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区域丧礼文化多元性探究
   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     2017年11月11日 16:08

刘小杰 张诗婷

[摘要]江门五邑是我国东南著名侨乡,既有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又以其华侨文化闻名中外。近代,其文化在传统文化、西洋文化及华侨文化等多重元素的影响下呈现多样性的特点。其丧礼文化也体现了这一规律,并在长期的形成中得到了五邑人民的认可。

[关键词]五邑 丧礼文化 多元性 历史演变

自秦朝设南海郡,五邑区域的文化并入了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国传统文化也在岭南五邑生根发芽,随着历史的演变与土生的南越文化趋于融合,呈现出区域性特色。近代,广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户,较早的吸收外来文化,随着晚清政府的一系列政策的推行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文化更加复杂化,西洋文化逐渐渗入。尤其是1840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之后,五邑社会的经济结构被破坏,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被打破,社会劳动力过剩。广大劳动人民处于极度贫困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谋食之徒往往不择而蹈”,从而产生人口外流的动力,此区域形成了独特的华侨文化。至今形成了以传统的儒道文化为核心,以本土历史的南越文化、外来宗教文化、西洋文化及华侨文化等元素为基线的多元文化。

一、五邑区域丧礼多元文化现状

五邑区域的丧礼文化也继承了五邑文化多元性的特点,使其丧礼文化的区域性更加明显,仍坚持儒道文化为主线,其他多种文化为辅线。当今的丧礼文化中,传统文化起着主导作用,五邑人办丧事,请“八音班”、“喃呒”等代表着礼制、孝道、尊老、保佑平安的人群参与丧礼,体现出逝者家属对逝者崇高的敬意。而“喃呒”又是道教文化在岭南区域的传承;“买水”、“分手钱”等传统习俗则是五邑人对本土宗教中鬼魂信仰崇拜的延续。“守切”、“冥婚”等习俗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封建等级思想。

随着社会的演变,人们对社会演变规律有了越来越深的认知,对社会中存在的现象的表象有了更深一步地了解。中国传统的安土重迁思想的影响之下,赴洋华工时期漂洋过海的华人客死他乡。他们在家乡的及亲属,为了使死在异乡的亲人能“落叶归根”,就为他们举行招魂仪式。这样就能渴望他们灵魂回归故里,在华侨文化中被称为“招魂旧俗”。在江门五邑侨乡,台山、开平、新会,都是被正式命名的“中国曲艺之乡”。以礼乐为核心的礼制文化通过曲艺社在丧礼中起到重要作用,“八音”班正式这一文化的典范代表。

五邑丧礼中还有一些西方丧礼文化的缩影。一些出洋的五邑华侨在国外或多或少的有参加西方宗教,信仰西方文化,在中国根深蒂固的文化影响下,把西方宗教(主要西方基督教中的天主教)的那部分上天堂,信仰上帝,去教堂祈祷,以沐浴之礼代替“买水”之特色,祛除生前之污垢。除此之外,崇尚西方火葬,摒除传统厚葬,实施薄葬,简化仪式也越来越流行,将充满更多的元素,中西文化大家庭中区域色彩更加浓厚。

二、五邑丧礼多元文化的形成历史

(一)中国传统文化及宗教文化在五邑区域丧礼中形成的历史。秦汉时期,汉人进驻南越,礼文化随着传统丧礼文化的交流也被附带过来。在贵族社会中有了生存空间,儒家礼文化的渲染下,南越丧礼中落后的陋习如人殉、牲祭被文明的礼乐所取代。道家的敬神,崇拜鬼魂也随之盛行,招幡引魂被视为极为神圣的任务。魏晋时期,宗教文化中的佛教由东南亚渗透到五邑地区,逐渐与儒、道融合,佛事在丧葬领域兴起,迷信色彩浓厚。至五代十国,佛家的荼毗火葬法在民间普遍流行。宋元时期佛教和道教的迷信色彩在这一区域大肆渲染,得到空前的发展,丧葬礼俗强烈地出现三教合一的现象。

(二)西方宗教文化及华侨文化在五邑区域丧礼中形成的历史。近代,广东是较早对外交流的地方,外来宗教文化西方传教士的传教西洋文化及五邑侨乡出洋华工、留学人士的归国带来的华侨文化,人民对西方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新式丧礼在南方各省的都市中酝酿兴起。把西洋文化中宗教中的祭奠、开追悼会、送花圈、奏哀乐、鞠躬等习俗引入五邑地区,使其丧礼文化趋于简洁和现代化,呈现出中西并立、新旧陈杂的局面。

(三)当前多元文化下五邑区域丧礼文化的现状。改革开放后,思想文化得到解放,五邑人们在丧礼中既注重中国社会中的传统文化又尊重西方文化的多种元素,无论是丧制、礼制还是丧期、下葬方式都得到了巨大的改革,被更多的人民认可,推广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三、多元文化在五邑丧礼中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于一定区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五邑区域的多元文化在五邑丧礼中也体现了一般文化的共性作用。

(一)中国传统的礼制文化在五邑地区促进了社会和谐。自传统儒道文化传入五邑,就加强了此地的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丧礼中一向主张尊卑有序、贵贱有别,儒道文化的传入,在长久的封建社会中也是维持王侯将相等级关系的一种方式。对于区域而言,以此为载体传递出统治者加强统治的信息,维护社会稳定。在当今的社会关系中,人死为大,亲戚朋友都会前往悼哀,为逝者家属给予安慰,是加强人际联系的一种纽带。

