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新年习俗的异同及渊源探究
   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     2017年10月14日 18:08

[摘 要]中国的“春节”与日本的“元旦”各自是两国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虽然时间不同,但在新年习俗方面,日本保留了很多中国的传统习俗,无一不体现出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以及对人际关系的重视。无论是新年的准备活动,还是新年时的一些例行活动,都不难发现相同点,如在新年前都要进行除旧迎新的大扫除、新年时要全家团聚、走访亲朋拜年等。此外两国都有除夕夜观看电视晚会的习俗。但也存在差异之处,如日本新年时要装饰“门松”、“镜饼”等来敬神,而中国要通过贴门神、春联等来表达对美好未来的祈愿。

[关键词]春联 门松 红白歌大赛 新年初次参拜

一、引言

日本的新年是每年公历的1月1日,是日本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以前和中国一样,日本过的也是阴历的新年。自从明治维新之后,西方的生活方式逐渐被日本社会接受,西方的公历也随之传入日本,从1872年开始,新年就改为阳历1月1日了。而在中国虽然也将“元旦”视作公历新年,但是最隆重的新年仍非农历新年春节莫属。

日本与中国的过年习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新年前都要打扫卫生,以焕然一新的姿态迎接新年的到来;在大城市工作的人新年前都要返回故乡,还有很多人想要趁着新年假期去旅行,直接导致了形成如中国春运一般规模庞大的人口移动热潮等等。此外,在新年之前,日本与中国的公司团体、单位机构都会组织集体活动,对员工过去一年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同时展望新一年的期冀。

二、新年前的准备活动

中国人过年前的准备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在这一天要进行“祭灶”的仪式。“祭灶”即祭拜灶神,灶神也叫灶王爷,在这一天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年来这家的情况,以决定下一年的吉凶,所以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准备丰盛的供品来送灶王爷上天,并在其嘴上沾上糖,寓意让灶王爷汇报时嘴巴甜一些,多说些好话,因此民间有“二十三,糖瓜粘”的说法。从这一天开始,年节的准备工作正式开始,各家各户开始扫尘、清洗衣物被褥;准备丰盛的年节食品;上至宫廷下至乡野,都要做好吃喝、穿戴、用品等各方面的准备,洋溢着节日的欢庆气氛。

日本和中国一样,新年前也要“掸尘”消除晦气,洗洗涮涮打扫一新,以迎接新年的到来。日本人的年节准备从12月13日开始,称作“正月事始め”,除此之外,还要做一些特别的准备。例如在自家门口装饰“門松”,静待年神到来;在家里供奉“鏡餅”以供养神灵等。

在现代社会,在重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大背景下,新年也被视为增进人际交往的极佳时机。因此,当今新年的准备活动除了沿袭传统习俗之外,还增添了很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活动,如单位、团体召开忘年会或团拜会,各家各户给久未联系的亲朋寄送贺年卡等。

(一)忘年会与团拜会

每到年末,日本的公司、社团都会组织“忘年会”,类似于中国的“团拜会”,这给饭店、料亭带来了兴旺的商机,忘年会的席位的预订一般从11月中旬就开始了,在忘年会上,大家一起聚餐,喝酒聊天、唱KTV,卸下平日里在公司的疲惫,没有尊卑差异,不讲究上下级的身份,忘却过去一年的种种不愉快,以崭新的姿态准备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中国的单位、公司团体等也会在春节前纷纷举行团拜会,以聚餐为主,并伴以自娱自乐的文艺表演、趣味游戏、幸运抽奖等多种形式,感谢并回馈辛苦工作一年的员工。学校也会在年末举行内容丰富的文艺汇演,提前渲染过年的喜庆气氛。与此同时,各个家庭也逐渐开始着手进行过年前的准备。在新年来临之前以忘年会和团拜会的方式答谢员工的辛苦工作,增进同事间交流,加深员工与单位的融入感,中日两国无疑是相同的,都将新年视作与他人交流的绝好机会。

