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游
所谓“早上皮包水”,其实就是扬州早茶。除此之外,扬州人惯于“晚上水包皮”,“水包皮”,乃沐浴也。
去扬州叹早茶
在扬州“早上皮包水”是富裕且有闲暇的市民或游客的行为。扬州早茶,最出名的当是茶、干丝和包子。
品佳茗
扬州人爱喝龙井、毛峰和碧螺春,但是本地明前茶绿杨春是你“烟花三月下扬州”不可错过的佳茗。此茶亦名平山贡春,特点是比龙井、毛峰和碧螺春更耐泡。此外,你可到富春茶社或锦春大酒店品尝魁龙珠。魁龙珠,亦名三省茶,为富春茶社创制。它是用浙江的龙井、安徽的魁针,加上扬州珠兰兑制而成。此茶取龙井之味、魁针之色、珠兰之香,以扬子江水泡沏,融苏、浙、皖三省名茶于一壶,浓郁而淳朴,其色清澈,其味芳香,入口柔和,解渴去腻,令人神清气爽,疲劳顿清。头道茶,珠兰香扑鼻;二道茶,龙井味正浓;三道茶,魁针色不减,色香味俱佳。
除茶社、茶楼和茶馆这一类的固定场所外,扬州还有茶铺,立于道路两旁,方便来往游客的同时又能赚点小资,也是平民百姓维持生计之道。
试干丝
外地人第一次吃干丝,都以为是百叶切成的,其实不然,那细细的干丝,是用白豆腐干切成的。扬州干丝吃法有二:一是煮干丝,二是烫干丝。煮干丝最精细的是乾隆年间的“九丝汤”,在干丝中加以火腿丝、口蘑丝、木耳丝、竹笋丝、银鱼丝、紫菜丝、蛋皮丝和鸡丝,最高档的还要加以海参丝或燕窝丝。为此,美食家陶文台有《大煮干丝》诗:
菽乳淮南是故乡,乾嘉传世九丝汤。清清淡淡天资美,丝丝缕缕韵味长。
水陆并陈融饮食,素荤合馔利荣康。维扬独味称奇制,近悦远来争品尝。
烫干丝则是用大白干劈成细丝,用开水汤泡之后装盘,然后佐以姜丝和虾米,浇上酱油和麻油,一经拌和,黄白相间,一碟食毕,齿颊留香。“盖扬州啜茶,例有干丝以佐饮,亦可充饥。干丝者,屡切豆腐干以为丝,煮之,加虾米于中,调以酱油、麻油也。”(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
不过,扬州人喜欢请客品尝高邮界首的陈西楼五香茶干。界首茶干呈扁圆形,色泽酱红,肉细嫩黄,俨然鸡脯,清香可口。清晨起来,三朋四友,一盘茶干,或切成鸡丝,或切成鸡丁,煮而食之,味道更美。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界首,闻香上岸,品尝了五香茶干,大为赞赏,当即御书“界首茶干”。从此,界首茶干便列为贡品,名扬四方。
尝汤包
在扬州早茶中,最有名的包子就是蟹黄汤包。据说吃这个汤包的步骤很有讲究,先要轻轻地提、慢慢地移,然后要“先开窗、再喝汤”。因为这个蟹黄汤包皮薄、馅多、汁浓,而且一定要趁热吃才特别有味。要吃蟹黄汤包最好是在秋天,因为秋天蟹肥了,才会上市。对于脍炙人口的醉蟹煮蟹,老人往往“叹他老去牙残后,那有豪情用手擎(厉秀芳《持螯》)”。因而,扬州厨师发明了老少咸宜的蟹包,这种包子制作并不复杂,就是中间放上一些蟹黄或蟹肉罢了。清代诗人厉秀芳有《蟹包》诗云:
老缺残牙奈蟹何,茶坊博士善调和。点人心不污人手,笑比持螯适口多。
除了蟹包,扬州“三丁包”、“五丁包”也很出名。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品尝了五丁包以后啧啧称赞:“扬州包子,名不虚传!”所谓五丁包即以海参丁、鸡丁、肉丁、冬笋丁,虾仁为馅制作的包子。后因考虑到老百姓的消费水平,遂将五丁包改为三丁包,馅心采用鸡丁、肉丁、笋丁并以虾汁鸡汤加调味品烩制而成,味道依然鲜美,深受各界人士欢迎。三丁包以面粉发酵和馅心精细取胜,是扬州的名点。据袁枚《随园食单》记载:“扬州发酵面最佳,手捺之不盈半寸,放松仍隆然而高。”发酵所用面粉洁白如雪,所发面酵软而带韧,食不粘牙。富春茶社一直保持这种发酵的传统特色。除了包子,蒸饺、烧卖和千层发糕也是扬州著名的点心。
扬州早茶不“讲究”?
