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悚恐怖的“扎快活”
   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     2017年11月15日 19:44

“社火”亦称“射虎”,是我国西北地区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社火的种类很多,有山社火、车社火、马社火、高芯社火、黑社火等,大都在正月祭社、庙会迎神、祈雨时表演。陕西省宝鸡市的血社火(亦称扎快活)十分奇特、神秘、恐怖、快活。因有大铡刀劈入脑门、满脸血流、脑浆四溅、一脸死像而显得非常血腥,其实它象征惩恶扬善之意,是百姓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独特方式。血社火已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个、两个,鱼贯而出——剜比干心,关公斩潘章,铡马鸿,张飞斩吉凌,黄忠斩夏侯渊……社火车上的人挥刀斩被绑的马鸿,血流如注,大肠涌了出来,流到肚外,那肝、肠子,全是真的(当然不是人身上的),刀、矛更是真的;阎良被关公的大刀劈个正着,整个肩膀被劈了下来;比干的心被挖了出来,疼痛难忍……这一幕幕惊人景象,就是陕西省宝鸡民间古老的民间艺术——血社火,又称扎快活。特别是陇县和宝鸡县的社火脸谱,历史久远,造型奇特,色彩明快,纹饰讲究,谱样多而齐全,代表了西府社火脸谱的最高水平。二月二龙抬头,当地老百姓都要以这种“真刀见血”的故事来告诫人们,惩恶扬善。

“扎快活”的由来

血社火,当地方言又叫扎快活,主要有两层意思:第一,农民一年四季忙碌辛苦,难以有快乐舒心的日子,唯有过年期间是空闲而高兴的,办社火也图个快活。第二,其所用的道具大多是利器(俗称快活),这里所演的是都是惩恶扬善的故事,把这些利器扎在坏人头上惩治他们,叫他们永远不得翻身,那么一年也就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扎快活的由来与一个传说有关,传说在清朝末年,一位路过的河南打铁匠人病倒在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三寺村村头,村民吴穷汉将其扶回家悉心照顾救治。匠人痊愈后,十分感激其救命之恩,遂将自己特制的剪刀、锥子等十多件农家生产、生活常用工具赠送给他,并把村民们聚集起来打扮一番游行表演,众人争先恐后地围观。铁匠离开前将化装技术教给了吴穷汉。从此,当地村民每逢过年期间都要举行类型的活动,慢慢流传下来。

“赤沙快活”天下少有

最早的“快活”表演,有两班人,第一班人是刀、斧尚未扎进头里,演员手持这些家伙,出去转一圈,回去后,第二班人出动,刀、斧已扎进头里。由于两班人马用人多,到远处表演不方便,从两年前,他们精简了头一班表演。以前表演都穿便装,或红绒衣。过去被刀具扎的“装身子”,都骑在骡子上或坐在架子车拉上,如今农村几乎没有骡子,也不用架子车拉了,演员有时坐在敞篷车上,有时步行。

一般的社火都有无数个戏本,然而赤沙镇的“血社火”却是独本戏,那就是《武二郎血溅狮子楼》,说的是《水浒传》中西门庆和他的门徒被打虎英雄武二郎血刃的故事。表演内容主要以斧子、铡刀、剪刀、链刀、锥子等器具刺入西门庆和其他坏人头部,主要将颜色、凶器、卡子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使社火的内容恐怖血腥且十分逼真。

第一次见到“血社火”的人肯定会吓得面容失色、魂飞魄散,看那些“恶徒”:有的被斧子砍进头颅;有的被锥子直刺眉心;有的被铡刀斜劈脑袋……一个个血肉横飞,惨不忍睹。他们都锁住眉头、双目紧闭、痛苦万分,恰似经历一场生死败战,一行“恶徒”随着大队人马游街示众。队伍的最后则是武二郎手擒西门庆、怒举斩潘金莲,好似一场恶斗在狮子楼刚刚结束。

“扎快活”的秘密

“赤沙快活”的化装技术,从吴穷汉到今天已是六代单传,主要是吴穷汉的后人掌握,目前第七代传人吴福来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血社火的传承人。

“血社火”的关键正是化装技术。表演前,一般在镇上的庙里进行化装,现场是保密的,门口有专人看守,不准其外人靠近。化装师利用绝秘技法给表演者进行装束,使用的道具则是家禽、家畜的血液和内脏,而那些斧子、锥子等武器则全是信手捻来。欣赏过他们的化装后,你会觉得好莱坞的化妆师也不过如此。其实,在化装师真与假、幻与实的魔法般的手法中,有一点却是真的,那就是残酷的场面都是假的。村里凡是参加过演出的都知道其中的技巧,但是没有人愿意跟外人透露。

解放前“快活”只在村里表演,十年表演一次,每次表演前村里开会商量。解放后三年表演一次,而且到乡上表演,和其他村的社火比赛。“文革”结束后几乎每年都表演。上世纪80年代以后,“快活”日益受到外界的青睐,起初应邀在附近乡镇表演,再后来到外县、外省表演,接着北京、上海、广东人甚至外国人不远万里上门来看“快活”,赤沙快活从此名扬海内外。

链接:

社火,作为最古老的风俗,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产生于原始的宗教信仰,是远古时期巫术和图腾崇拜的产物,是古时候人们用来祭祀拜神进行的宗教活动。“社”为土地之神,“火”能驱邪避难。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

社火一词始见于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六月二十四日,欢庆二郎神生日,二郎庙前露台上设乐棚,有“社火呈于露台之上”。在汉魏南北朝、隋唐时期至南宋,皇城的除夕之夜还保留有大傩仪,后逐渐被社火取代而融于社火之中。当时的社火由祭祀、巫术、傩仪、百戏、乐舞、参军戏、民间杂耍等组成。每逢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村社便组织、举办节庆、迎神赛会,有上竿、相扑、鼓板、小唱、斗鸡、说浑话、杂耍、像生、倬刀、牌棒、道术之类杂戏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