(二)贺年卡

同时,日本人格外重视寄送贺年卡。日语中将贺年卡称作“年賀状”,日本人非常重视“年賀状”,即便在通讯技术已十分发达的今天,仍有不少人坚持寄送贺年卡。贺年卡无固定的格式,人们一般都会亲笔写下“明けまして、おめでとうございます(新年快乐)”之类祝贺新年的话语,以此表示在过去的一年中,承蒙对方关照,借贺卡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同时也向久未联系的朋友致以自己的问候,为了将这份惦念之情表现得更加真挚,甚至有人还会将自己或家人的照片制作成贺卡,或在空白明信片上亲笔绘画,将自己的祝福付诸笔端,为对方带去新年祝愿。临近新年时,邮局会设置特别邮箱,用于接收贺年卡。邮局不会将收到的贺年卡马上送出去,而是等到新年当天一并投递。因此,在新年临近时,为了应付数倍于平时的投递量,邮局也大量招聘临时邮递员,以求按时投递贺年卡。到了1月1日当天,邮局会把贺年卡准时送达各家各户,如果谁收到的贺年卡多,说明这个人十分受欢迎,上一年度的工作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也预示着在来年的工作生活中也格外顺利。

中国也有贺年卡,但在提倡节约环保的今日,并且随着通信技术、网络应用的发达,更多的人习惯使用电子贺卡或短信拜年的方式来传递祝福,近几年又兴起了拜年、微博拜年等,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中国人寄贺年卡了。在通讯技术同样高度发达的日本,坚持通过邮局寄送贺年卡的人不在少数。据统计,2013年新年期间,日本人人均寄发105张贺年卡。日本人近乎固执地坚守这一传统,想要通过一纸卡片维系社会关系。反观我国现状,新年期间群发短信拜年,但是被视作毫无诚意的转发,甚至有歌曲里竟然唱起了“群发的我不回”来讽刺这种群发短信越来越多,而人际关系越来越淡的现象。

(三)门松与门神

1、装饰门松等待年神降临

按照日本风俗,除夕前要大扫除,并在门口挂草绳,日本称绳索为“注連縄”,原本是神社门前的装饰,象征神界和外界的分隔,其使用干燥后的稻梗编织而成,上面还会加上树叶、白纸条、扇子、柿子等做装饰。挂“注連縄”喻示此地清洁无垢,属神佛保佑的区域,象征神祇会守护着家庭。此风俗从中国传到日本,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偏傍之书,死有归杀。子孙逃窜,莫肯在家;画瓦书符,作诸厌胜;丧出之日,门前然(燃)火,户外列灰,祓送家鬼,章断注连。凡如此比,不近有情,乃儒雅之罪人,弹议所当加也。”其中的“章断注连”指的就是用竹子和注连绳画出区域,以此驱鬼避煞,以保佑住宅不闹鬼,不闹火灾。

与中国人过年贴门神与春联不同,日本人新年时要在门口装饰“門松”,日本人认为神灵会在新年时降临人间,为人们带来幸福,所以要给神灵提供一个安身歇脚的地方,“松”在日语中的发音为“まつ”,与“等待”同音,即意为“等待神灵降临”。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亲自上山采松枝、动手制作门松了,一般都是在市场上购买现成的门松,除了松枝以外,一般还会搭配象征高洁品质的竹子和梅枝,因为被誉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这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高尚的品格,在平安时代传到日本后又加上表示长寿的意义。人们将松枝、竹子以及梅枝用稻草绳系在一起,放在门口或插在门上,表示这是个受到神灵庇佑的神圣场所。在城市中居住空间狭窄,也有人将门松简化成为一个插上松枝的稻草绳。不仅各家各户会在门口装饰门松,公司、单位、商店门口也都会装饰大小各异的门松,以求在新的一年内得到神灵的庇佑。

装饰门松的时间一般从12月13日就开始了,古时的门松必须在腊月十三到山上采挖,称为“迎松”或“迎年神”,由于现在已经不需要挖松树、采松枝,所以时间不再局限于腊月十三,但是必须在12月28日之前完成。因为“9”在日语中的发音与“苦”相同,“29” 的发音又恰好与“二重苦”相同,29日装饰的门松被称为“苦松”而忌讳,因此要避开29日。30日之后装饰的门松会被称为“一夜飾り”或“一日飾り”,此时才迎年神的话,时间太仓促,难免显得不够虔诚。因此,一般在12月28日之前就要装饰妥当。

