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情景交融”之意境美
   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7年09月18日 09:36

管窥国画艺术中的意境美及其表现论文

尹伶俐+孙皓

摘 要:自古以来,中国文化艺术之乡的美名,一直飘荡在四海之内。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化长河之中,中国画的发展一直很具有代表性。中国画讲究画风与意境,而意境作为中国美学范畴,讲究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当然,很多画的意境中不单单包含“情景交融”,还通过夹杂实际空间或者环境因素,从而更充分地在画中表达当时的内心情感。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代表,中国画中包含了很多民族文化因素,在美术领域中,都以意境作为创作原则,是外人对作品评价的依据,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美最形象的阐述。

关键词:文化艺术;中国画;情景交融;创作

在中国艺术理论中,注重意境论,强调抒情写意,作品中一定要带有主观情感。意境就是情意和景物相结合,做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但中国画表达情感的方法是含蓄的,通过对一种事物的描绘从而进行侧面烘托,并不是将情感直接表现出来,这也是中国艺术最具感染力之处。意境的表达是中国画最具特色之处,也因此在世界文化艺术中存在特殊意义。

一、什么是“情景交融”

人自古以来都被情感所充斥,情感是一个人的内心对客观事实认知的态度,是一种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内心想法的一种心理反应,当然这些反应都是主观上的判断。在中国画的构思当中,始终离不开情感的表达,而想要更好地表达出真实情感,画家们需要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到真实景物当中,这就叫作“情景交融”。艺术创作者们在想象中将自己的思想和景物相交融,让感情等到了抒发和扩散,也让周围景物一样,染上了自己所有情感。于是,画家们在景物上描绘出自己的情感,而在描绘完成之后又会触动画家的内心就,这种复杂的心理变化,以及人与物的彼此作用,创作出了“情景交融”这种高深的艺术境界[1]。

二、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在真实存在事物的启发下,让主观情感与事物或者景物相融合的过程,从而形成一种独特审美境界。意境的美就在于自身的若有若无,意境就是虚实相生的,从意向到意味,再到自身情感,这些都是从有到无体现出来的。这里面真实存在的东西就是画中刻画出来的人、景色,还有物体,而剩下的在中国画中,只有无限的想象,因为其中变现的很多情感道理是不能在作品中言明的,外人只能靠理解意境中看穿若无的特点,才能领悟出其中内涵。

另外在艺术作品中,如果意境脱离了有限事物范畴,那自身将得到无限的延伸,它超越有限事物和具体形象等因素,进入无限制时间,空间甚至是宇宙中,来感悟新的哲理,最终形成了无限的意境。这种意境能带给作品一种无限超越的美感,也是意境最大的一个特点。

意境还属于一种原生态的自然美,意境毕竟是靠人创作出来的,属于人工产品,但也不需要人们向工匠那样过分仔细进行打磨,追求纯粹的一种自然美,不加入一点包装和修饰。这种感情是中国画中最为难得的表现手法,表达的感情完全都是景物中的情,变现出来的意也是景中意,体现出了一种天然朴素之美,完成了艺术和自然完美融合[2]。

三、意境美的表现特征

(一)形象特征

情景交融乃是意境当中的形象表现,在意境创作之时,将情与景结合在一起,可以在景物中掺杂情感,也能做到在情感中见到与之相对应的景色。当然,情与景的交融是意境创造中常用手段,有时画家在创造之前,先从情和情的关系入手,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来完成对景色的“亲身经历”,才能更全面地描绘出景物中隐藏的情感,让作品更具感染力,从而创作出情景交融的饱含新意境的完美作品。

(二)结构特征

意境中的结构特征就是虚实相生,用来衬托情景交融。自古以来,意境分为两种,一种是写实,另一种就是写虚。通常情况下,写虚境时比实境要困难很多,毕竟实境是真实存在的,虚境还需要对实境进行升华,且不能凭空产生,再完美的虚境也要来源于实境当中。总而言之,虚境需要通过实境来表现自身美的价值,而实境也需要虚境来进行侧面烘托陪衬,这就是虚实相生的结构原理[3]。

(三)审美特征

在很多中国画的情景交融中可以体会到,其中蕴含着很多美的表现形式,这就是意境中“韵味无穷”审美特征所体现出来的。韵味之中包含很多内在因素,比如说情韵、兴趣爱好、雅致等,同时包含了很多问题层面知识,而意境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因此意境传达出来的韵味也带有极其丰富的美,同时也是意境中表现美不可缺少的方法。

意境以它独有的特征,带动情景交融,并呈现了中国画古老的艺术形态之美,成为了表达理想、抒發感情最良好的渠道,也成为艺术家追寻的最高艺术形态。

四、情景交融中的意境美

在中国画的情景交融之中,意境就是通过景物的描绘来实现自身情感表达的一种最高境界,它能让创作者利用联想的方式,与自身情感产生巨大共鸣,使其所有情感都受到感染。然而在绘画的情与景中,是否能够更好地描绘出意境,是一幅作品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中,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作品,并且流传后世,为我国当代对传统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4]。

