俚语。所谓家事亦指家产,这是靠你自己用双手创造出来的,但是人情不同,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需要出色的“口才”,能说会道。

“什么藤结什么瓜。”这句俗语原与“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崽打地洞”的思想相似,但随着社会变化,它已经转变为环境造就人的涵义。

“人家做鸡屎糕,你也做鸡屎糕。”鸡屎糕是临高当地的传统小吃,是用一种叫鸡屎藤的植物制作的糕点。这句话的来源是一个笑话,据说有个外地人来到临高吃到这种糕点,就问人家用什么材料来制作,人家笑答:鸡屎,结果外地人信以为真,回去以后照做,让人哭笑不得。这句话既有告诫人们做事不要误听一些小道消息,要亲自进行调查求证,也用来嘲笑那些依样画葫芦最后弄巧成拙的人。

“试着响,吹不响。”这句话富含哲理。它是说试着吹哨子时,哨子是响的,但是到真正使用的时候,却吹不响了。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表面看上去能力非常出色,但是需要时却什么作用也发挥不出来,多用于比赛或考试。

“睡圆床,盖响被。”这句俗语形象地反映了旧社会临高穷人的艰难生活状况。因为没有床睡,也没有被子盖,所以穷人都睡在簸箕里(圆的)盖着蓑衣(响的)。

临高人好客又爱喝酒,番薯酒、米酒是他们日常的杯中物。晨雾未散的文澜江岸边,卖乳猪肉、卖早酒的店肆早早开门候客,酒者喝到高时,日头也高了,往往误了当天的正事。由于酒精的作用,让酒桌上比划的方略常常成为海市蜃楼。当地俚语便用“喝酒修庙,酒散庙塌”来嘲笑这些人。

“你不同我睡,你怎知我的草席破?”这句话是指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很难体会他人的难处和苦衷,不应该随便说三道四。

临高俚语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储藏着意味深长的韵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句句通俗又富有哲理的俚语伴随着临高人成长,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自强不息的临高子孙,彰显着别样的魅力。(本文作者单位:海南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