摆放门松的时间为1月1日至7日,称作“松の内”。门松一般在6日下午或7日早上就会被拆除,不过有些地方会将门松供奉的时间延长到“小正月”,即1月15日,在这一天要将注连绳和门松拿到寺庙或神社烧掉,以示恭送年神,意味着新年的庆祝活动就此结束。

2、贴门神驱邪避祸

中国人在新年时要给家门口贴门神和对联。民间信奉门神,由来已久。据《山海经》记载,神荼和郁垒两位天神把守着万鬼出入的鬼门,奉黄帝之命统辖人间鬼怪,专门监视那些害人的鬼,故逢农历十二月三十晚,用桃木雕两神置大门两边,以驱鬼消灾,或画两神像于门上,遂为门神。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典术》云:“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门以压邪,此仙木也。”认为桃多子多福,是长寿的象征,因此能够除灾避邪制鬼驱怪,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而春联正是起源于“桃符”。

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 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除了保留桃木驱邪避灾的意义之外,也可以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望的同时装饰门户,宋代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之后,桃符由桃木板改为被视作有辟邪功能的红色纸张,称作“春贴纸”和“春联”。春联于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愿望,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春联的种类较多,除了各家门口要贴春联外,猪舍牛棚、院落树木、墙角灶头等处也要贴对联,寓意六畜兴旺,普天同庆。腊月二十三时上天向玉帝汇报人间情况的的“灶王爷”在除夕时也会重新降临人间,给“灶王爷”的春联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意为灶神上天后向玉帝汇报时多说好话,下凡回来时多降吉祥。

门神主要承担着驱邪避灾的使命,而春联大多成为人们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祈愿的化身。

对于门神的信仰一直流传至今,作为门神的人物形象除了神荼和郁垒外,还有钟馗、秦琼与尉迟恭、杨宗保与穆桂英、裴元庆和李元霸、岳飞和温琼(或韩世忠)、赵匡胤和杨衮等。今贴门像,除了辟邪除灾之外,与春联一样,同样表达的是人们对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由此可见,在日本摆放门松为迎神,而中国贴门神目的为驱邪。对于门神与对联的处理,即便是新年过后,一般也不会将其主动揭下,而是待其自然脱落,如果在下一个新年到来时依然完好,就会将其撕下并烧掉,寓意辞旧迎新,同时更换新的门神与春联。

(四)日本特色的“镜饼”

1、装饰镜饼

日本人在新年里要吃年糕。因为年糕光洁如玉,表示洁净,其次有说法认为年糕能占卜祸福。年初,两个人一起拉年糕,拉断时得到的部分比较多的人,喻示着今年会交好运,有福气。古代日本人认为镜子是显现灵魂的神物,所以将年糕做成镜子的形状来供养年神,以此来表达对神的虔诚。日本称年糕为“餅”,所谓“鏡餅”,就是将一大一小两个扁圆形年糕重叠,再在上面装饰一个橙子,橙子在日语中的读音与“代代”相同,预示着“代代高”,用来供神的镜饼内还可以用海带、小豆、虾做馅。

装饰镜饼的时间与门松相同,一般为12月28日。装饰镜饼时,可以给镜饼缠上丝带,插上松枝或竹条、稻穗、扇子等,有的还会在镜饼的顶上装饰以象征长寿的大虾,给新年增添喜庆的气氛。镜饼作为供奉年神的最重要的供品,一般都被摆在神龛之类家中最显眼的位置。

2、开镜饼

到了1月11日的时候,会有一个“鏡開き”的仪式,就是把在新年期间供奉的镜饼弄碎全家人一起分食。开镜饼的时候不能用刀切,因为用刀切开容易让人联想到“切腹”,所以要用木槌打碎或用手掰开后再食用。