边饮边吃,是饮酒者的习惯,扬州人拿来用于饮茶,可以说是饮茶之大忌。明末冯可宾在《岕茶笺》提出品茶七禁忌中有“五荤肴杂陈,即有腥膻之味,破坏茶道”,然扬州人才不管这些,只要满足口腹之欲,称心高兴就好。这也是百姓的一种生活之道。难怪明代心学大师王艮曾说“百姓日用即为道”(王艮《年谱》),这种哲学在“早上皮包水”中更是体现无遗,混沌不清、抽象难懂的“道”在这里就是扬州人对待生活的方式与态度。
到扬州,不吃早茶,等于没有来过扬州。你不妨到扬州茶楼去小雅一下子,体验在古色古香的氛围里那种所特有的悠闲与自在,也许在品茶中,古人饮茶之道所内含的一切才能澄明化。而当疲惫的心真正静下来的时候,也许才真正地明白生活是什么,追求的应是什么。
去扬州“混堂”
除了“早上皮包水”,扬州人惯于“晚上水包皮”。所谓“水包皮”,乃沐浴也;“混堂”,是扬州人对于澡堂的旧称。
历史上的扬州沐浴
扬州沐浴文化历史悠久,且有较大名气。一九九三年,扬州城北郊战国墓葬出土文物中有灰陶浴盆,还有形如瓢勺、用于舀水的陶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高邮神居山出土的汉代广陵王刘胥墓葬就有专用洗澡间,大约有十平米,全用整块金丝楠木铺就,内放双耳铜壶、铜浴盆、搓背用的浮石,以及铜灯、木屐、浴凳等一整套沐浴用具。铜灯有铭文曰:“尚浴名甲九”。浴室紧靠主人卧室。由此可见,扬州人自古就讲究卫生,嗜好“水包皮”,也反映了汉代扬州人沐浴时讲究隐秘的心理特征。据《赵飞燕外传》记载,汉成帝刘骜最爱偷窥后宫昭仪、扬州美女赵合德沐浴。
到了唐代,扬州人已普及沐浴。白居易曾在扬州“水包皮”,留下了《沐浴》诗:
经年不沐浴,尘垢满肌肤。今朝一澡濯,衰瘦颇有余。老色头发白,病形支体虚。
衣宽有剩带,发少不胜梳。自问今年几,春秋四十初。四十已如此,七十复何如?
