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三公山碑》对于现当代书法创作的影响和启示
   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7年11月16日 04:46

王伏天

摘 要:《祀三公山碑》碑文字体于篆隶之间,方圆结合。其笔力遒劲,书风古茂,清代书家多有临摹,艺术价值颇高。以齐白石的书法、篆刻作品为例,分析结体的篆隶结合与“竖有行横无列”的章法布局展现此碑对其艺术风格的影响之深。通古思今,《祀三公山碑》对于当代书法创作自内而外、由形及神地在书法意识形态和书法创作意识觉醒两方面产生影响,扎实的传统功力与抒情性、视觉效果并重,才是符合时代主题与文化的。

关键词:祀三公山碑;齐白石;现当代书法创作;书法创作意识

一、《祀三公山碑》艺术特色与影响

《祀三公山碑》(图1)是常山郡(元氏县)于公元117年汉安帝时期由常山相及元氏县官民为祭祀祈福所立,约150*96cm,全文现存187字,共10行。现与《白石神君碑》共存于河北省元氏县封龙山上,是名垂书史的极有价值的汉碑之一。书体又称缪篆,笔法矫健雄浑、结体古奥,章法有行无距、自然灵动。碑文融入隶书方折和篆书圆转之结体,观之又似玺印文字,笔势开张,字里行间透出一股外放而又内收的张力。

隶书结体法度森严波澜不惊,讲究一波三折和蚕头燕尾。那一笔明显的张扬,是一种看似打开的“势”,实则中宫紧收,势不外露;篆书更是结体严谨而笔画精到。《祀三公山碑》在结体、字形方面是有别于隶书、篆书的一个新形式,并在书法创作上展现出创新意识。在祭祀地方神山的碑文记述中,其章法脱离了汉代篆书、隶书碑刻平整的通篇布局,采取了全新的“竖有行,横无列”模式;其结体更是篆隶结合、杂陈出新。这种形式风格即呈现出一种“乱石砌墙”一般的章法布局和书法创作的创新意识。汉代碑刻多以平整大气为主,行列均匀分布,然此碑虽“竖有行”却非均衡分布,其“横无行”更是一种形式上的新举。

清代金石家中,方朔的评价当最为详尽细致,他在《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中道:“乍阅之有似《石鼓文》、有似《泰山》,然结构有圆亦有方,有长行下垂、亦有斜直偏拂。细阅之下,隶也,非篆也,亦非徒隶也,乃由篆而趋于隶之渐也。前之《地节买山石刻》《五凤二年石刻》《开通褒斜道石刻》;后之《延光残碑》《敦煌记功碑》《武氏祠画像题字》《李苍开通阁道题名》莫不各有其意。”《祀三公山碑》可以说是一朵绽放于秦汉书法史而经久不衰的娇艳花朵,毅然展现着铿锵玫瑰的硬朗之美,其芳香久远亘古流传,时至今日亦可借法其中。

(一)《祀三公山碑》对于齐白石篆刻、书法的影响

《祀三公山碑》作为一块风格独特的汉代碑刻,历来被诸多学者研究学习。清代众多书家、金石学家的临摹研究,推动了对此碑的学术研究与创作运用,此碑便是由清代重新访得,此后研究不绝于耳。就其艺术风格与创新意识来说,齐白石是对《祀三公山碑》风格继承的集大成者,在其书法篆刻作品中多处运用《祀三公山碑》的章法结体,最能直观地体现石碑对其艺术风格的重要影响。

众所周知,篆字笔画圆润,转折之处不留痕迹。但齐白石的篆刻作品展示给我们的是易圆为方,兼隶带篆。其艺术特色一是和而不同的趣味性,将版刻的线条赋予变化,生动灵活地游走于方寸之间,使印章的朱与白和《祀三公山碑》的黑白对比相协调,借法其中;二是章法的美,如“寿”在左侧,独占一列,这与碑文的排列形式相似,每一个横画大致形同却又笔笔不同,为印章注入了“毛笔”的灵动,是刚毅与柔美的巧妙结合,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妙所在;三是自然的残缺美,即追求自然而非人工的韵律美,让人工雕饰的篆刻充满自然天性,耐人寻味,这也是《祀三公山碑》的美的再现。

齐白石留下了众多篆书立轴对联,艺术特色尤为明显。以此“群持山作寿;常与鹤同侪”齐白石五言篆书联为例。此联为纸本立轴,纵183.1厘米,横45.4厘米,很好地体现出《祀三公山碑》章法布局与结体之妙,用篆隶结合的方式书写出自己的风格特性,用笔老辣,颇得《祀三山公碑》字体造型精髓;布局之中,尤以上联之中“山作寿”最为精彩,活泼而灵动地打破了书法创作中形式统一、不富变化的传文记事性,给单调的立轴对联模式增添趣味。与下联“鹤同侪”对比,可看出其整体位置的不变、间距大小随形而易,体现出“竖有行,横无列”的章法布局。开阖之间,质朴的天然之气散漫开来,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气韵也符合了他评价自己书法时说到的“天真烂漫”“纵横歪倒”的古拙之意。

