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图书馆制在山区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     2017年11月07日 19:28

詹雪连

[摘要]山区图书馆是推动山区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智库,在维持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升国民素质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性因素,相对于城镇来说,山区图书馆在技术、人才和资源方面往往不占优势。在高速发展的社会面前,需要不断更新管理机制,推动山区图书馆自身的造血能力,使其在促进山区当地社会发展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流动图书馆制 山区图书馆 管理 应用

现代社会是知识性社会,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和信息资源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所有的人提供方便易获取、获取成本低的知识和信息是职能部门的重要职责。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看,自由而方便的接触信息和知识是满足人们知情权的需要。由此观之,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仅要丰富图书馆的种类、增加图书馆的数量,更要加大对山区图书馆创建的力度,为山区读者提供更有方便和优质的图书与信息服务,为促进这些偏远地区的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撑。

一、流动图书馆的产生与发展

流动图书馆是基于传统图书馆的办馆理念创新工作方式形成的一种图书管理制度,这种办馆模式很早之前就在西方国家出现并得到了逐步的推广。这一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当时的波斯帝国就已经有了骆驼图书馆,19世纪中叶英国的费林顿出现了马车图书馆。美国纽约州于1892年开创了图书巡回车的服务工作,1905年美国第一批有组织的流动图书馆服务在俄亥俄州和马里兰州出现。1919年明尼苏达州的公共图书馆巡回车的服务范围达到在165平方英里内设有27个停留站。1962年以后,图书巡回车制度已正式定为美国各州的图书馆服务制度。流动图书馆萌芽的出现,说明这种办馆模式已经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态,迎合了社会的发展需要和人们的图书阅读心理。

对照我国,流动图书馆制出现的时间较晚,模式单一、机制不完善,在社会上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在中西部的偏远山区推动力度更是缺乏。最早,这一模式发轫于广东省人民政府为了弥补经济落后地区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与当地图书馆资源缺乏之间的矛盾,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启动和运作。在我国国内,“广东经验”是首创,为后来在我国山区引进和推广流动图书馆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结果表明,广东省在启动流动图书馆项目后,以较小的资源投入获得了成倍的经济效益,在短期内有效缓解了山区人口渴求知识的矛盾,在提高人口素质、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指导的同时,直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说明,在当前我国的社会中实行流动图书馆制有助于缓和文化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供需矛盾,维持社会的安定与和谐,这是促进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图书馆事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流动图书馆的创建,首先需要资金的支持,在资金投入、工程启动后,流动图书馆的发起方需要做好统筹安排和系统化部署,采购山区当地居民需求量最大和独具本地特色的文献资料,方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本地人们的衣食住行产生紧密的关联,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和文化知识的传递与继承。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非常重视,要求农村地区必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创建经济繁荣、社会民主、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二、我国流动图书馆的建设状况

流动图书馆的出现是社会发展、思维革新的结果,也是知识社会和经济社会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催生的新事物。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加之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要求要有与农业人口相匹配的图书馆为山区经济的发展服务,切实满足普通百姓对信息和知识的需求。流动图书馆作为基层图书馆的一种类型,其价值在于更好地发挥图书馆在社会中的作用,便于偏远地区人们就近接触各类信息和知识。

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流动图书馆的出现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出现的图书馆新模式,前提是要有充足的财政资金用于建设图书馆设施。我国真正重视起流动图书馆制在偏远山区的应用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在广大民众中间出现了“阅读热”,国家文化部图书馆事业管理局从1985年起开始有步骤地发展流动图书馆,汽车图书馆是流动图书馆最初的形态,在上世纪末期,汽车图书馆的总体数量已经达到了300个。除此之外,我国图书馆界还与国际组织合作完善流动图书馆服务。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宋庆龄基金会合作实施的儿童流动图书馆项目,在农村设立图书网点,将援助的少儿图书送到农村,开展流动借书。从我国范围内来看,广东省在实行流通图书馆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广东省政府每年拨款500万元用于流通图书馆的建设和分馆的设立,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已经在全省几大主要城市形成了完整的流动图书馆网络体系。截至2007年4月,已经建有39个分馆,这些县级分馆的开办,又为下一级的基层流动图书馆的建设创造了条件,如广东流动图书馆博罗分馆计划在龙溪、杨侨、福田镇好镇和石湾铁场村、园洲刘屋村设立5个流动图书馆(室),书刊主要由社会力量捐助。