(二)外来的西洋文化改变了五邑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西方新式丧礼随着文化交流的传入,追悼会、送花圈、鞠躬敬酒等习俗出现在五邑丧礼中,火葬、海葬等新式入葬方式也越为更多人所熟悉。人们逐渐开始摒弃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繁琐的程序,以保留精华为主体,民间的一些忌讳、信仰被淡化,丧期及仪式变得精简,送葬、下葬形式更加新颖。再者,中西合璧下的宗教文化冲击了五邑区域的传统丧礼,使其区域色彩更突出,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三)移民文化使其区域色彩更为突出。自秦汉移民南越起,中国历朝历代多少都有迁居南下的记载。近当代,广东区域内,一些重大工程的建设及外来人员到五邑务工,形成了少量的外来丧礼,与当地的丧礼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五邑本土丧礼文化,在传统中侧重于儒家孝道与道家文化。而外来文化,以番禺、阳春的移民为例,更多的注重于佛教是丧礼文化,认为佛海无量,魂游西天去了极乐世界。

四、五邑人对丧礼中多元文化的认知

五邑人慎终追远,颇重缅怀祖先之情。尊先敬祖是人们公认的优良传统,丧礼中要体现“孝道”思想。今天五邑人的思想中,丧礼一定要体现出对先人的敬畏,延承出儒道“孝”的传统。但五邑人又把“孝”的精神传递出不同的韵味,既认为“死者为大”又道出新的声明。对于丧礼,他们看得极为重视,多种文化的交融下,尤其外来西洋文化和海外华侨文化的演变中,他们的“孝”道观念有了新的诠释。死就是死,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他们不会过度的悲伤。在逝者生前,他们会尽其最大努力满足逝者的生前要求,死孙后代必须侍奉在逝者左右,听其使唤。一旦过世,他们会以最快的时间举办丧礼,让逝者入土为安,生者也开启自己的生活模式,恢复正常工作。

文化的多元性一定意义上促使了丧礼趋于简化被五邑人民所接受。程序化简,又不失传统意义,只要井然有序进行,充分体现出逝者安息,生者坚强的内涵就能被接受。丧礼,上大夫不用浮屠,衰经不解,朝夕号哭。过去的丧礼,注重表面,丧期长者达三个月,带孝三年,今日的五邑丧礼,次日结束出殡安葬过程,大大缩短了时间,不需要再去花费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走繁杂的程序过程。这样的形式深受五邑人民的认可。

宗教文化在这一区域生命力极强,也是五邑人民对其在丧礼中认可的标志。五邑人办丧礼,可以不请“八音”乐队,可以不邀请好友贵宾,但不能不请“喃呒”先生。“喃呒”先生是五邑人民在丧礼中必请的重要人物。他们是道教或者佛教忠诚的信徒。五邑人认为“喃呒”先生是神灵的侍奉者,是安息老人成功到达阴间道路的开拓者。正因如此,他们在整个丧礼中通过主导整个丧礼过程设关卡、寻借口敲诈、欺骗死者家属,进行敛财。虽是区域特色,也是区域败笔。

五、多元文化传承中所存在的问题

五邑区域多元性的丧礼文化,也有部分传统技艺逐渐遗失,如果引不起人民的重视区域性会随之减弱。就其“八音”乐队与“喃呒”先生的职业而言,传承问题是五邑社会所面临的一大考验。当前的现状,传承者多为花甲老人,多受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传儿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加上当代青年对此望而止路,后继无人。如果人类失去了文化,尤其是失去了各个民族自己创造的、具有独特个性化的文化,那人类还有什么呢?这一问题应当引起五邑人民及社会界的认识,更改传统观念的同时也应扩大视角,尽可能地继承和发展这一区域特色,保留其区域性特征。

结语

五邑区域丧礼文化的多元性,是时代特征下文化发展的局部反应。其俗信鬼好淫堂。一方面丧礼文化文化在历史演变中难免会存在腐朽的成分,就五邑区域而言仍保留着残余的封建的迷信色彩,如分手钱、冥婚等太过于迷信,对鬼魂太过于敬畏。又如“喃呒”先生的存在更多的体现敛财欺骗的特点。这些双重性文化随着发展及人民认知的提高会有所改变,其糟粕部分会被摒弃,成为五邑区域文明的标志。另一方面,五邑区域的丧礼形式简化,文化多元,内容多样,区域性明显,其经历长久的历史演变。区域文化部分遗失在所难免,但是随着对文化认知深度的提升,要意识到文化危机的到来,适当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因此,五邑区域,在中国传统的儒、道、释文化的影响下,南越遗留下来的五邑本土文化、欧美的西方文化等综错杂糅,本土文化与迁居文化沿着演变规律逐渐合为一体,形成新的侨乡丧礼文化。程序简而充实,内容多而精华,礼乐奏而秩序井然,社会和谐而更文明。总而言之,无论是当前新产生的近当代区域文化,还是面临遗失需要采取保护措施的悠久的区域特色文化,都会随着社会规律的发展,一直的演变下去,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区域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