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韵椰风 临高致远
   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     2017年11月14日 19:27

本刊编辑部

1950年4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为解放海南在临高角首先登陆。为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1995年修建了这座解放海南纪念塑像——热血丰碑。

海浪,轻轻地拍着无涯的银滩,海风,柔柔地拂过婀娜的椰林。夕阳铺满金色的海港,一群群海鸥在浪尖上飞逐,直冲幽幽的天际。从远海归来的渔舟高高地升起昭示丰收的旗帜,使伫立在岸边的渔家姑娘开心地唱起了歌谣:哩呀哩哩美,妹呀妹么爱……

这美玉般的琼崖,这临高人民世代生活的热土,梦幻般的景色引得多少游人沉醉其中不知归路。

翻开海南岛的地图,距离海口市右边约一百多公里处的“临高角”,人们记忆犹新:这正是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南岛的第一个登陆点。在与高山岭、文澜江相依伴的南海海滨,临高人(学者认为是约在公元前500年继黎族人之后从广西东南部和雷州半岛登上海南岛北部的族群)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是传播中原文化的先锋,他们为海南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汉武帝建立的儋耳、珠崖郡所管辖的范围,正是临高人的聚居地。这里,地处丘陵山地地带,西北濒临北部湾,北临琼州海峡,陆、海、空交通便利,风土人情独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海南小平原”之称,是海南岛的“粮仓”和“鱼米之乡”。临高语族群最早在南海诸岛从事采集捕捞,直到今天临高仍然是海南最大的渔业县。临高语族群的“海耕”以及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等方面的历史,对宣示、维护我国南海权益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据《汉书》记载,早在汉代前,临高人(善人)“民皆服布,穿中央为贯头,男子耕农,种稻禾纻麻,女子桑蚕织绩”,已经达到很高的生产和文化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资深研究员梁敏先生认为,宋末元初黄道婆漂流至海南岛期间,正是临高语族群人(原误认为黎族人)向她传授了精湛的纺织技术。经过改良和传播,黄道婆在家乡松江引发了中国纺织业的一场革命,这一点足以使临高人民感到自豪了。

临高风土人情独特,被评为“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临高人偶戏、临高“哩哩美”渔歌、临剧、“咙么哩”山歌、临高八音、渔家服饰等更是民间艺术的瑰宝。临高角、高山岭、桐乡夏荫、孔庙、多文岭、百仞滩、冼太夫人庙等景点闻名岛内外。

临高人对贬谪南来的中原文人豪杰总是怀着景仰之情,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接受中原文化。苏轼途经临高苏来村留下励志诗《端砚铭》,南宋进士谢渥任临高县令时建起茉莉轩讲堂和孔庙,胡铨被贬海南时在临高开学授课……临高努力吸收来自中原的先进文化,延续发展了海南岛的文脉。苏东坡在儋县领略了临高人的风采,写下了“九死南荒终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感动。

因受琼州海峡的阻隔,海南岛旧时与大陆的交通不很方便,经济较为落后。改革开放后,随着两岸交通的发展和海南岛的自身开发,临高人民依靠“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正在创造新的辉煌。与此同时,身在异乡的临高人也不忘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海南省临高学研究会与神州民俗杂志社携手共同推出“海南·临高频道”,使临高丰厚的历史文化光彩更加绚丽地绽放,让广大读者更贴身地共享今日临高文化独特的丰姿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