镜饼的食用方法有多种,一种吃法是将镜饼与红豆煮成甜汤,即“お汁粉”。另外一种做法是把镜饼切成片,油炸后蘸酱油或者黄豆酱食用。之所以供奉神灵后再食用,是因为古代日本人认为人神共食,会受到神的庇佑,这一年都会交好运,人神共食的现象在中国也很常见,在日本这一传统也一直流传至今。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食用镜饼还可以让牙齿变牢固,是因为吃了硬硬的、有嚼头的年糕,可以把牙齿锻炼得更牢固,同时也向年神祈祷长寿。

三、新年期间的活动

(一)年夜饭

日本人将12月31日称为“大晦日”,相当于中国的除夕,这一天开始新年的假期,公司单位全部放假,商店歇业,每个人都会在“大晦日”之前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度新年。傍晚时分,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但是日本的年夜饭没有大鱼大肉,是一种被称作“年越しそば”的荞麦面,因为吃面条喻示着健康长寿。另外,据说日本的金箔工匠在制作金箔时,常使用荞麦面团将散落在各处的金箔碎片粘取起来,所以吃荞麦面也有聚集财富的意思,预示着新的一年会发财。

与日本人年夜饭吃简单的荞麦面不同,中国人的年夜饭相当隆重,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在过年时要享用最好的饭菜,亲友相聚,推杯换盏,热闹至极。年夜饭后一家老小齐上阵包饺子,裹汤圆,并将花生、糖、枣等包在饺子中,取“健康长寿、吉祥如意、日子甜美”等寓意,表达对未来的美好希冀。

(二)红白歌大赛与春节联欢晚会

“大晦日”晚上,日本人合家团聚,观看NHK电视台播放的“紅白歌合戦”。“紅白歌合戦”即“红白歌大赛”,相当于中国的央视春晚,由日本国家电视台NHK主办,是一场代表日本最高水准的歌唱晚会。参赛者都是从当年日本歌坛中选拔出来的最有实力、人气旺、人品好并受到广大歌迷喜爱的歌手。其中,女性歌手组成红队,男性歌手组成白队,男女混合的组合,则以主唱歌手的性别来决定归属,比赛通常由红队歌手首先登场,之后两队歌手交替上场,从1951年首次举办,至今已举办了60多届,堪称日本最长寿的电视节目。如今在新年时观看红白歌大赛的直播节目已经成为日本人过年的重要习俗。

看完「紅白歌合戦」正值新旧交替的半夜12点,这时寺庙里钟声齐鸣,共敲108下。因为佛教认为人有108种烦恼和欲望,敲108下钟就能消除这些烦恼和欲望,来年就可以幸福快乐。还有一种说法是一年有12个月,24个节气,72个候,加在一起一共108。

在中国,除夕夜的文化大餐非央视春晚莫属,从每年春晚的筹备工作从8月底就已经拉开了序幕。与“紅白歌合戦”以歌曲表演为主不同的是,中国的春晚是融歌舞、相声、小品、杂技、魔术等各类表演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联欢晚会,从1983年首次举办开始,一直受人瞩目,关于当年春晚的话题也始终是新闻热点,观众始终关注节目内容、参演演员等细节内容,每届春晚的语言类节目的多寡,哪位新人会登上这方舞台,哪家企业夺得零点报时的广告冠名权都是街头巷尾议论的热点。至于晚会播出后的反响如何,也会有专业公司进行跟踪调查及数据分析,以便为下一年春晚的准备打好基础。中国人观看春晚的热情多年来有增无减,虽然近年来对春晚褒贬不一,众口难调,很难重现上世纪80年代万人空巷的观看盛况,但是这一场“视听大餐、精神盛宴”仍然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虽然节目形式不同,历史长短不一,但是中国人和日本人在除夕夜都有观看电视晚会的重要民俗,新年来临之际与家人共享天伦,同赏节目,在欢歌笑语中迎来新的纪元,被视为电视机带来的新年“新民俗”。与日本的“紅白歌合戦”在午夜12点之前结束不同的是,中国的春节联欢晚会在进行过程中会穿插隆重的0点整点报时,其后演出继续,一直持续到凌晨一点钟左右。

