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馆”与临高渔家特色婚恋习俗
   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     2017年11月14日 15:40

王培京

“什么生果像鞋底?什么结果弯像梳?什么开花成双对?”,“丝瓜生果像鞋底,扁豆结果弯像梳,夫妻拜堂花一对”……这临高哩哩美渔歌中最常用的男女对唱唱词,它的产生与临高一个独特风俗有关,那就是年轻男女渔民谈情说爱都到女子馆。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临高特色文化底蕴深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临高渔家婚恋习俗,特别是临高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女子馆。

临高新盈、调楼沿海一带的“女子馆”,设在独身老婆婆的家里,也有父母为自己待字闺中的女儿设“女子馆”的。女子馆一旦设定,就像“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只换姑娘不换馆,出嫁一批就会又来一批待嫁的,为的是方便附近村庄的男青年能准确找到。馆内设施比较简单,通常只需一间房、一个大通铺(大床)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临高渔家姑娘长到16岁左右,父母就会允许她和年龄相仿的姐妹们一起住进村里的女子馆。

这时渔家年轻未婚小伙们相约上门逛“馆”,一般会选择半夜时分趁着月光或提着灯笼前往。姑娘们看到小伙子们来逛馆时会立即把门关上,故意“刁难”小伙子们,如出谜语让对方猜:“什么生果像鞋底?什么结果弯像梳?什么开花成双对?”等,如果答不出就紧追不放进行挖苦。如果有小伙子机智能给出满意的答案,如“丝瓜生果像鞋底,扁豆结果弯像梳,夫妻拜堂花一对”,姑娘们就开门。小伙子们进门后要努力展现自己,唱歌、跳舞、买零食,向意中人献尽殷勤;如果姑娘们看不上来逛馆的小伙子也会坚决不开门,碰壁的小伙子只能接着逛下一个“女子馆”。

彼此情投意合的男女双方可以支走同伴享受二人世界,也可以到沙滩、树林继续谈情说爱。遇到自己心爱却拒绝自己的姑娘们,一些小伙子就“赖馆”,用“厚脸皮”和耐心争取机会。也有在逛馆时不同村的“队伍”相遇,此时双方都不会让步,于是一场智力和“武力”的比拼在所难免,胜者抱得美人归。

然而,“女子馆”虽然是自由恋爱的场所,但是双方如果要缔结婚姻,还必须征得父母同意,请媒人上门提亲、送聘礼等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礼节,才算正式的姻缘。

临高“女子馆”至今大概有300年历史。在旧时代,渔家女不得抛头露面,更不得随意与男子接触,女子馆成为他们谈情说爱的唯一场所, 女子馆走出了恋爱自由的一大步。当时,新盈一带男子多为渔民长期在海上作业,而待嫁渔家女与姐妹过集体生活既能相互帮助,又能为未婚男女谈情说爱创造条件,女子馆就应时而生了。随着社会生产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人婚恋逐渐自由化,女子馆也渐渐地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如今临高新盈、调楼沿海一带渔民区已不再设立女子馆,历史遗留的女子馆也即将淡出历史舞台成为人们的记忆。不可否认,在女性不得抛头露面、婚姻全凭父母作主的旧社会里,“女子馆”曾为临高渔家姑娘自由恋爱、自主择偶创造了一片自由的天地,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