二、《祀三公山碑》对现当代书法创作的思考

我国20世纪以来书法思潮的出现体现着每一位书法爱好者不断探索书法前进方向的进程。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美学思想涌入中国,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广泛而巨大的世界当代艺术的探讨。在现当代艺术的前进步伐中,书法艺术何去何从?书法既具有时代性,又是以人为主体并与生活丝丝相扣,与其载体——文字语言所具有的独特含义、语境紧密相连。先人的书法创作,其实用性功能占很大一部分;而易时至今,书法艺术的观赏与抒情性逐渐凸显,毛笔的实用性功能逐渐褪化。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兼顾二者才是长久之道,当代书法用法、意义、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使我们的创作方向与古人不尽相同。社会信息流速之快不断挑战着视觉冲击力,要求我们在书法创作中更加需求书法的表现力,需要大舞台来抒发情感,但值得注意的是莫将书法失去文字意义而走向偏激狭隘的“书写”领域。《祀三公山碑》包含的诸多创作因素,如笔法、章法、创作意识。探索精神等,其中最令人感动、惊叹的是其充满力量与惊变的创作意识,这种创作意识可以带来一些思考:先贤的创造如此丰富,我们该如何进行书法创作?这种思考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意识形态上的;二是实践创作上的。

有人说,书法作品像一个跳跃的舞蹈,像一种挥洒的武术,体现着内在的精神思想,以及技法的成熟。孙过庭在《书谱》中写道:“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种不过不及的“和”的思想,是书法艺术背后更深层。更有哲学意义的特点,展现着充满矛盾的和谐美。其强大的感染力与影响力不断指引着后世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思想源动力。从《祀三公山碑》的书法创作意识的贡献来说,后者的继承发展便是最有力的证明。齐白石在书法篆刻上的成就,可以很好地向我们说明:取法《祀三公山碑》对于其创作意识、表现形态上的重要意义,使他的作品能够在惊鸿一瞥中久经揣摩而不失精彩。

三、《祀三公山碑》对现当代书法创作的启示

(一)书法创作中的意识形态

首先来说,在意识形态领域,《祀三公山碑》透露出书法创作意识的迸发。为什么说是一种书法意识的迸发?汉碑的字体结构章法严谨,立书纪事、立文传世、立字以示天下。简言之,似《曹全碑》(如图4)《礼器碑》(如图5)等通篇如排兵布阵般整齐划一之碑刻,偶有“蜻蜓点水”也只是方正之中一点圆、动不掩静,充分体现出法度森严的汉代风范,是汉碑“传书传文传字”综合功能的体现。这从侧面反映出种种规范下的书法可能进入一个僵化模式,从而使得书法的功能性远胜于其抒情性。但如《祀三公山碑》一类新式面貌书风的出现与流传,打破了僵化趋势。由于政治环境、生存环境的影响,书法作为一种官方的规范字和文字传递的同时渐渐被融入了抒情因素,其本身的线条灵动感也正是作者与毛笔这种工具的“天人合一”,形成了一种借笔抒情的自然流露。书法艺术的发展和内在情感的表达需求,融合转化为书法创作意识的提升。

《祀三公山碑》的美在于其所透露的意识迸发,这不单是相对于篆书、隶书等书体的影响,更可从中引出对于社会环境、书法字体、书写心情之类的意识上的“迸发”,其中的美学意象值得深思。书法美学意象,包含诸多因素如书法艺术与社会文化、书法本身的美学原理以及书法与人体道合一的“由象窥道”①。这三者各异而合才是真正的书法艺术、是书法意象的美学体现,更是人类的“意识”与相对纯粹的艺术“意识”相结合的产物。《祀三公山碑》对于现当代书法来说,这种创作意识所带来的改变是时代性、突破性的。

(二)书法创作意识的觉醒

书法创作意识的觉醒,将创作意义注入书法。先人书法作品中体现着示范性与抒情性,为后世乃至现在的书法创作开创先河,为日后的书法发展树立榜样。《祀三公山碑》的艺术特色充满了视觉表现力和艺术魅力,为秦汉之后的书法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也是后人不断研习的内在驱动力。同文人画道理相似,近代陈寅恪言:“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文人画是什么呢?是一种有别于院体画,有别于规范性的一种抒情性创作。为何叫文人画,是因为创作主体和其主要的特点——抒情性、写意性所决定的,作者的生活背景更影响了创作中的一些思想和角度,将主体经历投注在绘画创作中,使作品不是单纯的墨色或色彩,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有血有肉的画面,富有人文精神和浪漫情怀。书法作品中,线条变化、留白的多少构成了黑白对比中的形式美感,加之作者的情感投注,使观者与之形成思想交流与情感共鸣,以致达到追求高层次的精神境界,超越了停留在纸面上的美感,形成书法作品的独特魅力,使文字更具惊人的说服力。齐白石日记中有这样的话:“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唯秦汉人。秦汉人刻印有过人处,全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余刻印不拘前人绳墨,而人以为无所本。”他大气磅礴和贵乎天真的表现手法给予后人广阔的发挥空间,极具震撼力地开启了现当代书法创作的伟大探索。

一种意识的觉醒带来的影响是历久弥新的,《祀三公山碑》的感染力、笔画的开阖、格局的布置,代表着一种创新意识、创作意识的觉醒,这种意识的觉醒对现当代书法创作具有指导意义。现当代书法创作在基于内涵与用笔、结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富含观赏性和展览效果的艺术形式,使内容与形式不断共同作用于推动书法发展。书法创作繁衍至今,从桌案奏折至墙壁悬挂,再至更为广泛的装饰效果,是一个逐步开放的、融合的发展历程。这历程是动态的一脉相承,也是一种衰亡与辉煌苦难相生的历程。

注释:

①谢建军.书法美学意象研究——以汉唐书论文献为中心[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05):26.

参考文献:

[1][清]方硕.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Z].刻本,济南,1864(清同治三年).

[2]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01.

[3]陈师曾.文人画之价值[J].绘学杂志,1921,(01).

[4]齐白石.齐白石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01.

[5]胡佩衡,胡橐.齐白石画法与欣赏[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04.

[6]上海书画出版社.孙过庭书谱[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08.

[7]齐白石.齐白石书法篆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05.

作者单位:

河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