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物发掘和文物保护意识的分析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10月04日 23:30

遵义一处文物保护工程工地中 发现一批文物宝贝

刘先锋

【摘 要】文物是历史文物信息的存储库,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近些年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文物发掘过程中若没有做好保护工作,则会造成文物损坏,文物自身的价值受到严重影响。由此可见,需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意识,在文物发掘过程中做好保护工作。本文首先对文物发掘和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其次总结了文物损坏的原因,后提出文物发掘过程中文物保护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文物发掘 损坏 文物保护

一、引言

人类社会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多种的文化类型,而文物则是集结了时代文化背景和人们生产劳动智慧结晶的产物,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文化机制和科学研究价值。本文以文物现场发掘的保护工作为研究背景,就现场文物发掘过程中造成文物损坏的原因进行总结和分析,基于文物保护理念提出在文物发掘现场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具体方法。

二、文物发掘和文物保护意识的重要性

考古挖掘现场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场所,文物发掘和文物保护也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在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工作贯穿于文物发掘的工作始末,这样便可保证文物的完整性。在文物发掘现场,其自身具有不可替代性,仿造等都会使其失去自身的价值和研究价值,为此,需要做好文物发掘现场的保护工作。与此同时,出土遗物的不可替代性体现出了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此外,考古现场的文物发掘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历史文化的发掘,而遗址和文物性质特殊,具有唯一性、不可复原性、不可再生性、不可复制性等特征[1],所以,一旦保护工作不到位,文物出现损坏,那么则是人类社会的损失。

文物科技保护工作就是充分利用自然和科学方法对文物损坏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基于科学理论综合采用多种措施对文物进行综合性文物,维持文物原有的面貌,并尽可能地延长其存在的年限。当前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存在认知上的误区,很多工作人员过分注重文物保护和实验室中的文物修复,没有对现场的文物保护工作予以重视,造成文物完整性得不到有效保障。从当前我国的现场文物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情况来说,会在文物发掘现场派遣专业的人进行文物保护工作和修复工作,并对考古现场发掘进行指导,尽管有专人进行指导,但是因为很多人的文物保护意识较为薄弱,使得文物发掘过程中仍然会出现文物损坏问题。对此,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则必须强化文物保护意识,注重文物发掘过程的监督管理,从而提升现场文物保护工作水平,推動我国文化保护与发展。

三、现场文物发掘中文物损坏的常见原因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内涵丰富。文物的发掘就是发现文化和保护文化的重要举措,但是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会造成文物的损坏,就其原因进行分析与总结,主要如下:第一,光线。在文物出土时,紫外线使得出土文物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物理反应[2]。第二,温度、湿度。自然环境中温度、湿度的变化会对文物结构自身造成较大影响,器物会发生收缩变化,造成漆木器等文物的表面出现了大小不一的裂纹。第三,微生物。器物的表面因为存在多种微生物和霉菌,使得文物表面的颜色发生变化,尤其是木质文物,文物中的木质成分和微生物的分泌物发生反应,破坏了文物原有的风貌。

四、文物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办法

(一)现场文物保护方法

首先,需做好前期调查工作。在考古现场文物发掘过程中,需要对历史遗迹进行历史调查和现场勘查,全面掌握文物历史背景和周边环境情况,在发掘之前对文物的埋藏环境进行初步判断。前期的调查工作主要有环境温度、湿度、大气环境,制定具体的考古方案,控制工作进度。其次,制定合理的考古方案。依据前期调查得到的信息,对文物发掘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推测,依此编制文物保护方案。同时,为了保证考古工作的有序进行,需要准备好相关资料和图纸。再次,建立临时库房。在文物发掘现场,尤其是前期发现有价值的历史文物数量有限,很多都是杂物遗物,这些遗迹杂物的开发会占用大量的时间,为此需建立临时库房,将部分遗物放置于临时库房中。但是需对临时库房中的各环境条件等进行严格控制。然后,文物的现场提取。文物提取是文物发掘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也是实施文物保护的重要阶段。由于文物出土过程中,现场处理条件有限,各环节的管控难度较大,而文物提取也是只将其放置于临时库房中进行保存,但是需做好微环境控制工作,如表面清理和加固等。最后,做好临时库房保护工作和文物包装。文物包装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文物运输过程中不因相互碰撞造成文物损坏,保证文物状态最佳,方可体现文物生产历史阶段的文化背景和人文面貌。