三、流动图书馆制在山区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农村地区的人们在使用图书馆资源方面存在较大的劣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升,使得在我国山区实行流通图书馆制成为必要。

(一)有助于弥补山区图书馆的资源劣势

图书信息资源的阶梯状分布在地区间表现的非常明显。在我国广大山区,图书馆数量和质量的鸿沟是显而易见的。从节约成本的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可以得出流通图书馆制可以在成本最低化的原则上实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例如,省一级图书馆的图书和信息资源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内流通到山区图书馆或农村书屋,人们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集中阅读,不仅方便图书馆借阅的管理,还可以提高图书的利用效率。

(二)架起山区读者和知识之间的桥梁

阮纲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明确指出:文字的书写、图书馆的编纂,目的是为了人们能够从中习得知识、学有所获。每一位读者都应拥有自己能够享用到的书,图书馆就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通过流动图书馆的构建,山区的人们可以在自家家门口接触到知识和信息,既节约了时间,又节省了资金,对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和管理工作来说,还可以方便得知基层群众的真实需求,及时而又准确的掌握人民的愿望,从而真正在书和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实现“为人找书,为书找人”的现代图书馆服务宗旨。

(三)起到宣传图书馆的目的

宣传有主要可以分为自下而上的宣传和自上而下的宣传这两种方式。随着图书馆发展环境的改变,在新时期,图书馆应当做好宣传与教育工作,在改善自身服务条件的同时,加大对外的推广与宣传力度。在实行流动图书馆制的过程中,可以让更多的群众近距离地感受到图书馆的服务和作用,从而加深对图书馆的认识,在互动和了解过程中,山区人民对图书馆的新服务、新产品、新图书的了解会逐步加深,在口口相传中为图书馆创造良好的口碑效应,这无疑对促进山区图书馆的良性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四、实行流通图书馆制加快我国山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建议

(一)图书馆馆员内部提升

实行流通制的山区图书馆,应按照以读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以集成统一检索,突出资源和服务导航的新面貌。在正式投入使用之前邀请第三方来开展馆员内部培训活动,提高员工的工作适应性;根据馆员自身业务水平和岗位工作情况分期分批送馆员到兄弟院校图书馆学习取经。同时邀请兄弟馆专家及资深馆员来馆内传经送宝,邀请高等院校图书馆的领导及专家来馆内指导工作及交流学习,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二)积极开展志愿下乡活动

山区图书馆可以通过招纳志愿者的方式吸收一部分愿意参与图书馆文献资料整理工作和信息服务工作的学生,利用寒暑假及周末时间,带领他们到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以讲座的形式传递最新的国家政策和农业动态,引导农民朋友认识到科学耕种的重要性及如何科学耕种,毋庸置疑,这一系列活动举办的着眼点事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专题讲座,还可以采用递送图书、现场指导的方式给予山区人民知识的传授和经验的指导。

(三)图书馆读者服务内容和方式人性化

针对我国山区图书馆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改善:首先,山区图书馆需要引进和创建新的文献资源,创建各种特色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满足读者不同方面的使用需求。其次是加强网络资源的系统化建设,对各类网络图书信息资源进行再加工、再提炼和再创造,打造特色资源和品牌资源。三是培养专业人才队伍从事网络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对信息产品进行深层次加工,提供经过深层次加工的文献内容。最后,山区图书馆要加快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步伐,让更对的读者从图书资源的信息化服务中获益。同时,山区图书馆还需创新读者服务方式,使其更具人性化。一是为读者提供经过筛选和加工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二是为读者使用信息提供服务和方便。通过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人性化全面推动图书馆读者工作的进步和综合实力的提升。

结语

流动图书馆为改善基层图书馆的现状提供了契机和可能性,但要真正发挥流动图书馆的优越性,还要靠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图书馆的切实努力以及基层民众的支持与配合,最终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繁荣局面,满足基层民众对知识信息的需求,推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