中国画在情景交融中的意境美在以下几个方面中有明确体现。

(一)画中有诗

中国画和诗歌是不可分割的,诗是古代历史文化中最具标志性的体现形式。古人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创作者以诗人的角度进行情景交融,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中国画当中意境的表达。诗歌和画的抒情手法很接近,也正是这种较高的意境创作形式,让我过传统艺术与世界文化艺术区分开来。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之中,有一幅名叫《江山如此多娇》的当代名画,就是根据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词义来进行创作,在欣赏这幅作品的时候,让人很容易融入到毛泽东笔下真实情景中。这种宏伟壮观的景色,就是需要画家将情感融合到我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之中,通过情景交融,表达其中高尚情怀,而这幅画的作者毕竟是经过一番辛苦的构思,用最激情的笔触讲诗中的情感再次还原,触动欣赏者内心。在这幅《江山如此多娇》面前,你会重新认识祖国河山波澜壮阔一般英武,像大海一般宽阔,拥有绝对强大的力量,有一种任何困难都无法击倒的精神,也体现出了各族人民团结发展的愿望。

(二)不似更似

在情景交融中,意境的营造就在于作者对空间和景物的合理布置,而且是不能忽视的。在西方传统文化中,画内所营造的空间与我们眼前所看到的基本一致,没有太多构思和布置,好像事物的影子一般,但也充满着灵气。而我国所营造出来的心理空间,可以加入很多天马行空的创意,更不受现实因素的牵制,这种似是而非的手法,给人一种能画出形飘万里、咫尺天涯的势头,后人称之为造“势”,也是中国画最大的特点[5]。

而且在中国画中,很注重营造气氛,也就是说注重周围情与景的营造,而真正的笔画显得技术并不是那么重要,当然这是相比而言的。中国画很注重情景交融中“不似更似”的原则,其文化内涵就在于不局限在事物本身的外形之下,着重强调对“势”的把握,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作者所表达的含义,让其更具有可观赏性。可见,中国画所要表达的东西并不只是单单的图像写真,而是通过对形的塑造,完成对美、对情的表达,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因此,想要真正欣赏一幅中国画,需要欣赏者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化底蕴。

五、“情境交融”意境美之中国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中的情景交融,是最讲究情和景的高度统一性,相关学者曾经提出:意境就是情与景的结晶。在某一个艺术作品中,情与景的相互交融,能引发出内在最深的情感,而且这种情感具有层次性,一层情感高于上一层情感,同时又在这其中包含着一部分景,每一层的情都对应不同的景,因而在山水画中,每一幅作品都可以代表一个新的宇宙,这里面融入画家最深的想象空间,也将外人带入了一个新的世界,这也正是画家将情景结合最好的事实依据[6]。

在山水画的创作过程当中,作者必须把思想感情完全投入到周围景色当中,把自己当作景色当中一部分,在情境完全相容的过程里,记录下真实的情感体会。这是心灵与世界的沟通,也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上,认为世间万物都具有灵性,因此我国古代艺术家经常追求理想状态下“天人合一”的超高境界,特别是在中国山水画创造中,这种现象表现最为明显。用实际例子来证明,比如说石涛的《集湖图》,这幅画中有提诗“百人集湖百人愁,游人至此不轻游”。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晚秋萧条凄凉的湖面景色,这也使画家触景生情,表达出了忧伤的思绪,并在画中通过对秋末的描述,增添几分凄冷之意,这其中所用的意境,也表现出了画家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界完全融合在一起。

换一种方式来说,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还是需要情感进行驱使的,只有在生活中对周围景色有了最真诚的情感,才能对世界有所感悟,并更好地融入其中,触景生情,描绘出完美的意境。对于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也一直受到佛教的影响,因为其追求同样的道理,都信仰天人合一,所以大多数古代山水画大家,一般僧侣居多,他们对意境的创造具有很高的修养,而且这些僧侣们为了追求更好的宁静,恢复本真,他们渴望脱离嘈杂的现实生活,融入到自然当中去。因此在很多山水题材的画中,都有包含万物的景象或者情怀,也正是如此,他们做到了将本身情怀与自然景物合二为一。

六、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情景交融”含义的理解,阐述了情景交融和意境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意境的含义,说出了中国画“情景交融”之意境美的具体表现。中国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风向标,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作用,为此,当代年轻人不应该忽视我国传统文化,利用业余时间研究中国画中所表达的真正含义,这不但可以促进我们的身心成长,也能让中国画“情景交融”之意境美继续传承下去,使其产生更大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月红.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的意境问题刍议[D].华中师范大学,2002.

[2]林碧映.试论中国古典舞的意境美[J].咸宁学院学报,2011,(04):103-104.

[3]吕家乡.意境诗的形成、演变和解体——兼论新诗不是意境诗[J].文史哲,2004,(03):51-58.

[4]杜春荣.意境美·构思美·语言美——谈彭斯爱情诗的艺术特色[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1):68-71.

[5]楊继春. 绘画意境美在平面设计中的表达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16):56.

[6]张德明.简析“意境”与“境界”的联系[J].渤海学刊,1998,(01):78-80.

作者简介:

尹伶俐,湖北大学附属中学,中学一级教师职称,硕士研究生。

孙皓,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