(二)环境控制措施

第一,湿度控制。现场文物发掘过程中,湿度和温度都会对文物造成较大影响,对此,需要依据出土文物的埋藏环境和材料性质等选择适宜的保护措施。对含水量较大的竹子或者是木材等器物,可以先用清水进行浸泡,维持文物原有材料的湿度状态。对于湿度低于100%的湿性器物,需要做好密封工作,通过控制环境减少文物损坏。出土文物中也有需要长期保持干燥的器物,而现场文物发掘工作中,文物干燥的主要方式就是放置干燥剂,其中硅胶干燥剂最为常见,其主要优势是无毒、无味、无污染,且可以循环使用。第二,密封处理。在文物出土后容易发生氧化反应,自然环境中含有大量的灰尘微粒、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二氧化氯等,但是因为各物质的化学性质不相同,则会造成文物损坏。所以,在文物出土时,需避免文物与大气环境直接接触。例如,可以使用食品保鲜膜对出土文物进行包裹,为文物和大气环境预留出一定的缓冲空间,直至文物与保存环境相适应。第三,虫害防治。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昆虫和其他微生物的存在和活动都会对出土文物的完整性造成威胁。尤其是墓葬出土的木质文物等,文物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为昆虫和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样便会造成文物损害。所以,在文物发掘现场,需要对虫害进行有效控制。对于虫害的防治,可以使用熏蒸剂,因为其具有渗透性、挥发性和扩散性特征,可以快速渗透至熏蒸物的缝隙中,可以快速杀死文物中的微生物和昆虫。第四,避光保护[3]。可使用黑色塑料袋包裹文物,有效阻挡紫外线,也可遮挡阳光。第五,氮气保护。氮气保护措施的实施可有效减缓文物风化速度。在文物发掘现场,可以使用空气制氮机,在短时间内将文物和外部环境中的空气、水分相阻隔,对考古现场的金属、石头、纺织品、木材、陶瓷等文物进行保护,维持文物的原样。

(三)文物保护意识的强化

1.政府切实落实好资金补助问题

政府需提高对文物保护的宣传,设立专门的资金用于专家学者广泛收集历史文献资料或者是文物。为保证保护措施的有序实施,需建立健全的文物保护机制,细化相关管理规定。同时,需建立文物保护民间文化组织,提高人们对于文物保护的重视,深化认知,并对于起积极带头作用的模范人员予以适当的经济奖励。另外,政府应当建立高效的资金投入机制,保证资金充足,收入稳定,对此可鼓励民间组织和企业参与至文物保护工作中来。

2.加大对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

强化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需要宣传文物的历史艺术价值,组织专家学者定期或者是不定期举办知识讲座,或通过其他形式的宣传工作使得民众了解到文物对于人文文化研究和文化传承的积极意义。需注意的是,当民众发现文物或者是疑似物时,应该及时通过相关部门进行现场调查,不得私自窝藏或者是贩卖。另外,也需掌握基本的文物保护措施,如不得自私大范围开挖,易造成文物损坏。需在考古专家到场后方可后续文物发掘工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物发掘和文物保护对于人类社会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为保证文物完整性和安全,需要强化保护意识,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在文物发掘现场,需对文物发掘过程和存储环境进行严格控制,减少文物损坏,为文物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景慧.从文物保护单位到历史建筑——文物古迹保护方法的深化[J].城市规划,2011,35(s1):45-47.

[2]张秉坚,魏国锋,杨富巍,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材料研究中的问题和发展趋势[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0,22(4):102-109.

[3]罗曦芸,叶菲,吴来明,等.便携式拉曼光谱用于文物及文物保护材料光老化作用的快速评价[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30(9):2405-2408.

[4]唐振君.浅析文物保护与文物保护意识的关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8):30-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