(三)日本人相当重视“新年初次参拜”

钟声响过之后,就可以前往寺庙、神社参拜祈福了。新年的第一次参拜被称为“初詣”,有人在午夜钟声响过之后立刻出门参拜,也有人等到天亮后再去,一般都会在1月1日~3日进行新年的初次参拜,祈求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一切顺利。日本的电车在12月31号晚上也是彻夜运行,方便人们去寺庙参拜。从12月31号半夜开始,各个寺院的门口就人山人海。参拜完后,一般还要领取神符,然后才算完成。据统计,每年在新年前三天去寺庙、神社之类地方参拜的人的数量超过了9000万。(『読売新聞』2011年1月4日)由于人数庞大,政府不得不出动警察维持秩序,以确保新年参拜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进行。

中国也有“烧头香”的说法,追求好运和吉利仍然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近年来各地佛寺还相继拍卖新年第一炷香的进香权,盛况空前。不少人相信在大年初一第一个将香插在庙里的香炉,可为自己带来一整年的好运。但是这种现象并不普遍,只是流行于少数有宗教信仰或期盼财运亨通的生意人之间,中国人在新年时并无去寺庙烧香的普遍习俗。

(四)拜年与压岁钱

中国人将新年视为难得的拜访亲友的机会,正月初一开始就会开始逐个拜访亲朋好友,致以新年问候,近年来随着新兴媒体的盛行,短信拜年、拜年等愈演愈烈,但是见面问候仍占主流。长辈遇到小孩要分发压岁钱,因为“八”瓯与“八”畋谐音,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安度过一岁。

像中国一样,新年第一天,日本人也要到各家走访,互致新年问候。有时并不进入对方家里,只在门口问候一声,如果碰巧主人不在家,就在门口留下名片,不过名片的右上方要写上“新年好”等问候语。遇到亲戚、朋友家的小孩,长辈就必须给“お年玉”,即压岁钱,但压岁钱必须用小巧精致的信封包好,因为如果不装在信封里的话,会被视为“裸体钱”,给人见利忘义的感觉,是十分不礼貌的。

结语

中日两国文化一脉相承,在新年习俗方面也有诸多相同之处,如新年前都要进行大扫除,辞旧迎新的同时以示对神灵的敬意;新年时必须全家团聚,共享天伦;新年期间通过拜年活动增强人际交往;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寄托对小孩平安成长的祝福等。虽然在新年的日期方面,中国仍重视农历正月初一的春节,而日本已改为西历的元旦,但是在对神灵的敬畏、虔诚以及对人际关系的重视方面,中日两国的新年文化习俗是相通的。

注:本文是上海交大出版社委托项目“中日新年习俗的对比研究”(编号:201311)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西角井正慶.年中行事事典[M].東京堂出版,1958: P70-125;

[2] 菊池祐恭.お内仏のお給仕と心得[M].真宗大谷派宗務所出版部,1981:P134-193;

[3] 秦明吾.中日习俗文化[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P103-148;

[4] 贾惠萱.中日饮食比较文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P246-289;

[5] 有岡利幸.『春の七草』ものと人間の文化史[M].法政大学出版局,2008: P65-89;

[6] 熊倉功夫.文化としてのマナー[M].岩波书店,1997:P85-116;

[7] 平山昇.明治期東京における「初詣」の形成過程[J].『日本歴史』,2005年12月号: P65-69;

[8] 新谷尚紀.日本の「行事」と「食」のしきたり[M].青春出版社,2004: P53-167;

[9] 川島真量.大谷派寺院年中諸法要行事[M].法藏館,1964: P87-178;

[10] 马凤鸣.现代日本人的风俗习惯[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P257-281;

[11] 苑崇利.日本概况[M].外文出版社,2001:P133-178;

[12] 马兰英,臧运发.日本风俗习惯[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P145-197。

作者简介:李琳(1984—),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日语言文化对比、日语语言教学,现任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