二〇〇九年夏,扬州蔡庄出土的五代墓中有不少三条腿、四条腿的方型木浴凳。由此可见,五代扬州人就讲究“晚上水包皮”了。
到了宋代,沐浴成为时尚,扬州公共浴室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且有完整的管理设置规定。如各浴池必有热、温、凉三池,澡堂门口都挂着一招牌等。苏轼曾经先后十次寓居扬州,并于元佑七年(一〇九二年)调任扬州太守。“元丰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浴之泗州雍熙塔下,戏作如梦令两阕。”(《如梦令》按语)其一云:
水垢何曾相爱,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其二云:
自净方能净彼,我自汗流呵气。寄语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戏。但洗,但洗,俯为人间一切。
此词虽然作于已经湮没的泗州,但是当时扬州路领十州,泗州亦在其中。既然泗州已有公共浴室,富甲天下的扬州定然不甘落后。由此还可得知,那时扬州的公共浴室已有“揩背”(即擦背)这个服务业了。
明清时代,沐浴已发展到鼎盛时期。据说,康熙下江南,当时的扬州地方官孔尚任参加接驾,为之洗尘,并以“驾转扬州,休沐竟日”为题写诗记载了皇帝逸事。洗尘是很正常的,而“休沐竟日”却体现了扬州沐浴非同寻常。
扬州澡堂过去又称“混堂”。老浴室司炉工常常半夜起来生火,炉上有一只装满了水的大铁镬,水烧烫后就自然而然流入头池。有人专门看水,如果二池(中池)和娃娃池的水冷,看水者就跳在水中用木桶或竹竿搅拌头池与二池,使之冷热混和。
清代扬州评话《皮五辣子》(亦名《清风闸》)就惟妙惟肖地描写了洗澡程序,尤写擦澡中的敲背,这是一家功夫,不但要敲出节奏,还要敲出名堂,什么“喜鹊登梅”、“霸王乱点名”等等,敲到最后,再拍三巴掌,美其名曰“凤凰三点头”。 据说,敲背可以散寒消炎,加快血液循环,增加体内热量,提高免疫力。
民国以后,浴室炕位也有所发展,分为长短炕两种,均为木制。夏天铺席子,冬天垫褥子。长炕又分普通间和雅间。服务等级最优者为苏唱街的扬州浴室。解放以后,扬州澡堂大为减少,至多有二十家,但是大都附加了女子浴室。改革开放以后,传统的服务项目逐步恢复,开设盆浴、淋浴,有的还设雅座,服务项目越来越多,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值得一提是,扬州修脚是一门独特技术。修脚工具主要有枪刀、轻刀、条刀、片刀、刮刀五种。枪刀用于薄脚指甲;轻刀用于起撕茧子和断甲抠甲;条刀用于深入脚损甲中挖嵌;片刀用于各类茧子;刮刀用于刮脚和放血。扬州修脚师在长期的实践中,研究出一套治脚病的技艺,一般厚趾类的脚病用“枪”法,嵌趾甲、甲沟炎、脚气病等宜用“摘法”;鸡眼、刺窝类一般用“撕”法;治疗肉疱趾甲、特残趾甲等用“劈”法。在对甲沟劈好分离的基础上,对窄根深部的潜趾采用“挖”法。去痒、去湿用“刮”法,讲究动作灵巧,适可而止。
沐浴也有“老字号”
尽管扬州新建了许多沐浴休闲中心,但我还是爱去永宁泉、双桂泉、扬州浴室和教场浴室等老字号,尤其永宁泉是我最爱去的澡堂。永宁泉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六间堂口,只有一百八十多张床位。每天中午只要将挂在门口的腰圆形灯笼点亮,顾客就络绎不绝,因为这里池子玲珑聚气,温馨宜人。头池水烧得滚汤后,水汽蒸发,弥漫浴池,整个浴室顿时雾气氤氲,故云“水暖气圆”。许多顾客喜欢先泡一会,继而再焐一下,等到大汗淋漓,请人擦背,然后在莲蓬头下淋洗,舒筋活血,通体舒畅,诚如池内石刻楹联所言:
身离曲水精神爽
步上瑶池气象新
作为社交场所的“混堂”
可以说,扬州人好沐浴是一种人生享受。其实,扬州人去“混堂”并非仅仅出于讲究卫生。扬州澡堂犹如夜总会和歌舞厅等公共社交场所,浴后可以品茗、聊天,甚至可以在此谈谈生意。熟人往往不期而至,是碰头会面极好的地方。扬州澡堂还是个新闻发布中心,上至世界风云,下至街头巷议,你可以躺着闭眼,便听到种种最新消息。遇到想不通的烦心事,上浴室洗把澡,躺上半天,再捶揉敲摩,便散去了郁闷,轻松愉快地出门。有的顾客高起兴来还坐在浴池边上哼唱扬州民歌,或是几段扬剧,或是流行歌曲《烟花三月》,你就由着他吼吧,品品他的韵味也忒有意思的。
朋友,如果你下扬州潇洒,别忘了“晚上水包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